京杭大运河为什么总是傍湖而行,直接用湖面作航道难道不是更方便吗?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一条运河,其开整体工程凿了于隋代,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连接起来,是我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到了明清时期,京师非常依赖江浙的粮食供给,京杭大运河就变成了国家的生命线,明朝两朝甚至专门设立了漕运总督一职来管理运河事物。

当年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正是由于攻到南京附近的英军扬言要切断大运河,这才迫使清廷与英国和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由此可见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性。

京杭大运河为什么总是傍湖而行,直接用湖面作航道难道不是更方便吗?

(京杭大运河)

大运河最初有2700多公里长,当时运河的中心枢纽是位于华北平原中部的洛阳,整个运河都是围绕洛阳来开凿的,因为当时洛阳是首都。

可是到了元朝之后,由于元代将都城改到了大都(今北京),于是大运河就改变了河道,截弯取直,直接从杭州通往北京,于是称之为“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连续穿过五条水系,中途自然遇到了许多湖泊。按理说,这些湖泊可以作为运河的天然航道,帮助运河节约工程量。但有意思的是,京杭大运河却几乎从来不使用天然湖泊做河道。在遇到湖泊时,京杭运河总是紧贴着湖泊进行挖掘,古运河在途径太湖、洪泽湖、微山湖时都是如此。

京杭大运河为什么总是傍湖而行,直接用湖面作航道难道不是更方便吗?

(古京杭大运河基本上都是沿湖开凿,注意,我指的是古代的京杭大运河)

其实古人这么做肯定是有所考虑的,否则不会放着已有的天然湖面不使用,而去费时费力的开凿一条新的河道。

由于地形和水流速度减缓等原因,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了一系列淡水湖,这些湖水都是和长江相连的,有着调节长江水量的左右。

在丰水季节,随着降雨增多,长江水量会暴涨,如果没有一个地方去容纳这些过多的水量,那么长江就有可能爆发洪水。而此时这些下游的淡水湖恰恰可以接纳许多江水,保障长江主河道的安全。

如果是在枯水季节,这些淡水湖又能够反哺长江,保证长江主航道水位正常,因此这些淡水湖对长江的生态是十分重要的。

不过正是由于长江水量的不稳定,导致这些淡水湖的水位也不稳定,甚至在不同的季节落差会很大,这对于漕运航行来说十分不利的。一旦碰到枯水期,船只掉进湖里就上不来了,这时运河就会因为这一个节点而彻底瘫痪了。而直接开凿运河的话就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持运河的水位稳定,尽量减少水位的飘忽不定。所以水位不稳定是古人避开天然湖泊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水量不稳定以外,在湖中航行也不利于拉纤。

古代的船只是没有机械动力的,在海上航行时还可以依靠风力前进,而在河道航行时就只能依赖人力了。

大运河上的船只都是用来拉粮食,拉货物的。为此商人肯定希望船上能装下更多的货物,所以船上的空间基本都用来装货了,几乎没有留下给人划桨摇橹的地方,于是船只的前行就只能依赖于河岸上的纤夫,而人工开凿的运河两岸更适合纤夫拉纤。

京杭大运河为什么总是傍湖而行,直接用湖面作航道难道不是更方便吗?

(京杭大运河上的纤夫雕像)

综合以上两点,京杭大运河在规划时就努力避开这些大型的淡水湖泊,但之所以还要紧挨着湖边开凿,主要是因为湖边的地下水位较高,可以最大限度的补充运河的河水,古人的智慧真的非常令人惊叹。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198 字。

转载请注明: 京杭大运河为什么总是傍湖而行,直接用湖面作航道难道不是更方便吗?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