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古村凉沟桥 不用进村就把你美呆了

太行深处的凉沟桥真的是属于那种一眼惊艳的地方!它地处晋冀交界,在旧时这里几乎就是绝地,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不走山上的小道就无路可走。而今天之所以成为晋冀交界是因为凉沟桥村西的大山被凿了一个山洞,穿过去就是山西了。清《平定州志》称之为“东北要津,无逾于此”。故凉沟桥为沟通井陉西北与山西平定东北的必经之桥。

太行古村凉沟桥 不用进村就把你美呆了

太行古村凉沟桥 不用进村就把你美呆了

太行古村凉沟桥 不用进村就把你美呆了

凉沟桥下现在是一条公路,呼呼跑的大车在寂静的大山里显得突兀而又闹腾。听村里的老人说,眼下这条公路在过去是一道深涧,水流湍急、水雾蒸腾。稍微留意就会发现,峡谷的山壁上有许多水流冲刷出来的涡洞,甚至有些溶洞的感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古时凉沟桥村是不缺水的。

凉沟桥下是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峡谷或者是深涧,两侧最窄的地方不过十余米宽,高却有二十余米,甚或更多。想看到凉沟桥村那就只能是仰视了。过了桥大约几十米路南有条斜路上去就是凉沟桥村,而这条斜路我想以前也是村民取水用的。遥想当年山水轰隆、水汽蒸腾,凉沟桥除了秀美是否还多了些气势呢?

凉沟桥古称神堂口。《井陉县志》记载:“明万历年间,许氏自本县小切村迁此。”不知道为什么井陉县的许多古村都有许氏迁入,许氏在明朝经历了什么?似乎是个不解之谜。

崇祯十三年(1640年)在村旁山沟处建一“广济桥”,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因桥建于“良沟”故名“良沟桥”。桥高15米,依托深涧两侧自然突出的崖石修建,两头崖上坐落着四个小桥墩,仿赵州桥形式建有四个小石穹,上有“建于清光绪年间”字样。

而我们今天看到的凉沟桥只有西半侧是古桥,因为东半侧是扩建的。该桥总长20米、桥宽近8米。一位老乡用木棍给我指着说:你看这儿有清朝重修的碑记,由于年代久远那些字已经看不太清了。老人说他不知道这座桥的建造年代,或许是他没看过县志的缘故。

民国《井陉县志料》纪载:“神堂口,界山西盂县,北至武功口二十里,西至山西盂县西贾庄十八华里,口北群山壁立,由口东过凉沟桥。”古神堂口与黄龙口、驴桥口、险隘口、达滴岩口、武功口、杨庄口并称为井陉关内七隘,明代为拱卫京都以御匪患,“俱有兵守”(雍正《井陉县志》),并在各口修筑长城。

太行山上的长城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雄伟,所谓的关口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大,甚至所谓的晋冀古道也十分逼仄,实可谓一夫当关之地。在荒废之后更是凋零破落、惨不忍睹。

今凉沟桥西南山巅上尚存有314米长城,其随山就势,连绵起伏,陡峭险绝。当年建造时就地取材,用块石垒砌,内填土石,泥土封顶。现在残留的不过一米有余。北侧山顶上遗留的烽火台,虽经数百年的洗礼仍不失当年的气势。

以我的猜测,凉沟桥村的诞生之初源于明朝的守兵。其实,许多穷乡僻壤的古村落都是这么来的。有一年我自驾杀虎口,在博物馆里看到一个长城古村落叫做二十二村。这个村名的来历是因为守兵长期驻守,成家立业后形成了最初的村寨,而因为地方无名大家便以数字相记了。——人,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

作者简介:

王喜庆 微博:庄上九爷。军人出身却喜欢听着音乐、开着车、浪迹于山水之间。多平台原创专栏作家。自得的是不喜欢文学的他居然写了百万文字于网上,而且图片比文字更专业;不足之处是尚有两个省份没有走到。

如若喜欢,敬请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297 字。

转载请注明: 太行古村凉沟桥 不用进村就把你美呆了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