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Rocks
或早或晚,我们都会问或者被问这样一个问题:家是什么?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回答。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年纪,不同地方,不同场景,也会发现自己的回答经常变化。
游客出门旅游,走再多地方,最后也会回家。背包走天下,壮志凌云自诩为行者,会豪情满怀说四海为家,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家。太多人会说,家是家人守候你或你守候家人的地方,可以徒穷四壁,但一定有关心和挚爱的温暖。
那天在南极半岛,找到一个也许是最原始的答案。
风和日丽,冲锋舟顶开南大洋细碎的波浪去登陆。我们下艇,涉水走上石滩,大大小小的鹅卵石在千万年的海浪冲刷翻滚中被摩挲得圆润,让人有点不忍心踏足。
海滩上有金图企鹅。11月,是金图企鹅从海中归来、登岸筑巢寻找伴侣繁殖下一代的时候。企鹅们从雪坡上蹒跚而下,在尚有冰雪的海边徘徊着,小心翼翼地左右观看水中是否有天敌豹海豹的出没。大自然的食物链,企鹅在岸边徘徊的日子,也是豹海豹在水边疯狂捕食的大餐时节。
感觉安全时,金图企鹅蜂拥着争先恐后地扎入水中,游离危机重重的海岸线去海中捕食。吃饱归来的则加速破浪,突破风险区跃上海滩。此时的它们浑身上下一尘不染,黑白分明,稍作休息就开始摇摇摆摆往雪坡上走去。
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先生的英明论断到了南极依然适用:冰天雪地里本没有路,走的企鹅多了,也就成了路。在雪坡上上下下的企鹅用自己的身体一点点压实积雪,后来者更爱沿着这样的“企鹅高速路”来回,最大限度节省体力,是在恶劣生态环境中生存的基本法则。
但它们为什么要辛辛苦苦爬上雪坡呢?
视线随着它们蹒跚的脚步和企鹅高速路延伸,茫茫南极,山岭绵延起伏,冰雪洁白,无边无垠。仔细观察,企鹅们总在辛苦跋涉过雪坡后,聚集在高处的山顶或山脊。
高处风景不错,能见大海辽阔,冰山千奇百态。但这肯定不是企鹅们苦苦攀登的原因。
高处不胜寒,极地风寒,冷,但也能吹走一些高地积雪,露出下面的岩石。裸岩,则是金图企鹅最珍视的目标。一次次的回归,它们了解这片地域中哪里的岩石已经或者会很快露出雪的覆盖。
最先占有干燥地盘的企鹅比同伴拥有更优先的产卵机会和更长的时间孵育后代,也就意味着它们的基因有更大的优势能延续下去。为了这一点点的干燥,企鹅会尽可能收集附近的碎石堆叠成巢,当一对金图企鹅开始共享它们各自收集到的碎石,共建一堆石巢时,也就意味着一个小家庭的组成。
这碎石巢,就是它们共同的家。
成年企鹅的生活并不需要巢,非繁殖期的它们大多数时间在海中生活和捕食。碎石巢不能为企鹅爸妈们提供温暖和抵御天敌的保护,这家,只为它们的后代而建。
建在高处,离开海边,是为最早得到裸岩提供的干燥。又不能离开海边太远,金图企鹅爸爸妈妈在繁殖期依然需要来回在海中捕食,太远的距离,太高的雪坡,会让它们的能量补充得不偿失。相比之下,在繁殖期能保持长时间绝食的帽带企鹅则会占据更高更早裸露的位置,一次辛苦攀登加上忍饥挨饿,换来孩子更好的成长环境。大自然的神奇,进化和适应,可怜天下父母心。
再仔细想想,企鹅如此,其他动物又有何异?
看所有的书,都认为家的起源是动物给自己寻个地方遮风避雨保持温暖。这概念应该没大毛病,但逃避凄风苦雨,真的是家最原始的动机吗?
展翅高飞的信天翁风暴中更为自在,因为狂风为它们提供飞翔的无穷动力,让它们夜以继日翱翔在环绕南极的气流中。风平浪静的日子,失去托翅的气流,它们就只能降落在水面上才能保持体力。它们上岸筑巢的唯一目的,也只是为了繁衍后代。
懂得利用特殊环境来保护自己的后代,该是物竞天择中的进化选择。
中华文明,家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意是屋内、住所。历代大师一直为“家”下之豕争论不休,是猪,还是某些器物象形结构之变形?而没有争议的,则是上面的宝盖,一个有顶的结构,家的物理形态的描述。于人类,最早的家是洞穴,再逐渐演变成木石乃至各种现代材料的房子。
遮风避雨的房子为家,能给成年人带来一些舒适,更能给幼儿提供安全些的成长环境。
为了能繁衍后代而有家,为了繁衍后代而共同生活在家里。没有房子的家,依然可以有无比的亲情,而充满了亲情的房子,才是现在人们共识的家。
至于以房子来炫耀自己的社会地位、权力和财富,与家之意义,相去甚远了。
当然,这些只是笔者自己的思考,不为科学所证,仅为餐余饭后的闲谈之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