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前段时间,群星璀璨、大咖云集的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在厦门迎来了落幕。当晚,在热搜被红毯上女星的造型和“影后”“影帝”的落定等消息霸屏时,不少纪录片爱好者也在欢呼,因为本届金鸡奖最佳纪录\科教片,颁给了由陈传兴导演执导的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
论坛现场,侯洪教授正在分享
在金鸡奖结束后的不久,12月8日,由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纪录片专委会和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联合主办首届“艺术纪录片高端学术论坛”,在成都的一所书店中诗意般登场。其中,不仅有影视界资深纪录片导演周兵、陈传兴的分享解读,更有来自全国重点高校及研究机构的纪录片专家和相关知名学者李怡、张同道、何苏六、侯洪,就“艺术纪录片创作与传播及其史学地位与价值追求”这一主题展开了多维度的深入探讨与交流。出于疫情防控的考虑,论坛采用线上方式进行。
“在我看来,艺术纪录片具备两个要素,一是先锋性,二是在其中能感受诗意的存在、审美哲学的思考。”作为曾创造出《母亲,别无选择》、《迁徙的人》等代表作品的学者,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首先讲到,他更愿意将“艺术”形容为是一种气质。“不是拍艺术家的作品,或者用艺术的手段去拍摄的,就能称之为艺术纪录片。真正的艺术纪录片,应该有艺术气质的,当然其中的边界很难去描摹。但其带来的关于艺术的感受,是让人心动的,是一种是来自情感的、或者生命的体验。”
今年10月,纪录电影《掬水月在手》在院线与观众见面。作为陈传兴导演所执导纪录片“诗词三部曲”的最终章,该片记录了叶嘉莹近百年的传奇人生,更让“弱德之美”在银屏之中发出光亮。现场,陈传兴回忆起了自己在影片上映时辗转于多个城市做路演活动的经历,并称这是非常难得且特殊的体验。“去到不同的城市,接触到那么多的观众,在映后见面会环节跟大家互动,对我来说是大冲击和震撼。我看到现场超过一半以上的观众,都是二三十岁、不到中年的年轻观众。”陈传兴讲到,他也在思考艺术纪录片跟受众的关系是什么。“作出纪录片的创作者,当你直接面对受众时,感受到了在影片本身的创作、诠释之外,另一层更深的意义,这就让(作品)跟时代的关系变得非常生动、具体。”
提起高分纪录片作品,由周兵执导的《故宫》《敦煌》,不仅在国内深受观众喜爱,更在国际视野中赢得赞誉。在论坛中,周兵提到中国纪录片发展走过了30年,并将其分为3个阶段,更称由陈晓卿执导的《舌尖上的中国》是进入第三阶段的标志。“无论互联网的发展如何娱乐化,纪录片创作者应该有所坚守。在我看来,国内纪录片存在的不足是,对哲学深度的思考仍有欠缺。”
与周兵想法相同,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张同道也谈到了这一点。前段时间,由张同道担任导演的《文学的故乡》播出,在豆瓣上有超36.9% 的网友给出了五星好评。“拍这部片子时,我本身有一种喜悦的情绪,我很想去表达,但是文学很难去表达。稍不注意,《文学的故乡》很容易拍成《作家的故乡》。”张同道说起拍摄时的经历,一直在思索通过怎样的“象”,能够把文学的“意”表达出来。“在阿来那一集,去四川拍摄阿坝的时候,我们用了一些情景表演,好像阿来走进了《尘埃落定》的世界。”如此这样,故乡与文学的联系就呈现了出来。
此外,在论坛中,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四川大学世界纪录影像创作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侯洪担任主持人,他也从艺术纪录片的界定,范畴和类型等方面带来了自身的思考。“艺术纪录片命名及类型研究的学科意义在于,艺术纪录片不再只是一种电影艺术的风格特征或是具有极强可视性和愉悦性的标签,它的核心是自觉地追问和反思作为艺术工作者的我们,该是凝视我们自己从事的艺术工作和艺术生产的价值体验目的的时候。”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论坛还得到了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组委会大力支持。12月14-17日,于2020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举行的期间,论坛的全部录屏内容将由B站等平台播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