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九月,池州刺史杜牧迎来了诗友张祜,两个失意之人的相见,既有久别重逢的欣喜,又有同病相怜的唏嘘。九月初九重阳节这一天,杜牧、张祜一同到齐山登高望远,秋景如画,菊花盛开,小杜感慨万千,遂写下一首七律——《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齐山齐山位今安徽省池州市城区,长江岸边。其名字由来一说是因为山中有十多座小山峦,高度大致相等,整整齐齐,所以叫做“齐山”;另一说法是:齐山本无名,大唐贞观年间齐映任池州刺史期间,政绩卓著,因为他喜欢游这座小山,百姓为了纪念他,所以把这座山叫做“齐山”。北宋包拯知池州时,应当地名流之请为山题字,如今这两个字还能在齐山石壁上看到。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涵,包含,包容。秋影,秋日的形影。翠微,青翠的山色,引申为青翠的山。首联的意思就是:江水倒映着秋影大雁刚刚南飞,与客人携着美酒一起登上青山。
秋天长江诗的首句你如果细细吟诵几遍,就会惊叹小杜的惊才绝艳。站在高处向下望去,江水清澈透明,天光云影,草木山花都倒映在水面上,这时一群南飞的大雁在天空中轻快的掠过,雁鸣阵阵打破了宁静,雁影翩翩激活了静止的画面。“涵”则写出多情的江水将这一切包容怀抱之中。七个字,将江南秋景描绘得淋漓尽致,如在眼前。江南九月,齐山依然青翠葱茏,两个诗人携着美酒,带着随从畅行其间,虽未写心情,但轻快之意隐伏在字里行间,郁结的心间,已悄悄吹进一股凉爽的秋风。
漫山菊花“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尘世之中烦忧无数,很难遇到让人开口一笑之事,今天一定要把菊花插满头再归去。
庄子曾感叹道:“人这一辈子,生老病死,忧患太多,其间能开口欢笑的时候,一个月之中,也不过四五天罢了。”野菊花灿灿烂烂开满了山野,两个抑郁的人难得破颜欢笑,既然人生喜乐无多,那我们就“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且把这菊花插满头,占尽秋光。
这两句诗前一句消沉感伤,后一句反转为潇洒风流,极为精彩,所以成为唐诗中的经典名句,影响极广。苏轼的《定风波·重阳》对这首诗“致敬”到了极致,相似度达到了95%以上,其喜爱程度可见一斑。早些年有一首广为传唱的歌曲《中华民谣》,歌词中的“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也是从这首诗前四句转化而来。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只管酩酊大醉一场来酬答这重阳佳节,不必在齐山之上叹息夕阳余晖。
长空大雁颈联是紧承颔联而来的,两个人开始坐下来推杯换盏,尽情痛饮,杜牧一方面是宽慰张祜,一方面也是自我开解,喝个一醉方休吧,不然对不起这重阳佳节,一醉解千愁,不要感伤年华虚度,人生迟暮了。从“余晖”这两个字来看,这场酒,两个人一直喝到了夕阳西下。醉了吗?好像还没有。
杜牧虽名为“小杜”,但其诗酒放诞的狂放劲头儿,与老杜是完全不同的,颇有李太白遗风。
临淄风光“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只,就是。牛山独沾衣,这个典故出自《韩诗外传》。齐景公游览牛山,向北望去,临淄城草木郁郁葱葱,不觉泪下沾衣:“我的国都真美丽啊,我为什么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衰老死去呢?”这两句诗的意思就是:人生短暂古往今来就是这样,何必学齐景公在牛山独自流泪?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酒也快要喝完了,暮色四合,山上有些凉了。杜牧心里苦,但杜牧不说,人生苦短啊,如果没有美酒知己陪伴,他会不会也如同齐景公一样,泪下沾衣呢?
余晖这首诗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清新明丽,豁达爽朗,但仔细体会一下,就会发现这其中情感上的挣扎,诗中有观景的欣喜,但抑郁始终如影随形,戳破旷达的外衣,里面是苦闷的内心。
杜牧博学多才,不但诗文俱佳,而且颇具政治军事才能,所以极为自负,有着宏大的理想,然而莫名其妙的陷入了“牛李党争”,宦海沉浮,虚度年华,心中自然郁郁难平。张祜比杜牧更惨,出身名门望族,诗名早著,曾被宰相令狐楚举荐给皇帝,但被心机难测的元稹几句话就坏了好事,落寞归乡,一生未仕。杜牧读过张祜的诗后,引为知己,对其遭遇深感不平。因此,即使杜牧写尽旷达之语,也难掩诗中郁结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