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还湖于民” 老舍笔下京韵美景重现

什刹海“还湖于民” 老舍笔下京韵美景重现

“柳林环堤,千顷荷花、芦苇丛丛、水鸭为群、蝉声鼎沸。”老舍笔下曾如此描述的北京西海如今“俏生生”地就在什刹海西海湿地公园里重现着。尽管千顷荷花还未到盛放季,蝉声也远未达到鼎沸,但是柳林、芦苇、水鸭就在那里,明晃晃地将历史的镜头拉进着。北京青年报记者从西城区了解到,近几年来,什刹海西海通过拆除违建、疏通堵点来亮出岸线、还湖于民;通过营造约2万平米的水生种植区、增新500平米野鸭岛和2个约800平米生态浮岛区等来恢复湿地生态;通过调整业态、应用物联网和视频识别等技术,让西海“静”下来。

亮出海岸线 还湖与民

“原来我们想环湖走一圈还得绕出二环再进来。现在可不一样,出门就能看海,心里别提多痛快了!” 打小就生活在鸦儿胡同的马女士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处核心区唯一的城市湿地公园成了附近居民抬脚就到的氧吧。在这儿,顺着木栈道零距离感受什刹海,仿佛置身水面一般。

覃大姐一家五口住在西海附近板桥二条,“甭看离得近,原先想在岸边溜一圈可特麻烦。走一段就得绕出去走二环辅路,然后再绕回来,来来回回折腾。现在可不一样了!”覃大姐边走边眉飞色舞地说:“环湖路全打通了,顺着木栈道一边乘凉一边欣赏美景,甭提多美了。”

什刹海“还湖于民” 老舍笔下京韵美景重现

2018年5月中旬起,西城区陆续对西海、后海、前海三海的环湖步道进行疏通,拆除阻碍道路的房屋、围墙等设施,还湖、还路于民。在什刹海风景区环湖共有的七处主要堵点中,涉及西海的有3处,碧荷轩酒吧、西海鱼生餐厅以及山海楼。而这三处堵点或改、或拆,将被餐厅圈占的沿河栈道归还给了居民,环湖不用再走“冤枉路”。如“山海楼”饭店前的水面增设了2处210平米浮桥,成了连接西海东西两岸的“通途”,“通过搭设浮桥的方式实现步道连通,结束了市民绕行山海楼的历史,节省了至少1公里的路程。”西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西海鱼生”饭店关闭,水上包间乌篷船成为西海的一景;“碧荷轩”饭店违章建筑被拆除,并在原违建的位置上新建1处敞轩,1处仿古亭(绿水亭)供游人休憩。

西城区相关负责人指出,西海湿地全线共新建7处总计1000平米的环湖观景栈道,通过建设即方便了群众、提高了湿地公园的亲水体验和游人安全,又形成了安静舒适的环境氛围。

恢复西海湿地生态 再现碧水绕古都

据西海湿地公园管理方——北京蓟城山水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建介绍,在打通堵点的同时,西海开始着手恢复湿地生态。“营造了约2万平米的水生种植区,包括荷花种植区、菖蒲芦苇区等,还新增了500平米野鸭岛和2个约800平米生态浮岛区,通过丰富的水生植物群落及多种鸟类生境的营建,共同构建出城市湿地的生态系统。”徐建表示,新增水生植物共计50余种,其中仅种植荷花品种就多达30余种,“有单瓣、复瓣、重瓣及重台等花型,花色有白、粉、深红、淡紫色、黄色或间色等变化,等到了7月进入盛放期,那就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即使现在,开化不多,但光看那些矩圆状、椭圆形或者倒卵形的荷叶,也颇为赏心悦目的!”

徐建还指出,其他水生植物还包括菖蒲、芦苇、茨菇、菱角等,涵盖了挺水、浮水、漂浮等多种水生植物类型,形成大面积的水生植物群落,呈现出丰富的湿地景观。“种植这些水生植物可不仅仅是为观景,还能充分发挥水生植物的生态效益,利用水生植物群落对水体的净化作用,吸收水中的总氮(TN)、总磷(TP)、氨氮、有机物等,使水质长期保持一定的稳定状态,抑制水体的富营养化,保持水质清洁。”徐建一语道破天机。

什刹海“还湖于民” 老舍笔下京韵美景重现

而新建的野鸭岛及生态浮岛,更是吸引了绿头鸭、鸳鸯、翠鸟、鸊鹈、黑天鹅等诸多野生鸟类。“冬天为了让部分水鸟留下来,我们还沿着湖面安装了爆气装置,在改善水质的同时,还能让冬季部分水面不结冰,为野鸭、鸊鹈等水鸟开辟冬季觅食空间。所以,即使在冬天来到西海,仍可以观赏到野生鸟类在西海栖息。来西海,一年四季都可看鸟。”徐建介绍说。 

据悉,历时5个多月的建设,2018年10月1日,什刹海西海湿地公园正式对市民开放。该公园占地总面积10.9公顷,其中水面面积7.4公顷,周边绿地面积3.5公顷,环湖步道长1450米,成为核心区内惟一的一处城市湿地,再现“碧水绕古都”历史风貌。

一键报警!“智慧灯杆”不一般

为了让西海“静”下来,徐建提到,在西海湿地公园建设中,车辆的管理也成为改造的重点,在首先保障周边居民175个停车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公园中智慧灯杆上的安防视频监控系统,实时监控园区内的静态交通和动态交通状况,对在非停车区域停放的车辆,通过灯杆上的显示终端进行警告,并实施定位,以便于停车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实现规范停车,从而解决西海区域内停车无序的乱象,确保公园周边有序的交通运行环境。

徐建提到的“智慧灯杆”,西海湿地公园里安装了120根,它们集智慧安防视频监控、城市WIFI、PM2.5智能感知、手机充电、基础设施监控、智慧终端显示屏等功能于一体,形成覆盖公园各个角落的1082个物联网监测点,实现了街区的无线网络全覆盖,市民进入公园即可享用免费wifi。

基于智慧灯杆开发的报警、地图、导航、社交等相关互联网应用不但让市民体验到了更加精确、便捷、人性化的城市服务,还让公园管理者可以通过数据中心及物联网可视化管理平台,实现什刹海区域内的游人管理、车辆管理、设施管理、应急管理和运营管理。“比如,当遇到游人不慎落水等紧急情况,可以通过智慧灯杆一键报警;比如智慧灯杆有雨量监测功能,如降雨到一定程度,可自动关闭灌溉系统等等。”徐建说。

对话:

三种文化融入西海湿地公园

对话人:北京蓟城山水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建

北青报:作为核心区惟一一处城市湿地,当初为何要将西海定位为湿地公园?

徐建:历史上的什刹海水域,最早就是古永定河下游的一处河湖湿地。自金代起,因种植白莲而得名“白莲潭”,元代起被称为积水潭、什刹海。无论从历代留下的诗词到现代老舍先生笔下的什刹海,描绘出的都是一幅自然生态的湿地景观。因此,我们最先的考虑就是用现代的手法去尽量还原历史的风貌,水生植物也选择大量栽植荷花。

北青报:这意味着西海本身就有了湿地文化的传承。那我们在建设中,如何将湿地文化的内容融入的呢?

徐建:实际上,我们在建设中是将“运河文化、诗文荟萃、湿地文化”三方面文化内容融入其中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湿地文化我已经说过了,再来说说为什么要融入运河文化。当年,积水潭可是大运河北端最大的码头,来自全国的物资商货集散于此,南来的船只几乎遮盖了积水潭宽阔的水面,形成“舳舻蔽水”的宏伟景观。而西海既有被尊称为京杭大运河之父的郭守敬雕塑,也有汇通祠郭守敬纪念馆,当然与运河文化渊源深厚。此外,历代描述西海的诗文佳句数不胜数,而老舍先生北京最爱的地方就是积水潭,《想北平》中有写、《四世同堂》里有写,可以说是写了一辈子积水潭。因此,我们一定要将这三方面文化融入到西海当中,才能打造既朴野自然,又具有文化特色的湿地公园。

北青报:具体如何融入这三种文化呢?

徐建:在运河文化方面,围绕汇通祠郭守敬纪念馆的展陈内容进行呼应和外延,在北入口至湖边郭守敬雕塑之间形成郭守敬之路,同时将原有什刹海入水闸口进行恢复性展示,可以看到水从护城河流到西海;在诗文荟萃方面:将历代描述什刹海湿地的诗文及老舍先生笔下的积水潭等内容予以表现,像复立于北二环路边新建的碑亭中的清乾隆汇通祠诗碑上就包括了乾隆所写的三首诗,成为积水潭地区变迁的历史见证。同时,在汇通祠的后墙上,也刻有吴良镛先生所写的《重修汇通祠记》;在湿地文化方面,在西海沿岸设置了一些二维码,将50余种水生植物及野鸭岛的各种鸟类进行科普和讲解,普及湿地知识。

文/北京青年报报记者  解丽

编辑/张鹏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103 字。

转载请注明: 什刹海“还湖于民” 老舍笔下京韵美景重现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