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中秋月光明,桂花飘落满园香。
又是一年中秋到,丹桂飘香的日子里,想起西单北大街上曾有个桂香村糕点铺子,虽来自南方,却俘获了不少西单附近街坊四邻的心,逢年过节的,总是人来人往。
100多年前,一个桂花盛开的中秋,桂香村在西单牌楼374号开业了,不过地点其实是是在白庙胡同口。
作为“南案”,也就是南味糕点铺子,其店铺装修颇有江南风格,经营方式前店后厂,在西单一带颇有影响,有“凡场面上往来之物,都奔桂香村而去” 的说法。
意外之财 桂香村得以落户京城?
桂香村的来历坊间说法不一,不过传播最为广泛的一种,还是认为它源自建于1775年的苏州桂香村。而能够进驻京城,则是有段有趣的传说。
史料记载,早在明代,苏州的“青盐店”就已经在贩卖糕饼、蜜饯画过、盐渍蔬菜等食品。清康熙年间,江南的糖饼行业就已经在北京扎根立业。
1911年,来自江苏常州的汪荣清进京购置制作糕点所用的桂花,开坛之时偶然发现了10枚金戒指,于是他便开着这笔“天降横财”扩大经营,在北京前门外观音寺街开了一家桂香村南味食品店,经营各色南味食品。
当时正处于民国之初,随着大量的南方来的官员新贵进京,专售“南案儿”的桂香村自然生意不错。
1916年桂花盛开的中秋,桂香村在西单牌楼374号(大概在庙胡同口)开分号,由股东之一朱有清经营。
公私合营桂香村食品店,1961年。
西单桂香村3间门面,面积200平方米,一栋二层小楼,大门两侧的柱子书有“喜寿糕桃,龙凤喜饼”,柱头刻有刘海戏金蝉标记,店内装修一派江南风格,清新典雅,售货员也统一着白色长衫,处处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桂香村的经营方式也是前店后厂,自产自销,在西单一带很有影响。
桂香村店内产品主要有糕点、肉食和小食品三类,各有独到之处,季节性产品更是令人耳目一新:正月有以肉冻、瘦肉馅为主要原料的宁波汤圆和苏式百果年糕;正月十五有以黑芝麻、可可、山楂、黄油等为原料的南味元宵;端午节有苏州、嘉兴、广东、宁波风味的粽子,不管是甜的枣泥、豆沙,还是咸的咸肉、火腿、蛋黄都应有尽有;中秋佳节更是品种繁多,有广东、苏州、西法月饼等不下30个品种。
桂香村 扎根西单89年
1941年,因时局动荡,朱有清之子朱世杰将桂香村转让了出去,但字号依旧沿用,经营特色也基本没有变化。但同年,前门外的观音寺街的桂香村关闭,西单牌楼的这家却得以留存。
1954年,桂香村提前参加公私合营。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桂香村有西单和护国寺两家门店,都是前店后厂,不过糕点大多是在护国寺生产。
改革开放后,门店挪到了西单北大街177号(皮库胡同东口附近),更名为西城区桂香村食品店。
1998年,桂香村对店堂内外进行整治装修,新店焕然一新。
桂香村内景。
不过,随着西单地区改造,桂香村从原址迁出,离开了呆了89年的西单,如今则是位于曾有“小西单”之称的新街口。
百年来,桂香村也吸引了很多名家,并留下墨宝。比如梨园界的梅兰芳、马连良、尚小云、袁世海等,书画界的齐白石、王遐举、陈书亮、李滨声等等。如今桂香村注册商标的“桂香村”三个字,就是由原书法协会主席陈书亮所题。
作为有上百年历史的老字号糕点铺,桂香村几种“招牌”糕点绝对可以闭着眼睛买的。像果酱盒、玫瑰饼、葡萄奶酥等,去了一定要试试~
关于桂香村,您有哪些故事?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
【来源:味觉老师傅】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