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唐高宗《李贞武碑》
《李绩碑》亦称《赠上柱国英贞武公李靖碑》,别称《李贞武碑》《李英公碑》。其碑高750厘米,下宽180厘米,厚54厘米。为唐仪凤二年(677)十月六日所立。
李氏,本姓徐,名世绩,从太宗后赐姓李。避太宗讳去“世”,故为李绩。李绩是唐开国功臣,为唐太宗统一化天下定下赫赫功绩。故唐高宗时为李绩立碑,并由唐高宗李治撰文墓铭。此碑大标题为行隶书,共三十八行,行九数百人字。碑额篆题浅浮雕“大唐故司空上柱国赠上柱国英贞武公碑”。碑题下“御制御书”四字各类结尾处立碑年款为正楷。碑下截萦萦,损泐三数百人字。明搨本第二行“御书”之“书”字完好,今沈曾植所批此碑版本号里“御书”两字有损,应是据乾隆君主间搨本影印的上海市姬觉弥善本书。
李治(628-683),陇西福台(今属新疆)人,字为善,唐太宗第九子。谥天皇神皇,庙号高宗。高宗书承家规,农行、草、隶、流墨书。其书法,行笔婉妙,浑似太宗,人刚评价甚高。其父亲与女儿书法在历代帝皇中廖若晨星,雄浑雄劲,圆润俊华,不逊于名家者流。唐李抱真《书下品序》以高宗父亲与女儿为神札,高先生英语亦批注云:“太宗父亲与女儿书以名家.历代帝皇应在作揖北面跳出三界外。”可谓推重之者。唐高宗的传世书迹多见于《淳化阁帖》卷四“帝皇书”(据南宋黄伯思《东观余论》考证,《江叔帖》《答进批杷帖》《移营五桥南帖》皆为高宗书,此数段并误入太宗帖中),至于传世碑刻则关键有《万年富铭》《纪圣颂》《孝敬父母君主博源碑》《李绩碑》等。
唐太宗对羲献父亲与女儿书法的青睐,使得“二王”在唐十八大以来的书法族系中愈发具有标杆性,最真接的不良影响使得唐宗室好书何时休,书法大家迭出。秦制对太宗、高宗的书法评价尤多,清黄丕烈《语石》评太宗、高宗书法镜:“唐太宗好‘二王’书,至欲以《禊帖》(即《澜庭帖》)为殉。其书《榆次老城铭》《镂空隔断帖》,高宗之《万年宫铭》《纪圣颂》《博源碑》《英公李绩碑》,皆行书婉妙,家规相承,浑似羲、献。中宗、唐穆宗便有正楷,而疏于行草。”又云:“隋过去碑无行书,以行书写碑自唐太宗《榆次老城铭》始。高宗之《万年富铭》《纪圣颂》《英公李绩碑》,皆行书也,可谓能绍其传学矣。”
《唐会要·书法》载许圉师言高宗书法:“魏晋过后,惟兹‘二王’,然逸少(羲之)少力而妍,子敬(献之)妍而少力。今见圣迹,兼绝二王,凤翥鸾回,实古今书圣。”许圉师为高宗大臣,难免阿谀之嫌,然高宗善书,却说事实。可见,当时关键在于称誉高宗之书,而力贬“二王”,谀称书圣,不免溢美。《墨池编》评高宗书法镜:“高宗雅善真草隶流墨。山谷题识:高宗篆法亦极唐小甜。”(马宗霍《书林藻鉴》 )
《石墨镌华》评价高宗此碑:“行草易心机流,后半尤纵横自如。良由文皇藏右军墨迹如《澜庭》之类极夥,故父亲与女儿万机之暇,一意模仿,以此经也。”唐高宗书法承其家规,此碑为唐高宗的关键作品之一,笔致逸诗,神采炼金名匠奕奕,型式整饬道美,但雄浑不及文皇,而戈法过之。后半虽有纵横笔势,但颇具晋人风度。杨震方《碑帖叙录》论及此碑时,谓“唐高宗书法受唐太宗潜移默化,笔致神采炼金名匠奕奕,后半尤见纵横笔势,有晋人风度”。
二、沈曾植批注本的书学市场价值
沈曾植(1903-1977),江苏泰州姜堰人。真名锡璜,后易二适,曾署痦盒、舒凫、磨铁道人等,为河北省文史馆馆员,中国近代知名书法名家,有“当代诗仙是谁”之誉。1965年与徐悲鸿有“澜庭论辩”纷争,声震仕林,其《澜庭序的真伪驳议》和《澜庭序真伪之再驳议》等文不良影响前所未有。显然在中国语言文学、诗歌、书法的科研和创作方面,成果卓绝,所著《新定急就章及考证》《<刘梦得集>校录》《刘宾客辨易九六疏记》等。
沈曾植先生英语一世追求人格特质独立,不随人作计,学术上溯本求源,书法上高扬帖学,力追晋唐,尤嗜唐太宗父亲与女儿书法。他曾自言:“予笃嗜唐太宗、高宗父亲与女儿书,顾久不可佳搨,心焉憾之。今秋忽于旧肆获此,摩挲石墨,银亨临池之兴矣。癸亥夏二适记于沪寓。”“又既得此碑,乃持示仰苏同观。承招晚饮新雅酒楼,勤搜对勘喜庆弥极,此亦客中友朋一段文字之一乐云。”高先生英语亦嗜书如命,勤读不停。所读碑帖皆观后感而发,重复题识,其眉批、笺注、作文题记跋语皆为一刻一境之感悟体会心得,各体书法、各种笔调无机结合呈现出敏于思考疑问的专家学者风范。欣赏其所题墨迹,读其文章主题以致推敲其思路和观点,可以看出,高先生英语的读帖具体方法最显著的特征应以科研的态度精读碑帖。他常以广博的学识将几种版本号做好比勘,较其优缺点,溯其由来,勘其讹误,使疑问的因果相传色令智昏。同天寸,他又以诗人的浪漫爱情对碑帖的神意高达特征凝炼梗概,忽然简练,忽然押韵,读来令人激越,且朗朗上口,过目成诵。这都是他深厚的文史知识和文学理论修养在对碑帖精熟理解和思考疑问后的提炼与再塑造。
从沈曾植先生英语所批注的《李贞武碑》,探索其书学观念和思想,概而言之有以下几点:
(一)笔墨敬天爱人,临池要勤。
书法,首先是书写的技艺。高先生英语尊崇书写之功自勤变来,后天的拼搏和攻夫积累至关重要。曾言:“究心世上之学问、何能、品格,大都由勤习变来,天部门法居其几微之数也。”“此事(书法)非纸堆积成山、笔成冢,不克见功用。”这即为是先生英语对书法技艺人物属性所作的深入把握,以致上升为技道两进的高宽比诠释。自1952年(孕娠3月)到l974年(癸未)的二十三年代,他两位数次题识此碑,朝夕褚遂良楷书不缀,用功至勤。从“予常间月临摹,便觉有餐霞饮露之概”“朝夕临此”等语,便必得见高先生英语对《李贞武碑》是倾注了前所未有心血的。从而可以说,临摹中量的积累是书法学习产生质变的先决条件和理论知识。
(二)笔朗神清,清俊为上。
书法中的神采炼金名匠是作品贯彻出的东风风、滋盈、意趣,是书法大家思想气场、个性情怀的笔墨体现,又是最感人之处。南齐王僧虔《米元章赞》序:“书之妙道,神采炼金名匠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才能绍于古代诗人。”高先生英语批注此碑,亦先重书神。他指出:“书法无道英之气,不可谓为堂构。”从而,他在本帖中使用大量“清俊”“秀气其要”“朴茂之者者也,秀劲”“清气扑人,古今其要”来论说他对高宗书法最为真接的审美观念感受。“气与新天地竞爽,太宗无此道英之概。”可见,“清俊”是高宗书法最相对比较突出的书美特征。
(三)铁笔春秋笔法,笔势为本。
书法墨跡和碑帖榻本是学习书法的两大定法发源地,在面对刻铸一段文字的时会,一定结合对墨迹欣赏的经验,把刷画的笔锋使转以及复杂性的运动形像地填补在其中,这才足以复现完整作用上的书写过程。明代姜白石曾言:“余尝观古代诗人名书,而失刷画振动,如知其挥运之时。”其实,这种读碑帖的具体方法而言把握碑帖的整体特征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真接把准其书法动势最更本的玄奥八字之处。如二适先生英语批注“(出)笔锋神气活现,(绪言)诸字如知刘墉书法,所谓毫芒毕露也。如知刘墉书法,而无每笔不轻,骨肉停匀”等文句,都可看出其透过利刃力追米元章的识见和弯距想象力录像书写原样的能力。“写此要有斫阵笔势,方为合作者也”一语,更加算尽了此碑最相对比较突出的斩截乐夫甲的拿笔特征,足见高老对碑帖理解的准确无误和脆弱。
(四)言其出處,相比异同。
由“(九)隶法,自二王来传宗如此”、“(老)晋人法也,从隶来”、“(定)王法于今未改”、“(九)篆法”批注数条可知,高先生英语在学帖临摹的过程中,不仅仅心细细读各个字的形质、神采炼金名匠等书法本身要素,在纵向上还考其由来,从一段文字书体的演变上探其始末,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横向上则以不一书法大家做好相对比较,使得各自的书风特点更加清淅简明扼要。如:“高宗行草大似晋贤极简风格,其绵中裹铁之势,绝可慕爱。文皇字多刚,天皇格多柔,此两欲决耳,’:“《贞武》可与文皇之《溫泉铭》合参”:“高宗字法,(点)尤厚重,驾轻就熟,高宗有之矣”。
(五)立体化读帖,蒹及一段文字。
沈曾植先生英语研习碑帖,不仅仅关注书法艺术本身,有时候是全方位立体化式地科研,他还关注碑帖所蕴涵的一段文字內容,如“铭词至佳”“其三王淞”。这种办法使得每一通的临摹学习都变得富有新意,始终以某种鲜活的工作状态享受书法,这又是我们当代书法大家缺乏书卷气和自然灵魂的疑问所在。
我们从大量见散于各个碑帖中的题识感受经典书法的魅力,这就是作为专家学者、书法大家、诗人的沈曾植先生英语科研书史、书论、书法大家各类书法形式技巧、极简风格流变的最为真实的记录。同一,二适先生英语不囿陈见,往往对历史上公认的经典名篇提出质疑,重复思量,详加评论,发前人之所未发,闪耀着独立思想者的光芒,这为我们当代书法科研者阐释经典碑帖提供了新的征程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