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英
为了弥补过年没有陪伴亲人的遗憾,即将到来的清明假期,很多人选择“补偿式返乡”,“补偿式返乡”话题妥妥地上了热搜榜。数据显示,近一周清明机票预订量较上周增长超150%,预计今年清明出游人次或达1亿。(3月24日中国网)
今年清明假期恰逢周末,上班族可以连休三天。加之这个时期春暖花开,在扫墓祭祖的同时可以踏青旅游,所以不少人选择出行,清明机票预订量大幅上涨就是例子。而舆论把这种出行称为“补偿式返乡”,蕴含着一种温暖的情感味道。
所谓“补偿式返乡”,大意是指该返乡时没有返乡,如今把之前的缺憾弥补回来。今年春节假期,为配合各地疫情防控安排,据说近六成人选择“就地过年”,这些人为防疫作出了贡献。眼下,国内疫情防控总体保持良好态势,公众出行不受影响,正好适合“补偿”。
这种“补偿式返乡”,显然让返乡人员获得“情感红利”:一来,能到家乡走一趟,触景生情可以让情感上得到滋养。二来,扫墓祭祖是传统习俗,是对逝者的温情悼念。三来,返乡探望家乡留守亲人、亲戚好友,可以弥补春节未回家的遗憾。
对于家乡留守人员来说,也能从“补偿式返乡”中享受“情感红利”。虽然如今电话、视频等沟通方式很方便,但视频等方式代替不了传统的线下情感沟通,比如返乡人员无论是面对面问候亲人,还是为亲人倒一杯水,都更有温度。
除“情感红利”外,还将带来“旅游红利”。机票预订信息显示,清明假期增加的客源以探亲、旅游为主。这意味着很多人利用三天假期安排了长途游,无疑给民航、酒店、景区等旅游业带来“红利”,去年以来受疫情影响的旅游业有望从清明开始得到“补偿”。即便是踏青郊游——即短途游,同样也能给相关旅游业带来人气和收入。
而旅游业复苏与发展,对经济带动作用很明显,这是又一“红利”。希望有关方面准确把握“补偿式返乡”“补偿式旅游”带来的各种机遇,同时也希望能提供合法规范的配套服务,让每一个返乡人或者旅游者,都能安全放心享受这个短暂假期,避免侵权困扰。
同时,交通运输、酒店景区等公共场所,要按照防疫部署守好“红线”,因为疫情尚未解除,防控不可松懈。另外,在防疫环节不能随意“加码”影响公众出行。如广东有关部门明确,清明期间返乡祭祖不需要提供核酸检测证明,就是“定心丸”,有示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