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崖,一个因石油而兴的青海西大门,它与新疆交界,因其随处可见的雅丹地貌而被人们戏称为月球表面,它虽然算不上什么旅游名城,但这里大量的沙漠、戈壁、盐湖、雪山、丹霞、井架……却是非常出片的地方,近年来逐渐成为很多旅行及摄影爱好者的天堂,渝帆也因此两次踏上茫崖的土地,拍下了不少令人向往的美景,但这些美景多是因人迹罕至的自然风光,却少有引人探寻的人文元素。
某天,渝帆听说离茫崖行委驻地花土沟不远处就有一个大型的剿匪基地,立即便有了想去探寻的冲动,经过一番沟通之后,于9月5日在茫崖社会发展局的李主任的带队下,探寻之旅顺利成行。我们沿着315国道向新疆方向前行,约半个小时之后,李主任手往右边一指,告诉我们就是这里了,虽然道路边上的山坡并没有什么异样,但仔细一看,却发现山坡下有一些或大或小的窑洞。
我们泊车入内,只见一个山谷呈现在我们面前,山谷中一排一排的窑洞清晰可见,而且保存完全,几乎没有任何损坏,因为青海人并没有住窑洞的习惯,据李主任介绍说,这些窑洞是50年代初前来剿匪的解放军所挖,因为这些解放军来自全国各地,其中有不少来自陕西的,他们从小就有住窑洞的习惯,所以到了这茫茫戈壁滩上,风沙肆掠,除了蒙古包之外,窑洞是最好的选择。
在现场,我们还看到了大量五十年代留下的遗物,比如鞋子就有很多种,其中以川军穿过的布鞋居多(白色的圆头、圆口型),也有陕西的绵鞋,还有一些皮鞋估计是从国民党身上收缴过来的,这里人迹罕至,五十多年过去了,居然这些物件依然散落于此。
关于这里的剿匪历史,当地并没有完整的记载,同行的李主任也只是知道一个大概,他说大约在1950年底,西北地区的残匪为逃避人民解放军打击,大都窜至新疆、青海、甘肃交界的柴达木盆地,主要有乌斯满、胡赛因、毕善录、哈里伯克等4股,共约5800余人。当年12月,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决定组织甘肃、新疆、青海3省会剿,彻底剿灭柴达木盆地盆地的残匪。
当时参战的部队有第2军骑兵团附装甲车7辆、第3军骑兵团、骆驼兵团、第27团(2个营),第1军骑兵团,共约6个团的兵力,由第3军军长黄新廷担任会剿总指挥。1951年1月28日,各部队开赴战区,在柴达木盆地边缘的茫崖戈壁滩上追剿股匪。经海子、安南霸、铁木里克以南、乌图美仁河中游等地区战斗,给予股匪以歼灭性打击。会剿至3月24日结束,将4股土匪基本肃清,并在海子地区生擒乌斯满等匪首。
虽然不敢完全确定,我们探寻的这个剿匪基地就是当地的指挥所,但种种线索却将这个基地与当地的指挥所联系了起来,在这个窑洞里面,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一些繁体字迹,比如“炮兵连”、“这个洞由炮兵连所挖”等,这些字迹一看就有几十年的痕迹,并不像新写上去的。
据我们现场查看,这个名为七个泉的解放军剿匪基地现存连、排、班窑洞一共有52处、储存粮食和武器弹药的沙窝子一共有14个,有的窑洞之间为了方便联系和传递物品,还有窗口相连(上图为茫崖社会发展局的李主任在查看窑洞)。
这个基地的窑洞位于山谷之中,而山顶上则非常科学的规划了两条东西长1000米,南北长500米的战壕,呈环状将整个基地保护起来,这些战壕深约一米,人站在里面,向前伏下,仅露一个头在外面。
战壕的设计非常科学,如果有敌人前来,无论从哪个方向偷袭都难以得手,因为战壕的设计几乎没有死角,而且不同方位还可以互为犄角,相互防御。
当时我们也有提出,会不会是匪徒自己挖的窑洞呢?李主任说,当时的乌斯满、胡赛因、毕善录、哈里伯克等4股流窜的匪徒都是长期生活在马背上的,只会住蒙古包,根本不会挖窑洞,所以基本上可以排除这是当时的土匪基地,只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解放军才会因地制宜的在此挖窑洞、建基地,而且只有专业的军事人才方能设计出如此完备的防御战壕,防止敌人前来偷袭,而这些匪徒并不具备这些人才和能力,否则也不可能短时间被剿灭。加上当时的匪徒并没有炮兵,这些窑洞里写有繁体汉字的炮兵连等字样,所以这基本可以段定的确是解放军的剿匪基地。
在这些窑洞之中,其中有三个窑洞的设计又大为不同,里面除了有放灯的平台之外,还有铺床的位置,据李主任推断,这应该是指挥所首长居住的窑洞。
因为在这三个窑洞的前面,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小型窑洞,其布局就如同今天的门卫一样护卫着这三个窑洞,如果有人前来汇报和议事,需经过两道护卫向首长汇报、经同意后才会放行。
在三个窑洞位于这个基地的核心位置,与其它窑洞不同的是,这三个窑洞的前面有一个人工修整的小平台,看到这里,眼前满满的画面感,仿佛六十多年前,几位首长在窑洞中听候汇报之后走了出来,站在平台上若有所思的眺望着,信心写在脸上,坚信胜利就在前方。
这个基地隐藏在茫崖的戈壁滩中也并不起眼,如果不是知道,即是从315国道上路过也很难发现,现在除了部分战壕和窑洞有一些坍塌之外,保存非常完好,相信未来一定会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将此保护起来,建成一个茫崖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