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孤岛”修道院迎来千年大寿

【环球时报驻法国特约记者  董铭】“一千年来,它的轮廓早已成为法国的象征,一个不断建设的法兰西民族的象征。”这是不久前法国总统马克龙造访该国圣米歇尔山时的感叹。圣米歇尔山上的圣米歇尔山修道院今年正值千年大寿,在当地的庆祝活动上,马克龙激情澎湃发表演讲。除马克龙之外,还有诸多名人政要造访过圣米歇尔山,在他们看来,这个地方对法兰西民族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一如当年雨果所说:“圣米歇尔山之于法国,就相当于金字塔之于埃及那般重要。”

法国“孤岛”修道院迎来千年大寿

笔者近期深度探索圣米歇尔山,穿行于修道院的沧桑石柱间,品读旧物诉说的千年故事。

从梦境走出来的修道院

笔者从巴黎出发,一路西行,在高速上大约开车3—4个小时,下了高速不到半个小时,远远望见天水间矗立着一座“尖顶岛屿”。随着距离拉近,圣米歇尔山的全貌逐渐清晰,教堂尖顶上的天使像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大天使手握长剑,仿佛从天堂降临。教堂、城墙、民居,这些石制建筑不分彼此,让整个圣米歇尔山的景物浑然一体。

在交通不便的时代,圣米歇尔山与陆地相连的堤坝会在涨潮时被淹没,圣米歇尔山就短暂地变成了孤岛,人们朝圣时有被潮水卷走的危险;如今有了现代化交通工具,陆地与圣米歇尔山之间更修建了桥梁,人们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前往游览。步行“登岛”,笔者沿着古老的石路盘山而上,一路到达山上最主体的建筑——修道院。现在里面仍有修士和修女,他们从修道院侧门出入,与兴奋的游客擦肩而过,仿佛两个平行时空在相互交叠。

圣米歇尔山修道院的由来颇有故事,相传公元708年,附近小镇阿夫朗什主教奥伯特做梦梦见大天使米迦勒手指当时的圣米歇尔山,示意他在此修建圣殿,主教一开始不以为意,但大天使反复在其梦中出现了3次,于是圣米歇尔山上的第一座小礼拜堂应运而生。966年,在此扎根的本笃会修士开始在山上兴建本笃会修道院,此后,修道院不断扩建,整个工程从山顶蔓延到整个山体。历史上参与修建工程的工匠不计其数,那些坚硬的花冈岩上留下了他们修整和雕凿的痕迹。

感受修士的超凡日常

笔者从售票口的阶梯登到顶端的教堂正门,沿着历史的脚步,感受当年修士的日常生活。教堂建筑的第三层广场平台上,可以俯瞰附近的海域和陆地,开阔的大西洋海岸线尽收眼底。浅滩、细沙和海潮造就了这里奇特的地貌和物产。笔者在平台靠近陆地的一侧可以看到青青浅草,成群的羊在上面悠闲踱步;在平台靠海的一侧则可以看到飞翔的海鸥和航行的帆船,天气好的时候还能看到远处的小岛,那里有着上好的花岗岩,修道院的大部分建造石材就出自那里。

崎岖的地势为修道院的建造增加了难度,但整座建筑依然被修得挺拔齐整。修道院内部并不像巴黎圣母院那样的精美奢华,整个修道院的气质如同那些身着长袍的修士,抛弃了繁琐物质装饰,十分简朴,从底部的储藏大厅到中层的“骑士厅”,都以实用为主,宽敞坚固。

整座修道院最让人难忘、赞叹的地方,当数最高层的回廊。四方长廊环抱着安静肃穆的小花园,外部则是悬崖峭壁和汹涌的潮水,可以想象修士在这里祷告的宁静之景,廊柱的轮廓经过阳光斜照投射在石板路上,产生奇妙的几何效果。

命运波折如法国历史

千年间,圣米歇尔山的命运同法国历史一般历经波折,那些艰辛建造圣米歇尔山的本笃修士们在法国大革命之后被解散,修道院也被改作监狱。直到19世纪下半叶,圣米歇尔山才被列为法国国家级历史古迹,并被大规模修整。1979年,圣米歇尔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今我们在修道院看到的修士已不属于本笃会,但他们仍保留了苦修精神,这里也作为西方著名的宗教圣地,每年迎接上万人朝圣。

在英法百年战争期间,英军进攻诺曼底,圣米歇尔山的修士们勇敢站出来捍卫祖国,他们利用修道院坚固的城墙,成功抵御英国人的轮番进攻,英军当时虽然占领了诺曼底附近的城镇,但始终没能攻下圣米歇尔山。

如今,这里不再有硝烟战火,高耸的城墙古老依旧,圣米歇尔山已经演变为具有历史、文化和教育意义的旅游景点,城墙下的餐馆和纪念品小店里游人如织。今年是修道院落成1000年,法国人组织了不少纪念活动,从年初一直安排到年末,如展示圣米歇尔山各个历史阶段文物和史料的“米迦勒之家”特别展、主题舞蹈节、法国总统主题演讲等。7月和8月当地还将举办盛大的“千年灯光秀”。这些活动伴随着晚霞徐落,皓月升起,潮水起起落落,屹立千年的圣米歇尔山仿佛画中的剪影,倒映在天幕和浅滩中,迎接下一场千年之旅。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778 字。

转载请注明: 法国“孤岛”修道院迎来千年大寿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