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古镇:水墨江山古大通

走进大通

走进古镇:水墨江山古大通
水墨江山古大通

汪广洋《江上》

大通港口柳如烟,簇簇人家赛辋川。

侯吏颇诸巡逻事,插旗挝鼓送行船。

走进古镇:水墨江山古大通
走进古镇:水墨江山古大通
大通的一水二岸

在长江沿线的小镇中,如大通这般山川灵秀的地方是不多见的。

长江水浩荡而来,在大通这里被和悦洲一分为二,巧的是,靠近大通的这一面夹江很是狭窄,名之曰鹊江,水流平稳,波澜不惊。而发源于九华山南麓的青通河,恰好就是流入这鹊江。

古大通的老街便是沿着鹊江与青通河展开的。

一水二岸,说的是大通大致的特征,一水指的是青通河,二岸指的是鹊江二岸,但我认为这依然不足以准确表述古大通的地理形胜。古大通还有背靠的长龙山郁郁葱葱,还有怀抱的祠堂湖波光粼粼,还有险峻的羊山矶扼制着大江。

走进古镇:水墨江山古大通
和悦洲

和悦洲的出水记录,可追踪到嘉靖四十二年(1563)的《铜陵县志》所附地图,一个如荷叶状的圆形沙洲出现在大通江面上,由此推测大明之前唐宋元时期,大通这里的江面辽阔,波涛汹涌。和悦洲出水稳定下来后,有明一朝,洲上应该是没有多少人烟的,直至明末清初,才开始陆陆续续的有人迁居到洲上去。

宋朝以前,长江水的含沙量并不多,所以白乐天有“春来江水绿如蓝” 之说,两宋时期中原人口膨胀,北方战乱不休,导致中原人口逐渐大规模南移,江南、二湖及长江上游的四川等地都是主要的迁移目标地。人口迁移带来繁荣,也带来农田的大面积开垦和山林的毁灭,这使得长江水含沙量日益增加,中下游大江两岸崩塌加剧,江中沙洲不断涌现。和悦洲在明朝中期出水,大致就是这样的一个背景。

下面我们从古人描写大通的诗歌中

来看看宋明时期大通的水墨青山吧

走进古镇:水墨江山古大通
宋明时期的大通

第一个要提到的是南宋杨万里的《舟过大通镇》。

大通的历史,首先追踪到南宋杨万里这里,靠的就是这首诗。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的八月,65岁的杨万里此时担任江南东路的转运副使,离开建康走陆路到池州府,回程走水路过大通和铜陵县回到建康。过大通时作诗《舟过大通镇》:

淮上云垂岸,江中浪拍天。

顺风那敢望,下水更劳牵。

芦荻偏留缆,渔罾最碍船。

何曾怨川后,鱼蟹不论钱。

从此诗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大通江上浊浪滔天,小船顺风顺水都需要人力拉牵,江边的鱼罾到处排列,都阻碍行船了,那鱼蟹多的都快不要钱了,真是一幅美好的江南小镇的渔乡盛况。此时的和悦洲应该还隐形于浪涛之下。

走进古镇:水墨江山古大通
大通与李宗泗

我认为描写大通风景最好的当是明朝的李宗泗。

成化十九年(1483)他在担任池州府推官期间,乘小舟,从池州顺流而下到大通,为大通美景所动,作诗《大通河上》:

双桨摇冲下大通,隔林烟火隔溪钟。

笙簧鸟雀清还浊,水墨江山淡更浓。

沽酒有村垂柳锁,采樵无路落花封。

胸中不用吞云梦,一览烟波几万重。

当时的大通是不是神仙府邸?

江边山下的绿树密林中有缕缕炊烟和寺庙的钟声,间杂有鸟鸣的清脆或者低沉,山中樵夫被落英缤纷所扰,镇中酒家掩映于垂柳依依中,小船旁边是浩渺大江烟波万重,这美景令人迷醉。

此时的和悦洲也许已经出水了,因为80年后的嘉靖铜陵县志中有了荷叶洲的记录。

走进古镇:水墨江山古大通
大通与王守仁

另外还应该提到王守仁。

正德元年(1506)王守仁触怒刘瑾,被廷杖四十,远谪贵州龙场驿,正德二年途经大通,作诗《泊舟大通》:

扁舟经月住林隈,谢得黄莺日日来。

兼有清泉堪洗耳,更多修竹好衔怀;

诸生涉水携诗卷,童子和云扫石苔。

独奈华峰隔烟雾,时劳策杖上崔嵬。

这里有幽林黄莺,有清泉修竹,有诸多书生携书涉水而来拜访,王守仁的心情应该是愉悦的吧。此时的九华应已经闻名,青通河络绎不绝的礼佛之路也快要到来了。

走进古镇:水墨江山古大通
大通·禁渔

现在的大通,已经没有了长龙山的幽林修竹和清泉了,鹊江和青通河上的鱼虾大约也快要灭绝了,繁荣千年的渔乡小镇,现在居然到了无鱼可捕的境地,不知道十年的禁渔后,还能否重现鱼虾满地的盛况。

不过好在青通河还在流淌,祠堂湖还算干净,鹊江也还可以走船,主要的形胜还没有被破坏。

只是要等到什么时候

我们才能清楚明白的克制住内心无尽的贪婪

去保护好自己生存的那一方水土?

走进古镇:水墨江山古大通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586 字。

转载请注明: 走进古镇:水墨江山古大通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