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一”假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首个国庆黄金周,在精准做好疫情防控、保障安全过节的前提下,国内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不断激活市场活力,呈现出三大特点。
旅游细分市场潜力大
旅游消费是假日经济的主要内容,结合今年受天气和局部疫情反弹影响的实际情况,假日旅游客流主要集中在省内,本地游、周边游、近郊游是主流。
亲子旅游、研学旅游需求集中释放。此次国庆假期是“双减”政策实施之后首个长假。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从出游动机看,亲近自然和亲子研学的比例分别为37.2%、19.8%,分别比去年提高4.7、1.7个百分点。
国庆长假期间,各地红色旅游景点持续火热。10月4日,游客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打卡”留念。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红色旅游持续升温。通过红色旅游重温红色历史、感受红色精神,是今年国庆旅游的亮点。同程旅游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国庆假期,红色旅游出游人次同比增长了230%。
主题公园热度攀升。特别是国庆前夕开业的北京环球度假区带火了主题公园游。在支付宝发布的国庆消费热门景区榜中,华强方特、上海迪士尼和北京环球影城分列前三。
人文考古风潮正盛。以三星堆为代表的新一轮考古成果发布,进一步激发了民众参观博物馆的热情。在飞猪平台上,博物馆、非遗及文旅融合类商品订单量环比涨超15倍。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旅游人群年轻化的趋势也使得旅游玩法翻新,重庆忠州老街、南京夫子庙等街区,融合非遗手工、文创产品、动漫卡通、快闪、汉服表演等文化元素,打造生活化的文创消费场景,已成为新趋势。
多种消费业态再升级
国庆假期,观看一场更高品质的主旋律电影,打卡特色美食店、大牌“首店”,正成为城市消费升级的重要载体,为中国市场注入活力。
10月7日,两名年轻人在北京一家影院观看电影《长津湖》的海报。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主旋律电影扛起票房大旗。在《长津湖》和《我和我的父辈》两部主旋律影片的带动下,票房持续走高。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10月7日,国庆档新片总票房(含预售)总额突破46亿元。
特色美食备受欢迎。国庆假期,各地特色美食受到热捧,引得人们争相体验品尝。尤其是各个美食打卡地,如北京烤鸭、甘肃牛肉面、广式早茶、武汉雪松路美食街等美食搜索热度一直居高不下。
小众文旅消费兴起。美团平台搜索数据显示,露营搜索量同比去年国庆增长744%,冲浪搜索量同比增长188%,潜水搜索量同比增长53%。飞猪平台冲浪、潜水预订量环比涨超200%,帐篷、露营环比涨超14倍,徒步、攀岩环比涨超13倍。
“首店经济”模式涌现。众多“首店”门口,民众们排起长龙前来打卡,体验式、沉浸式消费效应凸显,如京东Mall全国首店、星巴克全球首家环保实验店“向绿工坊”等,一经开业,人气十足。
居家线上消费更普及
疫情之下,越来越多人在家“云逛街”买全球,国庆假期也不例外。据统计,10月1日至7日全国邮政快递业共揽收快递包裹19.91亿件,投递快递包裹19.17亿件,显示出“云端”消费的巨大潜力。
国庆假期期间,“云逛街”释放出巨大消费潜力。人民网记者 杨迪摄
智能电器消费旺盛。京东大数据显示,国庆假期期间,北京、上海等地扫地机器人交易额同比增长约4倍,尤其是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制”的扫地机器人网上销售火爆,自动集尘和自动清洗功能成为消费者的新追求。
“孝心订单”增长迅速。隔离疫情,不隔离爱!不少人选择就地过节的同时,在网上给父母订购异地“孝心订单”。据美团平台数据,此类“孝心订单”增长迅速,部分城市近一周订单量环比增长超200%。
买遍全球成交更广。进口新消费成为中国内需增长的新动能。天猫国际的数据显示,10月1日至4日,天猫国际成交额同比增长超50%。中西部地区显示出巨大潜力:10月1日至4日,中西部消费者通过天猫国际购买进口商品的成交额同比增长超过40%,其中,广西、江西、山西、湖南、安徽增幅较大。
(来源:综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