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河晚渡
戴梓
暮山衔落日,野色动高秋。
鸟下空林外,人来古渡头。
微风飘短发,纤月傍轻舟。
十里城南望,钟声咽戍楼。
浑河又名“沈水”,曾是水族繁多、水产丰富、水质清澈的河流,也是古代最为繁忙的河流之一。当时浑河上没有桥梁,不仅两岸往来全靠船只摆渡,而且浑河渡口还是沈阳下辽河出渤海的水运门户。夏日的运货商船,冬季的载重爬犁,将浑河引向了四面八方。稍远的年代,漫步浑河之滨,能感受到它那如惊雷似奔马的磅礴气势,也能尽享它那“鸟落空林、轻舟古渡”的幽静黄昏。据沈阳史料记载,康熙年间十六景、同治年间十景、光绪年间八景,一直到清末八景、民初八景、伪满八景,“浑河晚渡”都名列其中。
光绪年间,浑河南岸的浑河堡村北三义庙前有一石碑,记载了光绪十八年,著名爱国将领、驻奉天总兵左宝贵扩建浑河渡口的事迹。为防止浑河风涛作险,波浪为灾,筹巨款造官船六只,以便商民,更利兵役。晚清日俄战争时期,浑河官渡成为两军争夺沈阳的最后防线。两岸渡口时为俄军戍守,时为日军戒严。乡下百姓进城渡河,误触军纪,往往有人被活埋。
轻舟河上漫游,歌声岸边荡漾。今天“浑河晚渡”不再是秀丽中的粗浅,绚美中的简单,而是经历了落后贫瘠的岁月之后,闪动出的让人心醉的美。夕阳中的浑河波光粼粼,钢琴广场余音绕梁,临水栈道清风拂面,不免让人联想起红霞映衬下,渔舟唱晚的入梦诗境。
浑河又名“沈水”,曾是水族繁多、水产丰富、水质清澈的河流,也是古代最为繁忙的河流之一。当时浑河上没有桥梁,不仅两岸往来全靠船只摆渡,而且浑河渡口还是沈阳下辽河出渤海的水运门户。夏日的运货商船,冬季的载重爬犁,将浑河引向了四面八方。稍远的年代,漫步浑河之滨,能感受到它那如惊雷似奔马的磅礴气势,也能尽享它那“鸟落空林、轻舟古渡”的幽静黄昏。据沈阳史料记载,康熙年间十六景、同治年间十景、光绪年间八景,一直到清末八景、民初八景、伪满八景,“浑河晚渡”都名列其中。在清代,盛京城南沿岸有七间房、石庙子、古木场、浑河官渡、望北楼、十里码头、骡子圈子、叆鸡堡等渡口。而从盛京城南的五里河南,到浑河南岸的浑河堡村口的浑河官渡,便是早年浑河的主要渡口。渡口船只往来频繁,加上两岸的风光绮丽,就成了《承德(沈阳)县志》所载的“沈阳八景”中的“浑河晚渡”一景。据史书记载,当年努尔哈赤、皇太极营造宫殿、王府、庙宇等所用的砖瓦石料,于海城缸窑岭烧制青砖、琉璃瓦等七百万件(块),都是从浑河官渡渡口上岸,运抵盛京的。渡口兴盛时大小船只多达上千,渡口北岸也演变成为热闹地段,有说书唱戏的、打把式卖艺的、卖日用百货土特产的,还有随之衍生的各种运输方式,人挑、肩背、驮运、拉洋车的等。光绪年间,浑河南岸的浑河堡村北三义庙前有一石碑,记载了光绪十八年,著名爱国将领、驻奉天总兵左宝贵扩建浑河渡口的事迹。为防止浑河风涛作险,波浪为灾,筹巨款造官船六只,以便商民,更利兵役。晚清日俄战争时期,浑河官渡成为两军争夺沈阳的最后防线。两岸渡口时为俄军戍守,时为日军戒严。乡下百姓进城渡河,误触军纪,往往有人被活埋。新中国成立前,浑河两岸几乎十年九涝,靠天吃饭的百姓深受水害。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沈阳市委、市政府把对浑河的治理开发和利用列入重要日程。为把沈阳建成水清天蓝的城市,对浑河展开了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只为让浑河变得更美,“浑河晚渡”更迷人。今天的浑河沿岸已建有八个主要滨河带状公园,公园大多以休闲、娱乐、运动为主。注入文化元素后,“浑河晚渡”所在地罗士圈生态公园更是成为浑河沿岸一个具有文化气质的公园。轻舟河上漫游,歌声岸边荡漾。今天“浑河晚渡”不再是秀丽中的粗浅,绚美中的简单,而是经历了落后贫瘠的岁月之后,闪动出的让人心醉的美。夕阳中的浑河波光粼粼,钢琴广场余音绕梁,临水栈道清风拂面,不免让人联想起红霞映衬下,渔舟唱晚的入梦诗境。
(大家好,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沈阳95后,每周都会分享沈阳的历史文化,欢迎大家关注。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帮忙点赞、评论、转发和收藏,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下期预告:盛京八景(四)塔湾夕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