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厕所是人们平常不会多加讨论,却又非常重要的事情。
随着人类文明和卫生观念的发展,上厕所这件事变得越来越简单。
但在古代,上厕所却是一件非常麻烦,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危险的事情。所以古人们是如何上厕所的呢?
古人们上厕所分为好几个阶段,分别为战国之前,战国到西汉。在周朝之前,我国人民就摆脱了蒙昧阶段,有了厕所的概念,开始不再随地方便。
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厕所,是位于西安的半坡母系氏族部落聚落遗址中的厕所,距今差不多有6000年时间。
不过那时候的厕所还相当简陋,只是一个大坑而已,人就蹲在大坑边缘,人朝黄土背朝坑。
而这种厕所是相当危险的,一不小心就可能踩滑,跌入大坑中。甚至我国古代还因为这种事情死过人。
根据《左传·晋景公》记载,晋景公“将食,涨,如厕,陷而卒。”
意思是晋景公在吃饭的时候觉得肚子胀,就跑去厕所,结果因掉入茅坑死亡。也不知道晋景公最终是因为“腹胀而死”,还是被淹死的。
这种厕所后来到春秋末期逐渐被取代,但一直到汉朝建立时都还有人用。
可以说一直到先秦时期,古人上厕所都是非常危险的。
之后取代这种大坑的厕所,名叫井溷。其中井指的是深坑,溷指的便是猪圈。井溷,就是猪圈和厕所合二为一的设施。
当时的中国先民还不咋吃猪肉,人们养猪的唯一目的是为了获取猪的粪便,以做肥料。
所以当时的中国先民便将猪圈和厕所结合起来,设计出了一种两层建筑。
下层是猪圈,多是建在地面上用几堵墙围起来,然后在猪圈上再搭一层,在这层“地面”上留一个孔洞,这就是厕所了。
人在入厕时,排泄物会直接掉入猪圈中。
当然,为防被猪“偷袭”,在这些井溷入厕的地方往往会放一根棍子,如果“有猪头冒出来”,可以将其打下去。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而刘邦进入厕所后就再也没有回来,之后便逃之夭夭。
很多人在看到鸿门宴这一段的时候,都不解刘邦为啥能这么简单就逃掉?但只要我们知道当时的厕所构造,一切就都了然了。
这种井溷的猪圈那一层,会在一堵墙上留有小洞,名为窦洞。这个窦洞的作用,是能让粪夫直接用工具将猪的粪便从猪圈内推出去。
据推测,刘邦极有可能是从窦洞爬出去的。只能说不愧是汉高祖,能屈能伸,做到了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当时的人谁也想不到刘邦能这样跑掉。
到了西汉时期,厕所又得到了一次进化,这时候出现了旱厕的雏形。
在我国西汉梁孝王的墓中,考古人员们就发现了一种非常类似于旱厕的厕所。
这种厕所不仅有脚踏板,还有扶手,非常的人性化。发展到东汉时期,古人们的厕所甚至开始分起了男女,且为了消除味道还增设了天窗、排气孔一类的设施,可以说这种厕所基本达到了现代人能够使用的标准。
因为旱厕的方便安全,再加上古代中国作为一个农耕民族对于肥料的需求,直接让旱厕在中国上千年历史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一直到明清时期都是我国人民使用类型最多的厕所。
旱厕中堆积的排泄物,也是中国工业化之前最重要的肥料来源。
当然,搬运这些排泄物的掏粪工,也是非常值得尊敬的劳动人员,像掏粪工人时传祥,就曾被评为劳动模范,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
不过在明清时期就比较讲究了,人们会认为厕所是腌臜的地方,因此我国明清时期的宫殿--故宫是没有厕所的。
在没有厕所的情况下,宫内人员上厕所只能用一个桶解决。至于马桶这个名字,就来源于西汉时期外形做成老虎的便桶(后为避讳帝王名字,将虎改称为马)。
当然,作为宫内人员,像皇后、妃子、皇帝这些人,他们在使用“马桶”时自然非常讲究,往往要用香灰在桶底铺一层,使用完后再用香灰盖起来,以防有味道溢散。
奢侈一点的,甚至会丢入香料。
此外一些宫内人员使用的马桶,在外形上也非常豪华。像慈禧使用的马桶,就被称为官房,意味着像一所房子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