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神奇技能背后的神话密码:七十二变和火眼金睛暗藏什么秘密

哈喽,终于等到您,还好我没放弃!您终于来了!这里有您最想知道的!这里有您最想不到的!这里有您在别的地方看不到的!总之,您来对地方了~那么下面就让我带您一起看看下面的文章!

《西游记》作者赋予主角孙悟空七十二般变化之术,兴许是从“传说版”《格萨尔王传》中受到了启发。

传说版《格萨尔王传》中,格萨尔王在降伏被称作“魔王”的敌国首领时一般都是云里去、雾里来,运用变化之术取胜。在青藏高原不单是格萨尔王会变化之术,供奉在神庙里的神灵都会行变化之术,当然这都是高原少数民族百姓们奉行的“昆仑”文化世界观。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变化之术是从菩提祖师那里学来的,但“二郎神”、“牛魔王”等天生具备七十二般变化。“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等数字,源于道教。《西游记》中赋予孙悟空等角色有七十二般变化,除了能使《西游记》故事更加具有可读性和能使剧情丰富多彩之外,据笔者理解,这“变化多端”之中,作者想要呈现给读者的深层含义则是想要用这种方式表现高原人的“生态”文化。

《西游记》整部书中,变化之术也就表现为相貌、物件、鸟兽之类的变化。孙悟空是集个人和集体为一体的、高度抽象的艺术形象。这是《西游记》中惯用的神魔表现手法,角色“千里眼”和“顺风耳”也是例证。帝王欲知天下事,有很多人是专职刺探军情、民意的。古代八十里一驿站,驿站内备快马,遇到紧急情况,信使马不停蹄要赶路。“千里眼”与“顺风耳”就是这一庞大情报系统的缩影。孙悟空形象代表的是一个民族,还可以代表这个民族的所有首领的化身,“七十二”般变化是对少数民族群体所从事的职业、行业类别等的一种抽象和夸张的影射。当时的中原地区,人民从事的各种行业、尤其是文化方面与游牧民族相比已经达到高度文明的程度,社会分工也比较明确和精细,每个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的角色比较单一。相对在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自然环境恶劣,每一个人的社会分工不太明确,为了果腹穿衣几乎能做的活儿都要做的。这里的官员也会和百姓一起放牧、做农活,遇到战事几乎所有男性都要参战,这里的人,播种季节他们可以是农民,水草丰美季节他们摇身一变是牧民,收获季节他们又是商人、屠夫。每逢节日他们是信教徒,战乱时期是将军、士兵。直到近代,青海农村人也都是百变能手,“务农”是他们的第一职业,多数心灵手巧之农夫还能身兼其他的职业。在农闲季节很难对一个人下定义他所从事的职业类别。

人们习惯于默认变化之数决定本领大小,在民间深信二郎神比孙悟空多一个变化之术。自然认为二郎比孙悟空本领大。历史上,二郎所代表的群体是战争的赢家,这样理解也有道理。

《西游记》作者在西部高原这样的环境中所赞扬的“本领”其实就是人类的生存能力。通篇将“长生”挂在嘴边,这里对“长生不老”概念的理解与中原帝王对“长生不老”的理解也有天壤之别。在高原这等极端环境中,一个人的存活已经是人生的头等大事,“长生”指的就是一个人能否寿终正寝。这里的“长生”也象征一个民族政权的长生。

孙悟空神奇技能背后的神话密码:七十二变和火眼金睛暗藏什么秘密

中古时期,地处青藏高原的民众在极端气候条件下,一切人类活动都围绕着“生存”而展开的,他们所创造的文化也是直接与“生存”挂钩的。每一个人自从离开母体开始都要为“生存”而奋斗一生。为了“生存”,也就是为了所谓的“长生”,每个人都得极力释放个人潜能,老早要学习“生存”的本领。可以想象那时的社会很不稳定,文明程度难以与中原地区相比。人在一生之中很难获得稳定的职业,为了能糊口什么活都得干,什么苦都得受。占山为王,袭扰过路商客也是一种“生存之术”。特别是一个部族首领,他肩负着一个部族的“生存”大任,在个人素质、本领各方面必须具备比常人更多的生存技能。因此,每个首领必须具备一定的“变化之术”方可立身。牛魔王的原型很明显是以牧牛为第一职业的羌人首领,他也具备“七十二般变化之术”;“二郎神”的原型无需分析,青海河湟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体公认名词“二郎”是藏族英雄“二郎格萨尔”的简称。在青海湖东侧就有名为“二郎剑”的岛屿,因为该岛的形状很像“二郎神”的兵器。

在《西游记》原著中,变化之术分为“三十六天罡之数、七十二地煞之数”两种。作者有意误导读者,使读者误认为变化之术越多越好。换个角度理解这“变化之术”,你会觉得变化之术多了反而不好。像玉帝、如来等人无需学什么变化之术仍能高高在上,衣食无忧;再像猪八戒、沙僧等人虽只是三十六般变化,如果不犯错误他们的日子比石猴要好上多少倍。书中也有明确的交代,要想获得“玉帝”这样的级别与待遇需要几千年的修行,纵有“七十二般变化”之能的石猴,如果少了修行,也只能充当“弼马温”或“行者”之角色,绝不可能在“天上”获得一席之地。

《西游记》作者在这里也深刻地赞扬了中原儒家文明和印度佛教文明的辉煌,用游戏的笔调讽刺和批判了西部高原人创立的亟待进化的原始游牧文明,同时也对高原人身兼数职、不时要为“生存”担忧的窘境寄予深深的同情。

孙悟空神奇技能背后的神话密码:七十二变和火眼金睛暗藏什么秘密

孙悟空的“筋斗云”

在古代“快马加鞭”是最便捷的交通方式。孙悟空能翻筋斗云、日行千里,这是《西游记》作者对“快骑”这一交通方式的极度夸张。在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胡人乘龙驹驰骋旷野一定是一道交通领域的风景线。胡人们翻身上马,眨眼的功夫便消失在一片尘土之中。成吉思汗对中原某帝王曰:“胡人者,天之骄子也”!胡人跃身上马的动作恰似在翻筋斗。再看《西游记》作者笔下的战场,托塔李天王带领天兵天将搭乘云雾来战,这云雾不就是唐王的随军记者王昌龄所描述的“大漠风尘日色昏”吗?唐代诗人高适也说过:“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风尘”、“黄云”也能被战士胯下之铁骑扬起。孙悟空翻筋斗云、腾云驾雾就是对“骑行”的真实写照。

《西游记》中,托塔李天王携子追杀孙悟空,都是驾云来战,驾云而去。历史现实中,大唐李靖亲自围剿过吐谷浑,他与部将都是骑马来战的。

在《西游记》原著第二回中,孙悟空刚刚学会了“腾云”之法,却被师父说成“爬云”。祖师道:“凡诸仙腾云,皆跌足而起,你却不是这般。我才见你去,连扯方才跳上。我今只就你这个势,传你个‘筋斗云’罢。”孙悟空在“腾云”时有个细节:“连扯方才跳上”。常人翻筋斗时无需“扯”的,孙悟空腾云前必须得“连扯”着方能“跳上”。孙悟空在“扯”什么呢?凡骑过马的人都有体会,不拉不扯怎能跃上马背?直到孙悟空学成回乡时,书中写道:“悟空谢了。即抽身,捻着诀,丢个连扯,纵起筋斗云,径回东海”。“丢个连扯”,想必是“筋斗云”的必选动作。骑马时,一手得紧握缰绳,另一手得把着马鞍,左脚认镫,双手扯拉,飞起右腿翻身上马,上路吧!

孙悟空的装束

有道是到了那座山就要唱那山的歌,孙悟空在不同场合也着不同的服饰;孙悟空在花果山时,他的身份是美猴王,基本上是全副披挂。跟着唐僧取经,身份变成了“马帮”老大,作者让孙悟空着虎皮裙,行者打扮。

西藏有一所寺院名叫乃穷寺,寺中供奉着霍尔地方的保护神“白哈尔”神。经过本人考证“白哈尔”与“吐谷浑”具有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据藏文史料记载:白哈尔亦被称为“战神大王乃穷”,是王系魔神的首领。苯教徒称其为“象雄护法神”。至于白哈尔的形貌,藏文文献中是这样记述的:“协松多吉米沃且(白哈尔)三头六臂,各有白、天蓝和红色的面孔一个,三只右手持铁钩、箭和剑;三只左手持刀、弓和杖。身穿白丝上衣,用人皮、虎皮做围腰”。

白哈尔王就是土族先民的领袖,这是土族群众广泛认同的一个传说。在乃穷寺中,白哈尔身着人皮、虎皮围腰。与《西游记》中孙悟空一样的打扮!

藏史记载:赤松德赞王接受了莲华生大士的指示,所以他就派遣俺兰达扎路恭(即唐史中的马重英)率兵占领了白达霍尔地区,将该地区的白哈尔神庙禅院中的所有珍宝财富迎请走,并押走了达玛巴拉王子,及自然天成的绿松石释迦能仁佛像,以及白哈尔神平常使用的犀皮面具及铠甲、木鸟、水晶狮及其余用具。其中以称为斯巴穆群的紫犀皮面具最为重要,现在还被供奉在桑耶寺载乌角乌康的密室内。白哈尔神也因为所有的器物、财宝全被带走了,只好随着前来桑耶寺。

由此可见,白哈尔王有犀皮面具及铠甲,这是他最珍贵的物品,为了请他入藏,先拿了他最珍爱的物品。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也有一身披挂,是他从东海龙王那里讨来的。

《西游记》中孙悟空被封为“斗战神佛”;乃穷寺中,白哈尔是“男人之战神、三面伟男”。孙悟空与白哈尔太相像了。

关于对“白哈尔”的传说你会认为是神话,不足为信。那么我们也翻翻藏族史籍吧。在藏族史籍《贤者喜宴》中称藏王松赞干布统一吐蕃之后着手建立吐蕃社会的管理体系和法律条文,其中有所谓“以万当十万之法”,此法有一部分内容是关于按功劳大小分别奖励立有战功者六种不同规格的虎皮制品的规定,称作“六勇饰”,即:“虎皮上衣、虎皮围腰、马背垫、马镫垫、围巾、虎皮袍等”。

在《广本第吾教法史》(又称《广本德鸟宗教源流》)一书中,也记载吐蕃六勇饰为:“虎皮褂(stagstod)、虎皮裙(stagslag)、大鞍鞯(gzarchen)、小鞍鞯(gzarehung)、虎皮衣(stagslag)、豹皮衣(gzigslag)等”。

另在敦煌吐蕃文书《吐蕃官吏申请状》中也出现了“六勇饰”,不同虎皮饰品拥有者也意味着所居官职的级别大小。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亲手打死一只老虎,剥了皮只为自己缝制一件虎皮裙,余下的虎皮藏于包袱之中。《西游记》作者为何不让孙悟空赶制一件虎皮袍穿在身上呢?因为在“六勇饰”中,“虎皮袍”的级别最高,孙悟空达不到穿着“虎皮袍”的级别。孙悟空愿意保唐僧取经之时,他已被如来降伏。映射到现实生活,此时的孙悟空原型已经是被吐蕃治下的吐谷浑王,着虎皮裙是符合身份的。

孙悟空神奇技能背后的神话密码:七十二变和火眼金睛暗藏什么秘密

孙悟空火眼金睛

孙猴头在八卦炉炼就的火眼金睛有出处吗?有的!八卦炉映射大自然。日月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阴阳、阴阳生八卦……。在青藏高原这个特殊的八卦炉内,自然条件异常恶劣,极端的阴风吹、酷阳晒;无常的风雨雷电,炼就了吐谷浑子孙钢筋铁骨。即使是“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大漠风尘中,“胡孙”照样不会迷路。没有一对火眼金睛怎能“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火眼金睛”是《西游记》作者对北方牧民视力的夸张描写。在高原地区空气稀薄,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之中明视距离要比中原地区遥远得多,来过高原的中原人会有体会的。

常人皆知老君的“八卦炉”是用来炼丹的炉具。但在《西游记》中将孙悟空推了进去,并煅烧了七七四十九日,不由得联想到土族人的丧葬习俗。一次在友人的葬礼中目睹了高僧在赶制遗体焚化炉的图样,并表示好奇向高僧询问其制作意图,不等高僧回答一名土族小伙脱口说道:“这就是八卦炉”……

土族的遗体焚化炉向来按“天圆地方”之规格、遵守“八卦”之数进行制作,火化完毕后便会用脚踢倒后销毁。葬礼与守孝日辰总共也正好是四十九日。土族人丧葬用的遗体焚化炉详见本书《丧葬民俗》部分。

孙悟空能从八卦炉内逃生、刀枪不入、水火不侵等,要理解这些情节必须要了解一些北方少数民族的宗教文化作为前提。土族人向来认为人的灵魂是永恒的,人的亡故只是抛却了衰老的肉体,经过隆重的葬礼,灵魂在神的指引下再度投胎做人。那些领袖级别的名人,他们的灵魂是天神下凡拯救百姓于苦难之中的,完成了使命即可返回天庭。《西游记》作者笔下的孙悟空就是“王者”,为了族人的生存,每个族中都会涌现出大小不等的“首领”或者是“王者”。一个首领倒下了,会有另外的人成为族人的“首领”,这是人类每个民族不可回避的社会规律。孙悟空如果是吐谷浑王的集体化身作为原型,必有很多“孙悟空”的肉体要死去,都要面临土制的一次性八卦炉焚身,但从八卦炉内逃出的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现实中,吐谷浑政权消亡了,但组成这个政权的民族及其后裔将会永远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从《西游记》故事情节的的构思中完全可以感觉到作者本人也十分清楚“孙悟空”所代表的民族得到了“长生”。

在古代,“胡人”泛指匈奴、突厥、鲜卑等以牧马为主业的少数民族,在这些少数民族种群中,不乏混入俄罗斯血统,其后代多有红黄头发、眼睛颜色较浅。较中原人而言,他们的眼睛略带点金黄色。“火眼金睛”可以理解为:“头发、眉毛、胡子、眼睛像火烧过一样呈红、黄色。在今天的土族人群中也多有长着“火眼金睛”的人。

当然,文学作品中塑造的经典形象源自生活,经过作者的刻画其寓意要高于生活。“火眼金睛”所蕴含的意义也不仅拘泥于以上的分析,笔者倒觉得“火眼金睛”是《西游记》作者是对后事读者的一种期望,只愿后世读者人人将自己的“凡眼”经过磨炼变成“火眼金睛”,不但能看透大自然中包含的诸多秘密,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层面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5082 字。

转载请注明: 孙悟空神奇技能背后的神话密码:七十二变和火眼金睛暗藏什么秘密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