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苹果花
即使已至垂暮之年,叶芝在《幻象》的献辞中,仍是痴情地写下:“你我已三十年没见,不知你的下落,很显然我必须将此书献给你。”
这里的“你”,即茅特・冈,诗人心中永远的朱砂痣、白月光。她在诗人眼中成为“一团苹果花”,美好而炽烈。
诚然,诗人有着更为敏锐的嗅觉与细腻的情感,但每个人的心中,都或多或少地有自己的美好。它可以是托斯卡纳的艳阳普照苍生,亦可是B612小星球上的孤独小王子。它可以成为一切,不拘形式,不限来源,因人而异。
毕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宗白华先生曾提出“人生五境”之说,却唯独没有艺术境界。他解释说其“窥见自我最深心灵的反映”“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当对美的追求已经内化为一种灵魂的特质时,美好的形象便会普遍且深刻地烙印于心,铭记于行。
然,这亦是提醒我们,美好的形象本质上都只是客观的存在,只是经过了我们头脑的筛选与加工后,美好才成为了美好。
恽寿平曾发出妙语:“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四山之意,山不能言,人能言之。”四时之景不同,正是因为人的主观感受容许美好形象有了载体,有了可以保存与流传的凭借。没有人的思考,美寸步难行。所以我们需得常常思考、时时更新,让美好淬金成液、去滓存精后仍流芳百世而历久弥新。
今山事说:“这世间本就是各人下雪,各有各的隐晦和皎洁”。你心中的白月光、朱砂痣,指不定就是人家的饭黏子、蚊子血。各人有各人的品味与喜好。何必去涉他人之好,用自己的心智凌驾于别人的心性之上?反倒不如并肩而行,各自朝圣。
那么多出来的时间干嘛呢?当然是去创造你心里的美好呀。多多益善,古人诚不我欺。然而现实多半不尽如人意,朋友满屋却无一知己,青山绿水皆成烟瘴,赏味之心早已被添加剂饲养得刁蛮起来。我会选择向古人学习。观赏张岱是如何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又是如何披发山林、梦寻西湖;向张志和学习垂钓泛舟,吟唱《渔歌子》。或许不久后他们会成为我们的灵魂旧友、心中常客。
茅特・冈这“一大团苹果花”,贯穿了叶芝生命的始终。她美好的形象,穿越千万条时间线,向我们走来,又向未来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