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生态智慧

关于老子的生态观与环境伦理思想,有如下几个方面格外重要。

《道德经》:生态智慧

老子强调宇宙的整体观与生命观。如前所述,道是超越、绝对的,但又是宇宙万物的生成原理与实现原理。

在老子看来,天地万物与人都是道的生命的展现,又与道同体。自然是无为之本,无为则是自然之末。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与生存发展的依据。人只是天地万物之一种。人与天地万物的生命是一个流动的整体。人的目的与自然的目的不相对立。

《道德经》:生态智慧

人学习自然,并最终要回到自然,复归初始的道,即回到人的本真状态,而不是孤悬在道与自然之外、之上,征服、占有、掠夺、榨取自然。天地作为人类生存的整体环境,有超出一般宇宙论的意涵。

在道的统帅下,人与自然的内在关联具有神圣性,其背后有“玄之又玄”的形上超越层面与

人类不能外在于这一生机洪流,而恰恰是生存于其中。因此,背离老子智慧的近代西方科技文明所形成的人类中心主义是极为荒谬的,它给人类与中国带来的灾难将日益显露出来。老子的思想是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

《道德经》:生态智慧

老子强调各物自身的价值。我们认为,从道的视域来看,各物都包含在道中,是道的显现,各物的价值随着道的运行而彰显。从这一角度,可以肯定万物自身内在的价值与存在的意义。

《道德经》:生态智慧

德者得也。道即朴,朴散而为具体存在的器。万物都是道之所生,德之所蓄。德即内在德性,或曰万物之性。

在这一意义上,万物中的各物不是只有被人所用的取用价值,还有自身价值,与人类中各人一样,不只是工具,还是目的。

上引第32章的“自均”有均平之意,与前引第37章之“自化”及未及引的第57章之“自化”“自正”“自富”“自朴”都有深意。

老子的“无为之治”不仅是社会人事治理的“自治”智慧,而且是天地万物的和谐之道,含有各物类共生的有差别的统一的和而不同之意。肯定万类万物之自性、自身价值,是今天环境伦理的重要内容。

《道德经》:生态智慧

《道德经》:生态智慧

“久”指时间的延绵。从人身生命的长久,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长久及与万类共生的长久之道来看,个体、群体与类的人都应自省、收敛,不能沉溺于声色犬马等物欲的追逐之中。

同时,老子也警惕、批判知识、知性的膨胀。人类逞知识、知性加上穷奢极欲,破坏了生态的平衡。

今天物种的急剧减少,水、土资源的滥开发与污染,大气的污染,给今人及子孙万代的栖息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令人触目惊心。

老子的智慧是对人性反思的智慧,这一点也是今天环境伦理特别强调的。

《道德经》:生态智慧

老子的智慧是开放的、无私的。他有对天地万物的整体的维护与关怀,故有“

老子超越了主体性,肯定各类各物的生命与人的生命的共存共生,尤其是希望人应当修德,修德才能和谐身、家、乡、国、天下。人应有平常心与平等心,将心比心,以己度人,从如何看待自己个人,去体悟、观照、对待别人,如此类推到从如何看待、对待自己的家、乡、国、天下,去体悟、观照、对待别人的家、乡、国、天下。

《道德经》:生态智慧

这与儒家的推己及人的恕道恰好相通。这是中国式的沟通理性与沟通智慧,由此而走出自我,走向他者,最后走向道。这正是老子提供给今天生态学与环境伦理的重要的智慧。

由于老子并不是一环境主义者,因此他似乎仍不必涉入今日环境主义者的某些议论之中,而我们仍大可将思考焦点摆在老子所强调的‘道在一切’的大化之论。此外,对他所宣扬的物之内在性、独立性、平等性与一体性,则可运用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种种思考予以抉取,这对扩大当代环境伦理观的视野当有正面的意义。

也就是说,老子的生命智慧、老子的道论,大大超过了生态学与环境伦理,但老子博大、精深的道的智慧,其人与天地合一、道法自然、以天下观天下的思想等,无疑是最高智慧,可以为现代人対己、对人、对物、对宇宙的反思提供超越于习见的二元对立的新的视域与方法。

《道德经》:生态智慧

老子的思想智慧在中国与世界影响深远。老子不仅是道家与道教的一代宗师,也是人类顶级的哲学家!老子思想在现代化的中国与世界,对于治疗现代顽疾,克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身与心的异化,尤其具有价值与意义!

长期以来,儒家与道家是中国文化的主轴。说儒家是人文主义的,是说儒家重视社会伦理秩序与道德文明的建构。儒家善于继承传统文化、典章制度而又趋时更新,因革损益,凝聚社会人心,积极有为地推展事功。儒家所主张与推行的伦理教化,大体上与民众的要求,特别是社会的秩序化、和谐化,缩小贫富差距,端正人心,淳化风俗的要求相适合。

说道家是自然主义的,是说道家回归自然而然的状态,对人为,对社会伦理予以解构。一般地说,“这所谓‘自然’不是与人相对的自然界,更不是机械论的必然性或因果律之类,它只是自然而然,没有任何的目的或意志之义”。

“道”使万物生长,“德”使万物繁殖。它们使万物生成、发展、成熟、结果,对万物爱养、保护。道统领、管理万物而不对万物强加宰制、干预。

《道德经》:生态智慧

社会的伦理生活、文明制度,按自然条理生成并无害处,害怕的是,人为作用的强化,或执定于种种区分,将其固定化、僵化,则会破坏自然之道。儒家建构人文,道家解构人文。

儒家在人伦中,同时也在天、地、人、物、我的相互关系之中安顿生命,而道家回归自然,更是在天地自然中安顿生命。传统社会的知识人几乎都兼综儒道,得意是儒家,失意是道家。除了儒道思想,还有佛教,都是知识人的精神食粮或精神安顿处。

知自然之道必知天,知人伦之道必知人,“天人合一”是儒道共同的信念。这一信念指的是人与超自然的神灵相贯通,与自然万物同体融合。儒家的人文尊重自然,道家的自然包容人文。

儒家的人文主义不反对自然与宗教,包含了自然与宗教,儒家的人文主义不是寡头的人文主义。儒家有对天、天道、天命的尊崇与敬畏,儒学具有一定的宗教性、超越性。儒家的礼,包含了对昊天上帝至上神灵、对天地山川自然神灵与祖宗神灵的礼敬礼拜,此亦为尊重人与人文的源头,儒家有终极关怀与信念,以之安身立命。

《道德经》:生态智慧

儒家祭祀最重视的是祭天祭地。儒家尊重山川、陂池、动物、植物等。这种尊重与敬畏,通过祭祀山林川泽加以表达。

儒家的

道家以自然智慧批评、反思人文,超越人文,包含了、丰富了人文价值,使人文发展更加健康。在一定意义上,毋宁说道家追求真人性、真人文。

关于老子之“自然”的理解,提出“人文自然”的概念,即是说,此“自然”不是天地自然、物理自然、生物自然、野蛮状态、原始社会,不是反文化、反文明的概念。

《道德经》:生态智慧

道教重生命重养生,对形(物质生命)与神(精神生命)两方面都十分看重,发展出一套内丹炼养之术,健身长寿之理,以及道家医学理论与实践。

道教所重在人文基础的人本身。道教理论也包含丰富的人文思想

他的‘理身论’将个人修炼与道德教化内容糅为一体,力主为善戒恶,积功累德,故此他并不一味反对有为进取,而把进取有为、积功累德视为入道门的阶次。”其无欲修身与治国的目的是相一致的,其理身理国之论与儒家的修身治国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道德经》:生态智慧

可见,道家、道教的“自然之道”中,包含有重视人之生命本身及人文主义的重要意涵:自本自生自成自化的人文化成观;人格精神的独立自由;通过修身实现社会政治的太平理想,追求真善美合一的人生意境。

儒道“两者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儒家中有道家的思想,道家中亦有儒家的思想。……道家重自然,儒家重人文,儒道两家的融合,从某种意义上说,实就是道家的自然哲学与儒家的人文哲学的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是离不开儒道两家的”。这两家是中国文化的根基,是融合外来文化的基础。

《道德经》:生态智慧

儒道两家互为体用:以儒家理想为主,则道家义理是其实现原理;以道家理想为主,则儒家义理是其实现原理。

儒家之有为,是作用地保存了生命之自由。”自由也须从个人的主体自由推广到群体的各安其位,各遂其性,各美其美,美人之美,这是更充分的自由理想的实现,这恰是儒家的理想境界。

《道德经》:生态智慧

儒家推展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道家探寻文明的限制,抉发自然造化与人性的真实,超越自私用智的偏颇。

儒家的人文主义中有自然主义,道家的自然主义中有人文主义。儒家的道德智慧中有自然智慧,道家的自然智慧中有道德智慧,两者相济相参,并举互动。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184 字。

转载请注明: 《道德经》:生态智慧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