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 陈浩森 摄
站在高处向下俯瞰,茶树规律地密布在浅丘之上,沿着等高线一圈一圈,仿佛一个个印迹清晰的“大地指纹”。
“扬子江心水,蒙顶山上茶”
说的是扬子江心的水是好水
蒙顶山上的茶是好茶
蒙顶山,又称为蒙山
白居易曾有“茶中故旧是蒙山”一诗
形象地将蒙山茶比作一位老相识
无论是蒙山还是蒙顶山
皆指雅安名山
▼名山茶园 / 吴昭宏 摄
中国的名茶几乎都生长于著名山岳之间
“高山好茶,借水而发”
如黄山毛峰、武夷岩茶、峨眉雪芽等
已经成为好山好水好茶的经典
而雅安名山也是这样一个地方
名山在地理上属于
四川盆地丘陵区县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蒙顶山、莲花山、总岗山三山环列
地形地貌以台状丘陵和浅丘平坝为主
最高点1456米(蒙顶山上清峰)
气候湿润,雨量充沛
优渥环境条件
使得名山地区不仅产茶,而且产好茶
▼俯瞰茶园 / 赵敏 摄
名山也是“南方丝路”的主要通道
和“茶马古道”的起点
茶与这片古老的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片土地与茶相生相伴
近年来,名山区也在大力发展茶产业
作为中国绿茶第一县
茶产业已成为名山富民强区的主导产业
截止2019年
全区茶园面积达35.2万亩
已建成四川最大的国家级茶树良种繁育场
西南最大的茶树基因库
全国唯一的茶叶大宗商品交易平台—
蒙顶山茶叶交易所
▼朝霞映茶园 / 彭忠 摄
名山被命名为蒙顶山国家茶叶公园
名山蒙顶山茶也顺理成章成为
国家地理保护标志
茶山亦青山,茶园如游园。
名山融茶之种植、茶之生产
茶之旅游、茶之文化为一体
以茶促文旅、以游销春茶
布局生态旅游业态
发展生态康养旅游
打造生态旅游名片
名山的地理位置优越,地形地貌独特
由于受到地质运动的影响
在万古、新店、双河等乡镇一带
部分区域上升隆起
形成台状丘陵和浅丘等地貌
红星镇的金鼓村茶园
就依偎在连绵起伏的浅丘怀抱里
▼梯田茶园 / 名山区普查办 供图
茶园海拔高度在600-700米之间
气候温润,四季分明,特别适合茶树的生长
当地的茶农经过多年深耕细作
充分利用了荒置的山地
将浅丘低山开辟为茶园
沿等高线精雕细琢
使其变成了一座座美丽的生态梯田
▼茶园掠影 / 赵敏 摄
站在高处向下俯瞰
茶树规律地密布在浅丘之上
沿着等高线一圈一圈
仿佛一个个印迹清晰的“大地指纹”
每年的清明节气前后
是茶农们最忙的时节
各家各户都开始忙碌起来
轻盈的身体穿梭于起起伏伏的碧野之间
勤劳的茶农将嫩芽薄叶采摘下来
犹带露珠的新鲜芽叶是山野的精灵
经过一系列精巧而繁复的工序
在短短时间内完成了奇妙的蜕变
变成了富有气质与内涵的
生态健康绿茶
再贴上“名山茶”之印记
将其茶香沁满全国各地
▼茶园生机 / 周志坚 摄
名山有四大万亩观光茶园:
茅河一把伞茶园、骑龙场茶园
牛碾坪茶园、红草坪茶园
▼金鼓漫纱 / 彭忠 摄
金鼓村茶园是骑龙场茶园重要组成
茶叶种植面积规模达三千余亩
错落有致的茶树
勾勒出迷人弯曲的线条
美丽的自然风光
与人造茶园景观合相互交融
组成一串串绿色的音符
奏响出春天的轻快乐章
名山自古产茶
早在唐天宝元年(742年)
位于名山的蒙顶名茶因其
品质优异,工艺精湛
就被列为贡品
文宗开成五年(840)
蒙顶名茶便作为国家礼品
赠送日本友人
唐末毛文锡在其《茶谱》里
对雅安名山茶有记:
“雅州(雅安旧称)百丈、名山二者尤佳。”
▼金鼓茶园 / 郑焕平 摄
自唐至清
蒙顶名茶年年入贡
1200余年从无间断
成为贡品的蒙顶名茶
价格昂贵
宣宗时,杨烨撰《善夫经手录》记有
"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茶"
宋时,因连年用兵
所需战马,甚至多用茶换取
蒙山茶作为一个响亮的品牌
成为“不得他用,定为永法”的易马专用茶
▼茶园风光 / 熊翔 摄
直到今天
位于名山百丈湖之西3公里处
国道318线旁的"茶马司"
建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2年)
是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
专司茶马互市事宜的官办机构遗址
遥想许多年以前
传承了上千载的名山之茶
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茶马互市
▼茶马古道上的驮茶工 / 雨城区普查办 供图
在背茶人的歇息声中翻山越岭
伴着清脆的铃铛与马蹄声
或北越巍巍秦岭,上贡朝廷官府
或西穿茫茫雪域,连通异域藏区
为国家安定、民族团结
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如今
历史的烟云渐渐消散
原本用于上贡的名山茶
由高贵转为亲民
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构成了我们生活所必须的
“油盐柴米酱醋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