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博易谈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一座离宫,半部清代史。
承德,因围场而兴,因避暑山庄而闻名。这里有世界文化遗产、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古典园林,辐射着京津冀客源市场,却时常被追寻“诗和远方”的游人忽略。不过,每当炎炎夏日到来,承德总会随之而“热”。一场说走就走的“清代皇室同款消暑之旅”,有风光、有故事、有佳肴,让人身未动心已远。
在大多数游人的心里,承德避暑山庄已是承德最标志性的象征。一座离宫,半部清代史。这离宫里外,世事变迁,历史好像很远,却又近得可以触摸。宫殿楼宇、湖泊丛林、汉藏结合的庙宇,无不尘封着往事。
《大美中国》,带你徜徉在山水与人文交织的氛围中,体验皇家园林的余韵,品味令人难忘的宫廷美食。
承德处于燕山腹地,在历史上处于北方进入中原的正中道路上,向北可以沟通内外蒙古,向西北可以联络蒙回各部,甚至远达新疆,向东可以连通东北,向南可以控制中原。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承载着康熙的政治军事目的。可以说,没有康熙的战略意图,就没有这座城市。
如今,在承德市里西大街中央,游人还可偶遇康熙帝的骑马雕塑。高大的古代雕塑矗立在现代化的城中这显著的一方车水马龙之地,带有一种历史的魔幻主义气息。承德在这个十字路口,在历史与现实碰撞中,让人生出在历史故地旅行才能有的时空交错的奇妙之感。
热河行宫就是在北方塞外满足皇帝处理政务之需以及大队人马食宿休息而修建的行宫,因此有人说:“先有围场,后有承德”。
据记载,康熙二十二年开辟了热河木兰围场,把秋猎定做一项大典,集蒙古各部在木兰围猎。自建立至道光四年礼废历经140余年,康、乾、嘉三帝共在木兰围场举行秋狝大典105次。
清代皇帝每年秋天到木兰围场巡视习武、行围狩猎。一方面具有军事作用,可以使八旗官兵既习骑射,又习劳苦,用以保持八旗官兵传统的骁勇善战和醇朴刻苦的本色。另一方面具有政治作用,借每年的木兰行围,皇帝在这里定期接见蒙古各部的王公贵族,巩固边防和发展满蒙关系,加强对漠南、漠北、漠西蒙古三大部的管理,同时,相当于今天的军事演习或者是练兵性质的活动,团结多民族力量,一起抵御沙皇俄国。
木兰围场里的“木兰”在满族语里是“哨鹿”的意思,就是通过模仿母鹿的叫声,然后把公鹿勾引过来猎杀。康熙帝在康熙五十八年,总结了自己一生的涉猎成绩,记录在《清圣祖实录》里,“哨获之鹿几数百”,是所有猎兽里面战利品最多的一个门类。
在《弘历逐鹿图》里,捕捉了乾隆射杀梅花鹿的瞬间。每当木兰秋狝,数万大军的浩荡声势,加上康乾两帝高超的骑射本领,对前来演练的蒙古王公贵族也是一种震慑,加强了他们的向心力。
木兰围场初设时还叫做“兴安”,康熙皇帝启程时的诗作就毫不含糊地标为《夏日奉太皇太后避暑兴安》。康熙皇帝在行程中写了8首讴歌木兰围场壮丽风光和木兰秋狝盛况的五言律诗。雍正皇帝驾崩前把“习武木兰”定为“家法”,“木兰”是满语“哨鹿”之意。
乾隆认真遵从了家法,并规范了“木兰秋狝”、“木兰围场”的称谓,这两个词才“流行”开来。嘉庆皇帝在《木兰记》中开门见山写道:“木兰者,我朝习武地……北峙兴安大岭”,并命建两座“兴安大岭神祠”,即今东、西庙宫。
一座避暑山庄盘活一座城
承德避暑山庄满足了世人对清皇室度夏消暑的想象,避暑山庄里“康乾七十二景”中的殿堂、庙宇、亭榭,无不渗透着帝王感悟和诗画意境。而其背后隐藏着的守卫边疆、民族团结的政治和军事意图更加令人感叹。历史在避暑山庄里的宫殿与景致里面纠缠生枝,它所承载的历史,远比皇家“消暑”还要来得厚重深沉。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