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8点见丨困在记忆里的老人

新闻8点见丨困在记忆里的老人




新闻8点见,多一点洞见。每天早晚8点与你准时相约,眺望更大的世界。


10月4日,正值重阳节,天高云淡,山清水秀,宜佩萸归乡,孝亲敬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今年国庆假期与重阳节相逢,重阳的“民俗”你知道多少?金秋时节,哪些美食充满“食趣”?双节巧遇,哪些地方成“嗨玩”首选?重阳敬老孝亲,养老事业有何新发展?


新闻8点见丨困在记忆里的老人


九九重阳节,也叫老人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们会采茱萸插在头上或者佩戴茱萸制成的香囊,古人认为这样可以驱邪治病,辟邪祛灾。另外,重阳节正值菊花盛开时期,我国部分地区还有重阳节赏菊花的习俗,人们会在当天走出家门,去郊野欣赏菊花。菊花也称“长寿之花”,重阳赏菊寄托了人们对于健康长寿的向往。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吃重阳糕的习俗,寓意步步高升。由于正值丰收时节,除重阳糕外,各种时令美食,例如柿子、螃蟹纷纷上市,各地也形成了不同的重阳食俗。今晚您的餐桌上出现了什么重阳美食呢?阅读全文>>>


新闻8点见丨困在记忆里的老人


国庆假期已经过半,抓紧时间再陪着家里长辈来这些地方享受美好时光吧,北京公园风景区推出花卉展览、文化游览、科普教育和线上活动等34项文化活动,市民游客可以走进公园,享受首都生态建设带来的绿色福祉。颐和园内的“颐和秋韵”桂花节、中山公园的蕙芳园“四季飘香”秋季兰展,还有国家植物园(北园)和北京国际鲜花港观赏多彩的菊花,都是不错的选择,想要了解更多国庆游玩攻略,进入专题>>>


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也要关注这样一群困在记忆中的老人,他们各有故事,有庆幸旧事难忘的个人,也有在认知障碍中挣扎的家庭。让我们从一对亦“敌”亦“友”的母女说起。钱奶奶在2016年出现症状,当时女儿金娜开着一家咖啡馆,她停下手头的生意回到家里,头几年,是白班和夜班的保姆一起负责照料,之后金娜开始自己照看钱奶奶后,金娜变得焦虑,总是担心母亲叫唤自己的名字,有了条件反射般的恐惧,一天结束的时候,她会想,“总算安全了”。


新闻8点见丨困在记忆里的老人


北京老年医院的记忆门诊,是一间大约六七平方米的普通会诊室,桌子上放了几张特殊的纸,一份《中文版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上面的问题包括:今年是哪一年,现在是什么季节,这里是什么地方等等,全部加起来一共30分。这家医院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温泉路,早晨8点开始就有很多老人在排队等候。


记忆化作流沙,对于这些老人来说,只是一个开始。新的记忆存不进去,旧的慢慢丢失。橡皮擦从近到远,擦去既往生活在大脑中的痕迹,随之而来的是认知功能下降,逻辑思维紊乱,语言功能下降,精神行为异常,世界陷入混沌。走入记忆门诊,是漫长跋涉的一个起点,是各种类型“痴呆症”的筛查入口。通过记忆门诊能筛查出来不同的“痴呆症”,比如血管性痴呆、额颞叶痴呆、路易体痴呆、帕金森病性痴呆等类型。其中,较为常见的是阿尔茨海默病。数据显示,有28.12%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在记忆门诊中确诊。


最新的数据显示,“痴呆”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比如,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年龄已由原来的65岁提前到了55岁,整整早了10年。“我们是希望到一定年龄段,你就进行筛查,虽然可能还没有症状,但脑子里已经有变化了,可以进行早期的干预,延缓出现症状的时间。”目前,我国有1300万以上的“痴呆”患者,直接影响到1300多万个家庭,其中,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约为男性的1.8倍。阅读全文>>>


9月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预计“十四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2035年左右我国将进入到重度老龄化阶段,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而随着退休人口的增加,“老年人再就业”或许是面对老龄化社会的解题新思路。“老有所为” 爷爷奶奶来上班!这事你怎么看?



今年年初,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到,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智慧养老使养老服务信息数据化,打造更多快捷、高效、便利的适合产品,不仅可以满足老年人多方面需求,还能释放“银发族”消费潜力。目前,我国50岁及以上网民规模接近3亿。随着老年网民占比逐步提高,代际“数字鸿沟” 进一步缩小。今年上半年,为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和特殊人群需求,工业和信息化部已组织完成对452家网站和App的适老化、无障碍化改造和评测,让智能生活有温度、无障碍。


但目前仍有大量老年人在“网络之外”。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老年群体是非网民的主要群体。无法接入网络,在出行、消费、就医、办事等日常生活中遇到不便,也无法充分享受智能化服务带来的便利。这其中,没有“健康码”致使其无法进出一些公共场所成为较大难题。“银发族”正在加速融入网络社会,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行动持续推进,老年群体连网、上网、用网的需求活力进一步激发。为满足老年人融入智能社会的需要,跨越横亘在老年人与时代之间的“数字鸿沟”,我国掀起智能终端产品数字适老化改造潮。进入专题>>>




除了养老,育儿也已经成为了社会性焦虑,前些年“虎妈”引起大家热议,无论褒贬,多数人都能理解这一称谓背后的教育压力和母职焦虑。“虎妈”等词大多被用于称呼家庭中的母亲而非父亲。在某种意义上,这意味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作“母职”的一部分。而这种“教育”被归入“母职”的现象恰恰以现代性进程中性别分工的变化和“父亲权威”的崩溃有关。


新闻8点见丨困在记忆里的老人

《青春变形记》中变身后的妈妈


近日,英国《卫报》(Guardian)作者艾玛·布洛克丝(Emma Brockes)亦撰写了《告别虎妈,欢迎采用水母育儿》(Say goodbye to the ‘tiger mom’, Welcome to the school of jellyfish parenting),讲述了自己从“虎妈”走向“水母妈妈”的心路历程。而美国《时代杂志》(Time)先前也刊登过一篇题为《像海豚而非老虎一样育儿——一种行使母职的方式》(A Case for Parenting the Dolphin—Not Tiger—Mom Way)的文章。区分“虎妈”“水母妈妈”和“海豚母亲”的主要因素在于其行使“权威”的程度:“虎妈”代表了典型的家长制,“水母妈妈”则最为放任,信任孩子的自主选择。


“母职”问题与现代性进程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在现代性的进程中,人们一方面看到原属于父亲的权威遭到了越来越严重的挑战,父亲对教育职能的垄断不再具有合理性;另一方面,随着“公共”与“私人”领域被区分开来,男性更多地被前者所吸纳而将大量时间投入劳动与工作。因而在客观上无法实现主要处在家庭领域之中的教育职能。正是在父权的退让和父亲的退场中,教育逐渐被“母职”所吸纳。也正是伴随着这一过程,“教育”的基本逻辑发生了改变。


在今天的育儿圈里,“虎妈”“水母妈妈”和“海豚母亲”等概念已不再新鲜。而如若梳理与之相关的种种话语,便会发现人们对“虎妈”和“水母妈妈”往往褒贬不一,既欣羡于“虎妈”教育所带来的佳绩和“水母妈妈”所赋予的自由,又忧心于二者可能带来的消极后果。相较之下,“海豚母亲”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赞赏。从直观上来看,“海豚母亲”似乎是在另外两者之间取得的“中道”:“海豚母亲”们“既设定了原则和期待,同时又着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独立性和沟通合作能力。但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母职的教育焦虑”都难以被彻底缓解:归根结底,这种焦虑根植于现代性进程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价值世界的分裂、个体性原则的觉醒,令一切教育方案都只能在一种“相对”的意义上提供保障,而始终承受着运气和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但在某种程度上,这种不确定性也正是一切伦理生活的特征。阅读全文>>>




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量子信息科学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


新闻8点见丨困在记忆里的老人


北京时间10月4日下午,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法国科学家Alain Aspect、美国科学家John F. Clauser和奥地利科学家Anton Zeilinger,以表彰他们在量子信息科学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他们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647万元)的奖金。


诺贝尔物理学奖是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其遗嘱中提到的第一个奖项。从1901年至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已颁发过115次,其中47次授予单一获奖者,32次由两位获奖者分享,36次由三位获奖者分享。最年轻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是劳伦斯·布拉格,他1915年和父亲亨利·布拉格共同获奖时年仅25岁。最年长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是亚瑟·阿斯金,他2018年获奖时已96岁。


据人民网报道,诺贝尔物理学奖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粒子物理、天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原子分子及光物理。但20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首次颁给了气候学家真锅淑郎(Syukuro Manabe)和克劳斯·哈塞尔曼(Klaus Hasselmann),以表彰其在“地球气候建模、量化气候变化以及对全球变暖的可靠预测”方面的贡献;乔治·帕里西(Giorgio Parisi)因“在从原子到行星尺度的物理系统中发现了无序和涨落的相互作用”同获当年奖项。阅读全文>>>


编辑 魏玥 设计 许骁 校对 刘越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765 字。

转载请注明: 新闻8点见丨困在记忆里的老人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