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西藏旅游,除了欣赏世界屋脊上的雪山、冰川、草原、峡谷以外,最重要的就是领略厚重的藏族文化,而要领略藏族的文化就不得不说西藏无处不在的宗教场所,著名的布达拉宫、大昭寺、色拉寺、桑耶寺、扎什伦寺、萨迦寺等都是其中的经典代表。
西藏的寺院很多,几乎每一个地区都有著名的寺院,而且历史都很悠久、文化都很厚重,而且各具特色。位于西藏东部的昌都,有两个寺院是不得不介绍的,一个是渝帆在前文中介绍过的强巴林寺,一个有着六百多年历史、以强巴(弥勒佛)命名的寺院;另一座就是本文要向大家介绍的西藏笨教最古老、最重要的寺院——孜珠寺。
孜珠寺位于昌都的丁青县,丁青在藏语中是大台地的意思,古称为琼布,全县面积近1.3万平方公里,但人口不足十万,是一个真正的地广人稀之地,丁青位于怒江的上游,317国道穿境而过,是昌都的西大门,也是著名的冬虫夏草之乡、象雄文化之乡、热巴艺术之乡。
孜珠寺因孜珠山而得名,而孜珠在藏语中是六座山峰的意思,所以孜珠山也就是由六座山峰组成的一个小型峰群,站在它的对面观景台上,可以看到六座山峰一字排开,分别是:如意珍宝峰、无垢水晶峰、见平等性峰、达愿喜乐峰、不变雍仲峰、第六硕大顶戴峰。
据当地朋友介绍,孜珠山是苯教四大神山之一,对苯教的发展和传播有着深远的影响,几千年来它在藏区的宗教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到处都是修行者留下的手印、脚印以及岩壁上修行洞里自显的佛像、坛城、真言等。
据说以这几座山峰并不叫孜珠山,而叫水晶山,山中岩石的主要成分是优质的钟乳石和水晶,其中含有珍贵药材石中黄,其药用价值极高,藏医相传孜珠山里的藏药品种极为丰富,其中钟乳石、石中黄、冬虫夏草、高山龙胆等几十味药材不仅富集,而且质量更属顶级,所以孜珠山也被誉为利于众生的药材宝库。
孜珠山与西藏很多山峰都不一样,山势极为陡峭,而且山的两边如同两个世界,是完全不一样的地质地貌,一边是灿若明霞的丹霞地貌,一边是碧草如茵的高山草原,而且这些山头千姿百态,有的像飞龙,有的像狮子,有的像大象,有的像鹏鸟,而且这些山峰中有很多的山洞,据说都是高僧大德的修行洞,其中出名的就有108个,包括穆秋丹珠修行洞、达拉美巴修行洞、东炯图钦修行洞、占巴南喀修行洞、俄丹巴玛修行洞、才旺仁真修行洞、白玛通卓修行洞、罗丹念布修行洞、迷希修行洞、桑杰林巴修行洞等。
孜珠山是苯教的四大神山之一,据说苯教的祖师辛饶弥沃曾来孜珠山传法时曾预言:孜珠山将对苯教佛法的弘扬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将出现许多利于众生的大成就者。到了公元前十世纪,当时的第二代藏王穆赤赞普在吐蕃各地修建了三十七处苯教道场,而孜珠寺便是其中之一,如此算起来,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孜珠寺辉煌了几千年,基本没有受到战火影响,唯有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曾遭受严重破坏,1982年在当地活佛的主持下开始修复,很多寺藏圣物在劫难中被虔诚信众冒险保护下来,又逐渐返回了寺庙。寺庙建筑也初步得到恢复,大批传统的宗教仪轨,尤其是永断恶趣神舞法会得到了恢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现在的孜珠寺已经恢复了扎仓、辩论、禅修三所学校,修通了上山的盘山路(11公里,比怒江七十二道拐的拐还要多),僧众已经有200多人。
孜珠寺属于西藏最古老的苯教,苯教是佛教传入西藏前就盛行的一种古老、原始宗教,据说苯教最开始是以万物有灵论的思想为基础、多神自然崇拜的原始巫教,有民间宗教职业者,举行各种祭祀仪式,这时苯教被称为“朵本”,也就是土著苯教。后来从象雄地区向全藏传播一种具有系统宗教理论的苯教,使其逐步走向成熟,后来又与印度传来的佛教相互吸收和融合,最终形成了如今理论化、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苯教。
孜珠寺的对面有一个观景平台,可以看到整个孜珠寺的全貌,按照当地朋友的介绍,孜珠寺可以分为内明学院、喇荣、扎仓学院、无垢大殿、禅修学院几个部分,其中内明学院主要是学习宗教的地方,扎仓学院是学习辩经的地方,禅修学院是喇嘛修行的地方,而喇荣是历代活佛居住的地方,无垢大殿则是整个孜珠寺的主殿,里面供奉着很多佛像,有很多都是国家一级文物,不过里面不能拍照,所以大家看到本组照片,基本都是外景。
中间最为显眼的便是孜珠寺的无垢大殿,也是整个孜珠寺最显眼、最宏大的建筑,大殿的首层高约7米,里面雕梁画栋,装饰着许多古老象雄风格的图案,均为天然颜料手工绘制而成,十分精美,大殿的中心有十二根朱砂大柱从一楼直通三层,雄伟挺拔,大殿右侧为高达12米的辛饶如来像,全身鎏金,镶嵌着各种奇珍异宝。
孜珠寺海拔高达4800米,是西藏海拔最高、最古老的寺院,以前盘山公路没有修通之前,一般人根本无法到达,只有大毅力者方能登上,所以被人们称为有缘者才能登临,而且山上风云变幻,常年很多时候都笼罩在云雾之中,很多人好不容易爬到山上,依然无法看到孜珠寺的真实面目,所以它一直给人非常神秘的感觉,非有缘人,难看到的天空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