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娃在囧途”,让“儿童友好”看得见 | 新京报快评

告别“娃在囧途”,让“儿童友好”看得见 | 新京报快评
告别“娃在囧途”,让“儿童友好”看得见 | 新京报快评
旅客在值机柜台排队办理值机手续。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 京客

刚过去的双节假期,不少父母都选择带上孩子出门旅游或回乡探亲。而据报道,很多家长带娃飞行的旅途,一不小心就成了“囧途”:由于过安检时人脸识别设备太高,有妈妈只能抱起60斤重的孩子“刷脸”;由于童车托运规则不明晰,有家长到了机场不得不打包后又拆包;由于线上选座只向大人开放,有的家庭一家人座位全被打乱……
无论是过安检时人脸识别设备太高,还是童车托运规则模糊,抑或是线上选座只向大人开放,都是家长带娃乘机出行常见的痛点。只不过,这次假期出行市场火爆,让“娃在囧途”现象扎堆出现,继而让航空客运领域的亲子出行堵点得到了舆论聚焦。
此前,“女子带3个娃买4张票登机被拒,无奈只能买5张票”的话题就登上了热搜,涉事航空公司墨守成规的问题也随之受到民众诟病。
这些问题看似各异,却都反映了机场或航司的硬设施、软规则在“适幼”层面的不足:很多设施和规则只考虑到了成人的需求,却没顾虑到儿童的需要,更别说跟上多孩家庭的整体出行需求。所以,从安检到乘机等各个环节就出现让儿童适应“成人本位”标准的情形。
近年来,国家层面已明确提出要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只是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健全,更有赖社会各个方面特别是公共服务的“托举”。
而为带娃出行营造便利的环境,让亲子出行更加顺畅,也是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应有之义。这就需要交通行业服务提供者带入更多“儿童视角”,站在孩子角度思考问题,才能秉持儿童需求导向去改善设施、优化规则,真正消除带娃出行的堵点、减轻带娃出行的负担。
拿乘机出行来说,安检时的人脸识别设备高,那可以考虑采用可移动设备而非“就高不就低”的固定摄像头,在这方面,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启用的可360度拍照摄像头就值得借鉴;婴儿车托运标准很模糊,那就该尽早明确婴儿车专属登机标准和行业统一的婴儿车登机口托运保障流程;儿童没法线上选座,那就完善儿童线上值机相关机制。
针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固然琐细,但其共性要求就是要确立“儿童友好”理念。“儿童友好”是个社会学概念,也是个权利学语汇,理应贯穿于城市社会服务尤其是公共服务的各个角落。
近年来,国内不少城市都提出“1米高度”看城市,对那些非友好空间进行“适幼化”改造,本质上都是对“儿童友好”理念的践行。
揆诸现实,“适幼化”产品服务供给不足的情况,不只是存在于交通领域。就出行而言,只有在交通、餐饮、住宿、娱乐等各环节都打造“儿童友好”环境,才能增进亲子出行的安全度、便利度。
一个社会的温度,很大程度体现在对待孩子的友好善意上。“娃在囧途”的景象,暴露了“儿童友好”环境打造上的短板。无论是着眼于儿童权利保障,还是立足于生育友好型社会构建,这样的短板都是时候补上了。

撰稿 / 京客(媒体人)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贾宁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163 字。

转载请注明: 告别“娃在囧途”,让“儿童友好”看得见 | 新京报快评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