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列入非遗的“泰山石敢当”,在民间是寄托,在民族是信仰

被列入非遗的“泰山石敢当”,在民间是寄托,在民族是信仰

“石敢当”是远古人们对灵石崇拜的遗俗,《辞源》中解释:“唐宋以来,人家门口,或街衢巷口,常立一小石碑,上刻‘石敢当’三字,以为可以禁压不祥。”史游曾在《急就篇(章)》有记载:“狮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石敢当”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样式,有浅浮雕的,有圆雕的,有刻有八卦图案的,有只在石头上刻字的。据考证,“石敢当”之前加泰山,叫“泰山石敢当”,应始于明代,流行于清代,传至今日,其意是借神圣的泰山以增石敢当之威力。

被列入非遗的“泰山石敢当”,在民间是寄托,在民族是信仰

今天很多地区依然保留着这样一种风俗习惯,如同一些国度悬挂风铃一般。但是说实话作为民俗文化的一部,泰山石敢当它的流行在当下还是比较稀奇的。抛开迷信的话题,其实它是华夏民族信仰的一部,类似于最原始的图腾信仰。

“泰山石敢当”以石刻为有形载体,与无形的历史传说、民间故事同体存在。

传说泰山脚下有一个人,姓石名敢当。此人家境贫寒,靠打柴为生,自幼喜欢舞刀弄棒,武功高强,好打抱不平,在泰山周围名气很大。

泰安南大汶口镇曾有户张姓人家,女儿年方二八,长得非常漂亮。每到太阳压山时,就从东南方向刮来一股妖气,刮开她的门,上她屋里去。天长日久,女孩面黄肌瘦,很虚弱。

被列入非遗的“泰山石敢当”,在民间是寄托,在民族是信仰

张家老人心急如焚,听说石敢当很勇敢,就骑上毛驴去请他降妖。石敢当慷慨应允,并作了充分准备。天黑后,从东南方向刮来一阵妖风,石敢当用脚猛地将热铜炉踢扣在妖精头上,约定的童男童女一齐敲锣打鼓。妖怪顿时头昏脑胀,吓得一口气逃窜到福建。

后来福建又有人被妖风缠住身体。怎么办呢?经多方打听,就把石敢当请去了。妖怪一见,又跑到了东北。东北又有个姑娘得了这个病,又来请石敢当。

石敢当就想:我拿他一回,他就跑得更远,山南海北这么大地方,我也跑不过来呀。于是就和来人说:“这样吧,泰山石头很多,我找石匠刻上我的家乡和名字‘泰山石敢当’,你回去把它放在墙上,那妖就吓跑了。”

被列入非遗的“泰山石敢当”,在民间是寄托,在民族是信仰

从此这降妖的办法就传开了,谁家盖房子、垒墙的时候,总是先刻上“泰山石敢当”几个字垒在墙上的显眼处,就可以镇妖避邪。

“泰山石敢当”源于人们灵石崇拜的遗俗,属于中国的镇物辟邪文化。所追求的“吉祥平安”,体现了人们普遍渴求安居、太平、昌盛、福康的愿望。

“国泰民安”,国泰和民安互为依存,国泰民才得以安,民安国才得以泰。一块普普通通的泰山石,守护着群众战胜邪恶的愿望,担当着保护百姓平安的使命与责任,如此神威,令人敬畏。

被列入非遗的“泰山石敢当”,在民间是寄托,在民族是信仰

农村之所以保留着这样的风俗,是因为都市的气息没有更多的沾染,神话和信仰往往是相互依存的,社会发展,科学昌明,但是跟民俗习惯并没有冲突,我们尊重自己的历史,敬畏那些约束道德规范的典故,这不是迷信,是一种人生信条。

很多人不明白,简单用一句落后愚昧的话来否定一些乡镇的风俗习惯,其实是很无知和可笑的。科学发展都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并不是为了否定而否定,往往它在尊重的同时,去更加接近真理。

被列入非遗的“泰山石敢当”,在民间是寄托,在民族是信仰

泰山石敢当所表现的“吉祥平安文化”体现了人们普遍渴求平安祥和的心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创造力。泰山石敢当习俗历经千年而不绝,主要是因为它与“中国人魂归泰山”的信仰结合在一起,同时也与各地的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相结合,在此前提下,它获得了扎根于相关社区、群体的文化传统,并世代相传。

农村保留的这些,其实反而在海外华人心中有更大的共鸣,因为那些离乡背井,远离故土的人们,最怀念的是家乡的点点滴滴,包括记忆里那些珍贵的民俗文化。

所以它们的保留不仅仅给予大家内心强大的精神力量,更能得到极大的心理安慰,这是其他所不能带来的。假如有一天,这些传统和民俗都彻底消失了,那么我们也就没有了精神支撑,为什么今天在都市的人那么多觉得空虚和不踏实,为什么一道乡土他们就好像被脱胎换骨一样,说到底这里才是文化发源的地方,血脉能得到充分的感应。

【该内容通过维权骑士士值品牌馆授权发布】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752 字。

转载请注明: 被列入非遗的“泰山石敢当”,在民间是寄托,在民族是信仰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