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6月17日),腾讯公众号发布了新的未成年保护措施。将在对已实名的未成年人“限玩、限充、宵禁”基础上,专门针对“孩子冒用家长身份信息绕过监管”的问题,扩大人脸识别技术应用范围,对疑似未成年的用户进行甄别。
腾讯游戏将会在游戏登录和支付环节两种场景发起人脸识别验证。
一、游戏登录环节
对疑似由未成年人操作的成年人帐号,在其登录游戏时即要求进行人脸识别验证,与公安权威平台数据比对。
拒绝或未通过验证的用户,将被纳入未成年防沉迷监管,平日限玩1.5小时/天,法定节假日限玩3小时/天,22:00-次日8:00无法登录游戏。
这项举措此前已在《王者荣耀》、《和平精英》中试点,近期已覆盖腾讯游戏旗下的绝大多数手游,后续在运营的全部手游产品中生效。
二、在消费支付环节
当疑似由未成年人操作的成年人帐号月充值大于400元时,或用户出现异常充值行为(如短时间充值金额激增等)时,即会被要求进行人脸识别验证。
拒绝或未通过验证的用户,则无法继续充值。
什么叫疑似由未成年人操作的成年人帐号?
腾讯主要是根据以往产品积累的数据,通过AI和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针对用户游戏行为特征进行判定,建立和优化“疑似由未成年人操作的成年人帐号”画像池。
2017年,未成年人保护体系1.0阶段,腾讯构建了“事前-事中-事后”涵盖未成年人游戏行为的健康防护方案。
2018年,未成年人保护体系2.0阶段,在1.0的基础上重点推进“强化全部用户实名验证,不同年龄对象差异限制”。
2020年,未成年人保护体系3.0阶段,全面加强人脸识别等技术的适度运用,在避免技术滥用和尽可能减少干扰普通用户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筛查疑似未成年的账户,从而对其游戏时长和消费进行限制。
这防范措施的力度可以说是相当大了。
登录的时候可能会检查、游玩的时候可能会检查、充值的时候可能会检查,只要你的行为特征“疑是未成年人”就可能弹出一个检查路径。
老实说,我确实会有关于隐私方面的顾虑。毕竟所有对于个人隐私的侵入,一开始都是以安全为目的。滴滴出租车里的摄像头,广雅中学的学生智能手环,初衷都是为了更好保护大家的安全,但在矛盾与危险升级后,通常都会伴随着更加严格的秩序管理,有着强制化、集中化的趋势。而这时判断的标准,权力的分配就成了潜在的风险。
除开这些看起来还很遥远的事情,眼下我们也有不少问题。比如说未保系统的普及范围。相比身份证与姓名二要素,人脸识别以及行为特征判断显然技术难度要高得多。那腾讯可以做到、网易也可以做到,其他互联网头部厂商都有机会做到。那其他中小型厂商要不要强制要求接入?要不要额外付费购买?用户行为数据如何积累?而用户会不会因此流失,收入会不会下滑,会不会催生一批黑产游戏都是可能的风险。
但仅管如此,我也没法简单粗暴的去否定这套未保系统。
因为未保所涉及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从家庭教育起始,你可以一直推导到父母陪伴、成长环境,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国家发展路径以及全球竞争格局。你想从源头上去解决这件事,几乎是不可能。人实在太容易沉迷了,就算把那个事物给消灭了,人们只不过会换个对象继续沉迷罢了。
我想用一种更简单的方式去看待「未成年保护」这件事情。
1.孩子就像投资,这世上本就不存在一种100%保证孩子身心健康、事业有成的方法。低风险代表着低收益,如果不愿在孩子身上承担任何风险,那最安全的方案就是不生孩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生孩子之前,请想好自己到底希望在孩子身上得到什么。
2.有了孩子必然就会背负责任以及未来可能的风险,同时也意味着,我们没有资格去“指点”他人如何教育,因为我们并不能代替他人承担其风险。
3.不管是国家、企业、媒体还是朋友亲人,都只能提供一种解决方案。但最终要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决定权仍在父母自己手上。所以无论好坏,后果也理应父母自己面对。值得注意的是,这世上没有什么保证成功的“灵丹妙药”,所有选择背后都有其风险。
4.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模仿与学习的对象。在希望孩子拥有某样特质时,先问问自己有没有。
5.孩子作为独立个体,没有义务完成父母的梦想;而父母也不需要保证孩子未来必须获得成功。
6.武侠、摇滚乐、动画片、电影没有毁掉下一代,游戏也不会。
每一个「在看」,都是鼓励
推荐阅读:
4399海外流水环比大涨40% PUBG略哑火
明日方舟遭山寨 腾讯入股VGAME开发商
《家居改造王》:三层社交框架创造情感体验
Steam在韩涉违法 网易新工作室瞄准主机市场
梦幻西游网页版国内第二 跑酷游戏登顶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