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补电控系统国产空白,菱电电控能否超越博世等巨头?

撰文丨黄依婷

编辑丨马诗晴

说到特斯拉,人们第一个想到的,不外乎是它酷炫的外表、前卫的车载系统和长续航里程。但实际上,前两者只是外在或辅助,是易于模仿的“轻”部位,后者才是“重中之重”,它构筑了特斯拉技术护城河,是其“一骑绝尘”之关键所在。

而决定特斯拉如此长续航里程的关键,就在于“电控系统”。它相当于汽车的“最高指挥官”,精准地控制着驱动力矩、制动能量等参数,确保发动机时刻运行在最佳状态,既保证动力输出,又兼顾经济节能。

回到中国市场,你一定也知道,很多年来,这个“最高指挥官”的角色由国外产品担任。但最近10年以来,这片舞台上陆续出现了中国面孔。菱电电控就是“领衔主演”之一。

在中国商用载货车市场上,菱电电控凭借一己之力,占据了近60%的市场份额,将博世、德国大陆等国际巨头“甩在身后”。这在10年以前,根本无法想象。在实施“国六”排放标准的汽油车市场,菱电电控亦跻身全球前十厂商队列。

那么,菱电电控究竟是何许“人”也,竟能在短短十年内超越国际巨头,成为局部市场龙头?其综合实力,与国际巨头相比如何?

十年寒窗 终磨利剑

时光倒回至2002年,中国的电控系统市场,全是国外厂商的天下。

菱电电控创始人王和平后来回忆说,当时一个电控系统价格可以卖到5000多元,国内没有一家厂商做得起来,市场需求非常旺盛。

这便是菱电电控诞生时的大背景。没有人做电控系统,菱电电控就做中国“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于是,创始人带着核心技术团队,正式驶向这片国内“无人区”。

从无到有,从零到一的过程注定是艰辛的。而菱电电控经历之崎岖尤甚。电控系统涉及上万参数,而每个参数背后,都是车辆大规模使用积累下的数据。在没有商业化技术、没有客户的初始阶段,菱电电控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整整七年时间,公司只能埋头研发,却“颗粒无收”。

2008年,菱电电控七年研发终结硕果,其软件平台匹配机械节气门发动机面世,成功进入江南奥拓供应链。此后,公司技术突飞猛进,领跑中国电控市场:

2015年,菱电电控取得又一里程碑式的技术突破,研发出匹配更高能效的电子节气门发动机软件。在史上最严排放标准——“国六”出台之后,国内仅有两家厂商获得汽油车国六车型公告,菱电电控便是其中之一,尽显稀缺性。

汽油车盛行的时代逐渐远去,新能源车大潮席卷而来,菱电电控又一次成为领跑者。最近几年,公司将混合动力电控系统作为主要研发方向,成为国内不到10家同时掌握发动机控制、电机控制以及机电耦合技术的企业之一,与博世、大陆等顶级车企同台竞技。

2016年,菱电电控又掌握了纯电动车电机控制技术,打开了全新的纯电动汽车市场。公司研发的控制器,已批量应用于江南奥拓TT、鑫源电动物流车、力帆电动车、泰鑫电动车等多种车型上。

从汽油到新能源时代,菱电电控用十多年时间,成为国内佼佼者。而将目光放至全球市场,菱电电控技术几何呢?

低毛利率,似乎暴露了公司核心零部件缺失之弊病。2017至2019年,菱电电控产品毛利率不到30%,从成本构成看,构成电控系统的核心部件——芯片、喷油器、前氧传感器等,全部依赖进口。而相比之下,博世为首的国际巨头,掌握了从硬件到软件全套核心技术,平均每年申请上千个发明专利。

无可讳言,菱电电控技术水平与国际龙头仍有较大鸿沟。但市场从来不会“照顾”后来者,无论其有多曲折励志的背景。劲敌环伺,菱电电控何以突围?

最严排放法下迎来发展

强敌为争夺一线品牌客户而厮杀,反而给国产厂商留下低端市场这片空白区域,让它们有机会在不为人注意的“裂缝”中切入,逐渐发展壮大。菱电电控走的正是这样一条路径。

大量二三线自主品牌整车厂,往往对技术迭代速度有高要求。他们倾向于先将汽车投放市场,再根据反馈迅速增加新功能或修改原有参数。这就要求电控系统供应商提供快速、灵活的服务。而这正是菱电电控较体型庞大的跨国厂商的优势所在。

因此,“低端”、“商用”这种相对“小众”的赛道,成为了菱电电控主场。用本土化灵活服务优势,菱电电控一步一脚印,打入北汽福田、鑫源动力、东安汽车等国内整车厂供应链,直至占据细分领域60%的份额。

而当“国六”、“双积分”政策东风吹来之时,早已“万事俱备”的菱电电控,迎来业绩大爆发:2019年政策当年,菱电电控业绩有了明显飞跃:其营收从2.49亿元飞涨至5.36亿元,增长率115%;净利润从2197万增长至8116万,增长率达到惊人的269%。

填补电控系统国产空白,菱电电控能否超越博世等巨头?

究其原因,是菱电电控精准地踩在了电子节气门、混合动力车两大政策发展重点上:

“国六”近乎苛刻的排放标准,迅速将商用车机械节气门市场空间压缩为零,因为只有用更高精度电子节气门技术的车型,才能达到法规要求。作为仅有两家获得汽油车国六车型的中国厂商,菱电电控迅速迎来销量价格双增长。一年内,其汽车电控系统单价从1059元涨至1204元,销量从22万套涨至36万套。

“双积分”政策出台,更是体现了菱电电控近年来 “将技术重心放至混合电动”这一策略之深刻洞见。

一方面,政策给予HEV(油电混合)为代表的低油耗汽车以0.5倍乘数,降低了其所需匹配新能源车产量的要求;另一方面,纯电动车和燃料电池车新能源积分下降了50%之多,而PHEV(插电混合)车型积分仅下降20%。两个变化,打消了此前市场上“纯电动车替代混合车”的声音,表明国家重点发展HEV和PHEV混合动力车的倾向。

多年积累,遇政策良机而厚积薄发,菱电电控终于开启加速成长步伐。

然而,作为“第一个吃螃蟹”、曾历经十几年崎岖之路的厂商来讲,菱电电控对业务的思考,不止于当下。穿过大热的市场,菱电电控早早地看到了更远处的一丝“阴霾”:

连续两年,中国汽车销量出现负增长,2020年一季度,销量更是环比下降42%。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二三线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急剧下降:2019年数据显示,国内乘用车前15厂商占据了80%的市场总销量,留下超过60家车企激烈争夺剩余20%的市场。

二三线品牌衰落,部分厂商甚至取消国六排放车型开发,让菱电电控面临市场萎缩的巨大“阴霾”。如何应对?菱电电控早早地开始规划。

技术为王 打开更大市场

菱电电控短期发展之核心,自然是要抓住政策带来的市场结构变化机会。

汽车电控系统115%以上的产能利用率,已显示出公司拓展市场之“有心无力”。因此,扩产能成其首要任务。菱电电控拟筹资3.4亿,用于汽油车和混动车扩产。项目建成后,公司将每年分别新增50万套汽油车和10万套混合电动车电控系统。

而长期发展之核心,仍要回归到“技术”。市场“马太效应”在加速,存活者唯有谋求“高端”市场。

特斯拉之所以为人瞩目,在于其出色的电控技术。在电池、电机两项硬件外包的情况下,特斯拉将电控技术发挥至极致,令其市场地位甚至超越了掌握“三电技术”的比亚迪。

对核心硬件依赖进口的菱电电控来说,其技术升级,亦从电控技术开始。公司拟筹资5680万,集中投入软件开发与测试工具、新能源电控开发与设备工具等技术。这是其打造更智能“指挥官”的必经之路,打好这些基础,菱电电控才有能力逐步拓展至一流车企。

填补电控系统国产空白,菱电电控能否超越博世等巨头?

电动化、网联化早已是汽车行业公认的发展方向。纯电动车在近两年市场销量下滑的大背景下,仍保持着稳定增长态势。而无人驾驶、车路通信等技术,亦在局部得到了产业化运用,正以日新月异之速前进。

面对这些主流趋势,菱电电控此次如能进一步突破新能源电控技术,并将正在开发的车辆远程监控、程序升级等技术落地,将打开纯电动、智能车市场,迎来更大发展空间。

熬过十几年“埋头研发”、“连年亏损”的艰苦岁月,菱电电控终于拨云见日,成为仅有的两家能为汽车安上“中国大脑”的厂商。有国六、双积分政策“东风助力”,菱电电控正开启加速成长期。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101 字。

转载请注明: 填补电控系统国产空白,菱电电控能否超越博世等巨头?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