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形意拳最后的代表人物,却在壮年退隐江湖;多少人慕名前来向他拜师求艺但他却一人未收;他是家境显赫的官宦之子,却成为了中华武学高峰期的最后一位见证者,他就是江湖上人称二先生的武术宗师——李仲轩。
上世纪八十年代,李小龙的名字响遍了整个美利坚合众国,他踢碎东亚病夫招牌的经典动作让西方观众大呼帅气之余也对中国功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李小龙逝世后,成龙等香港武打明星用中国功夫立起了招牌,通过影视作品的传播和武术文化的推动,让世界对中国有了不同的认识。但我们今日所见的武术已渐成表演项目,曾经各派林立的江湖也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武术早已不复当年盛况,我们对武术的向往在武侠小说中得以挥洒激荡。
但我们仍有幸能从武学巨作《逝去的武林》中领略大师们当年的风采,而这本书的作者就是被誉为武学最后高峰期的见证者的李仲轩老先生口述出版的。
1911年,大清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灭亡。当时国家动荡,民族危机,中国有志之士都致力于摆脱东亚病夫的耻辱,孙中山、冯玉祥等政界领袖开始提倡武风,希望能以武强国。一时间武林人士纷纷响应,中华武学达到了一个高峰期,其中形意拳一门因门槛低,实战快备受人们的青睐,一时风光无限。
形意拳是中国的传统拳法之一,现在广为流传的形意拳是李洛能大师根据前人留下的记录改编而成。
当时形意拳一派有三位大师,唐维禄、尚云祥和薛颠,此三人是民国武林的巅峰人物,这三位大师的地位之高比我们今天看电影中的叶问或黄飞鸿等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最令世人津津乐道的,则是唐维禄、尚云祥和薛颠三人有一个共同的徒弟——李仲轩。
李仲轩,武林名号“二先生”,其父系和母系均为京津地区的官宦大家族,父母本想让他延续家族荣光,但李仲轩对读书做官并没有什么兴趣,反而自小热爱武术,甚至达到了痴狂的地步。当时武林中有一规矩:“武林人士不得有官职在身”。痴迷武术的李仲轩不顾父母安排,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入仕的机会,拜在唐维禄门下,跟随大师研习形意拳。
当时武术界切磋之风盛行,不少武林高手都通过切磋交流来增进武艺。当时最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便是修习形意拳的薛颠与同门师兄傅剑秋的比武。
年少轻狂是不少年轻小伙都会犯的错误,被誉为少年天才的李仲轩听闻自己的师叔薛颠和人比武切磋的事后,心中热血澎湃,对自己的这位师叔产生了浓烈的好奇心,他甚至觉得自己此时的功力已经是高超无比,不禁有些飘飘然。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年轻气盛的李仲轩竟请求师父唐维禄带自己去拜访薛颠,并要求与其切磋比试。
唐维禄听了之后大发雷霆,怒斥李仲轩不知天高地厚,凭他现在三脚猫的功夫竟然敢说出跟薛颠这样大师级的武者切磋的话,做事说话之前不掂量一下自己有几斤几两,对他的心高气傲感到十分不满。李仲轩被大骂一通之后羞愧不已,也意识到自己水平尚低,还不够格去与人切磋。
于是一改之前的骄纵之气,日夜勤学苦练,唐维禄看在眼里,心里欣慰不已,感慨孺子可教。几年后,李仲轩依然不忘当初对薛颠的向往,向师父唐维禄请求能够再跟随薛颠大师进一步修习。唐维禄见他心意已决,深知自己已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如今他仍有向学之心,也不愿耽误他,于是就将他引荐给了薛颠。
薛颠为人低调随和,丝毫不端长辈架子,虽然这样的长辈很受小辈喜爱,但却助长了他们的顽劣行径。也正是因此,李仲轩再一次犯了骄傲自满的错误,彼时的他已师承两位大师,水平较之大多数师兄弟也数一数二,放眼望去同辈之间竟无一人能与之匹敌,他甚至觉得自己的造诣已与师父不相上下,不禁有些恃才傲物。
当年还有一位大师名叫尚云祥,他早已听说过李仲轩少年英才,深感欣慰,今日却见这后生如此骄纵,痛惜之余也颇多不满,于是便与李仲轩比试一番,意料之中,李仲轩落败。
李仲轩经此一败发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对自己之前的行为深感羞愧,虽然骄纵任性,但他确实真心喜欢武术,于是他又向尚云祥请求拜师学艺。但尚云祥与李仲轩岁数相差极大,尚云祥的弟子的辈分很高,且武林之中极重规矩,二人本不能成为师徒,尚云祥反复斟酌下,要求李仲轩在自己死后不再收徒,才答应收下他。尚云祥死后,李仲轩也信守承诺,不论何人前来,他都一律回绝,直到去世。
师父去世后,李仲轩便退隐江湖。此时的他不过才34岁。虽然退隐。但他依然热爱武术,因为师傅的交代,他一身的武艺不能传授他人,于是他另辟蹊径,著书立说,把他心中的武林用文字描述出来。晚年的他呕心沥血写出了《逝去的武林》一书,向世人揭开中华功夫的神秘面纱。
从《逝去的武林》中,可以窥测到传统中华武术的神奇与厉害,而且这本书立意很高,向世界传播了中国武侠的侠义精神,这本书一经出版就在海内外武术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他的一生不求功名利禄,不爱腰缠万贯,只一心向武。他的所作所为传递了中国武人的最高风范,他晚年致力于推广武术,让更多人知道武术的魅力,因为他依然记得当年高手如云的武林,即使他是中华武术高峰期最后的见证者。
文/羽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