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健儿风采录】
光明日报记者 王忠耀 吴春燕
“同学们好,我是苏炳添。全新的学年开课啦,我们往往都需要挑战自我。在新的学年,让我们树立起自己的新目标,努力拼搏,追求极致。中国速度没有极限,希望同学们也为自己的梦想努力,突破自己的每一个极限!”日前,从东京奥运赛场归来,尚处于隔离中的苏炳添,通过互联网为无数“小迷弟”“小迷妹”送上了祝福。简短的几句话语,仍然透着这位亚洲飞人的拼搏风范。
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田径男子100米半决赛中。新华社记者 李明摄
在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半决赛,他跑出了惊人的9秒83,在成为首位站上奥运百米决赛跑道中国选手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亚洲纪录。赛后,对于自己身上的耀眼光环,苏炳添并没有过多提及,他说得最多的,仍是自己对不断实现新突破的渴望。
“是不是巅峰现在还不敢说,未来有机会还想突破一下,我觉得还有空间可以提高。都说亚洲人有极限,我觉得根本没有极限之说。”在被问及自己的极限在哪里时,苏炳添答道。
这位31岁的广东中山小伙儿在面对突破和改变时很少犹豫惧怕。迎难而上,是苏炳添的常态。2015年,苏炳添以9秒99的成绩两次打开10秒大关。而在此之前,他从未触及10秒关口。这标志性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在这一年更换了起跑脚。
在2015年以前,苏炳添的起跑脚为右脚在前,枪响之后,左脚首先向前迈出。而世界上多数顶尖短跑运动员在起跑时均为左脚在前,右脚首先迈出。为了迈进10秒大关,实现全新突破,2015年,苏炳添决定改变起跑脚。
更换起跑脚对于短跑运动员来说风险巨大。这无异于将一个右撇子强行改为左撇子,苏炳添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当时起跑怎么发力我都不会了”。但更换起跑脚的好处也显而易见,不仅发力更加顺畅,而且步幅缩小、步频加大。这勇于突破自我局限的艰难一“换”,为苏炳添今天的成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苏炳添在赛场上的成绩,以及为了在赛道上更快驰骋而付出的努力,广大体育迷们早已是津津乐道。很多人不熟悉的是,走出赛场的苏炳添,多了几分谦逊和理智,但向新事物、新领域发起挑战的激情,却一如往常。
2018年4月,在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度过了8年学生时光的苏炳添,被母校聘任为体育学院副教授。在被问到作为副教授上课的感受时,他说:“撇开运动员的身份,我就是一个‘新兵蛋子’。”
尽管比赛训练的日程安排紧张忙碌,但苏炳添总会在休整期抽出时间回校为暨大学子上课。2018年10月,苏炳添在暨南大学邵逸夫体育馆为100名学生开课讲授短跑技巧,这也是苏炳添以暨南大学副教授身份上的第一堂课。
课堂上,苏炳添教授同学们50米短跑技术要诀,指出同学们在跑步时存在的问题,还和同学们玩起了“跑步连连看”的游戏。说起为什么喜欢苏炳添的课,不少同学认为“除了明星效应外,他的课也确确实实能给学生带来帮助”。
“因为苏炳添这几年国家队比赛训练任务还是比较重的,所以他很难像一般的大学老师那样保持上课规律性,但只要是在休整期,他都会尽量安排出时间回到暨大给同学们上课,特别是他的公开课,是暨大选修课里最难抢到的热门课程。”暨南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彭国雄表示,苏炳添挺幽默,也挺睿智。通过观察,他感觉苏炳添的身上包含了很多广东人的优秀品质。
东京奥运会已经结束,苏炳添将会回归校园,为暨大同学们开设更加系统的课程。苏炳添曾表示,完全退役之后,他将会在暨大任教。“比起做教练,我更喜欢当一名老师。”苏炳添说,他在国外也接触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他很乐意教给学生们,尤其是教给暨大学子,因为暨大是他非常重要的一个起点。
当被问到能否在巴黎奥运会上看到他时,即将度过32岁生日的苏炳添说:“我的想法是我能跑一年就坚持一年,我能为国家争光一天就会为国家争光一天。如果真的跑不动了,我也会选择离开。”
自信的同时保持高度的自律,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乐于突破自我,他是“久历战阵”的亚洲飞人,也是初出茅庐的教授“新兵”。他是苏炳添,一个不相信极限的“追风人”。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26日 09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