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總署:厄瓜多爾凍南美白蝦外包裝檢出新冠病毒。新京報我們視頻。
7月10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於北京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防範疫情輸入風險、加強進口食品冷鏈監管有關信息。海關總署進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長畢克新指出,為防範新冠肺炎疫情通過進口冷鏈食品傳入的風險,全國海關對進口冷鏈食品開展了新冠病毒風險監測。其中7月3日,大連和廈門海關分別從厄瓜多爾凍南美白蝦外包裝檢出新冠病毒。目前我國已經暫停了德國、美國、巴西、英國等23家境外肉類生產企業產品的進口。
專家研判認為,檢出結果並不代表具有傳染性,這提示社會對此新情況不必過於恐慌。但在嚴防輸入性疫情的大背景下,這一最新檢測結果,無疑再次提醒各地海關必須把好進口冷鏈食品“國門”。
但隨着境外疫情的快速發展,特別是一些國家帶疫復工,冷鏈環節受污染的風險加大,針對其中可能會出現的一些新情況,我們也不容大意。
針對這一情況,海關總署提前加強了對進口冷鏈食品的風險監測。而此次兩地海關在相關進口產品包裝上檢測出病毒,證明此前的工作是有效的,也是必要的。
事實上,上個月李蘭娟院士就提出,新冠肺炎病毒可在低温環境內長時間存活,海關應加強對冷鏈食品的全面排查,同時對新冠肺炎檢測呈陽性的進出口物資進行追蹤溯源。這次的檢測結果,也驗證了專家的判斷。
如果説此前的風險監測工作,多是基於可能性風險的一種未雨綢繆,那麼確有病毒被檢測出後,對於進口冷鏈食品的風險防範,就理當有更嚴格、更具針對性的措施保障。
如海關總署要求,要重點檢查境外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的運行情況和監管責任的落實情況,境外食品企業食品安全主體責任的落實情況,以及境外官方和企業對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衞生組織發佈的新冠肺炎和食品安全有關指南的執行情況。
要實現這一點,既要加強與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合作、信息互通,也要求國內的相關責任主體必須“守土有責”,不留死角和盲區,真正將疫情通過進口冷鏈食品傳入的風險降到最低。
在輸入性疫情防控方面,此前主要是針對“人”的防控,並且一開始是將航空口岸作為重點,隨後則延伸到水路和陸路口岸。而在新的疫情風險下,如鍾南山院士此前所提醒的,除了“防人”還要“防物”,防範新疫情通過進口冷鏈食品傳入的風險。
這次在進口海鮮外包裝上檢測出病毒,是一種新的風險提示,但也證明此前相關部門的“防物”方向是對的,後續的防控措施在充分和科學地風險評估基礎上繼續完善、升級,有其必要。當然,具體的防控力度如何把握,要兼顧成本、通關效率和疫情發展現實,真正堅持好科學、有效的防疫原則。
除此之外,相關部門也應該有針對性地加強相關信息的發佈,如提供科學的消費指南,避免引發民眾和市場的過度反應。
有備才能無患。對於可能存在的疫情風險,多一點未雨綢繆和精準防範很有必要,這已為前一階段的防疫成效所證明。
現在進口冷鏈食品外包裝檢測出新冠肺炎病毒,更應該強化這一點認知,同時也提醒我們對於疫情的未知性和不確定性有更多敬畏。唯有科學守住每一個風險口,才能有效捍衞防疫向好的基本面。
□任然(媒體人)
編輯 陳靜 校對 李世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