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陶淵明歸隱的原因 陶淵明圖片
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陶淵明歸隱
陶淵明曾於二十歲踏上仕途,在官場為官十餘年,最後辭官歸隱,過上悠閒舒適、平靜自在的田園生活。他的歸隱可以説既出於他自身的淡泊名利、潔身自好、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人格,也是出於當時的社會現實所迫。
陶淵明畫像
陶淵明辭官歸隱的故事大概是這樣的:陶淵明自二十歲踏入仕途,雖有一身才華和抱負,但是卻得不到重視,到了二十九歲,他才做到了江州祭酒這一官職,然而因為難以忍受官場上的那些繁文縟節,做了不久後就辭了職。之後在家悠閒了五六年,直到三十五歲時到了荊州,在刺史桓玄手下當了一名小吏,但是不到一年時間,陶淵明又因為他母親去世而辭職回家,一待又是五六年。
陶淵明畢竟是名將的後代,在官場中很有名氣,因此,在他四十一歲的時候,他被推薦擔任彭澤縣令一職。之後在彭澤當了十幾天縣令的陶淵明聽説東晉權臣劉裕自封車騎將軍,掌管各州軍事,只自己的搶奪皇位的野心只差一步的消息後,預感到晉朝已名存實亡了,心灰意冷之下,便回了家,這時的陶淵明已有了辭官的念頭。之後更是遇到潯陽郡督郵前來巡查那件事,讓他不僅做出不為五斗米折腰這樣的美談,同時也堅定了他辭官隱退的決心。就這樣,陶淵明結束了他十幾年的官場生涯,歸隱田園。
歸隱後,陶淵明一直過着隱居的田園生活,雖然心中尚有不能施展抱負的苦悶心情,但是對於那般黑暗的官場生活並沒有絲毫留戀。
陶淵明圖片
圖片為陶淵明所作的《歸去來兮辭》的一部分,《歸去來兮辭》是一篇抒情小賦,也是陶淵明離開官場歸隱田園的宣言。這篇文章創作於陶淵明剛剛辭官不久,講述了他在辭官隱退後的生活樂趣以及心情感受,表達了他對政治仕途的認識與對人生的思考,同時表現了他保持自身清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歸去來兮辭》
整篇文章主要是根據辭官、歸途、到家、室內生活、涉園、外出、縱情山水以及怎樣度過餘生的打算這樣來敍事的,而全文抒情則是根據先自責自我安慰,然後自安自樂,最後樂天安命的線索來表現的。
《歸去來兮辭》的內容可以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表示了陶淵明辭官歸隱的決心,包含了兩層感情,一層是自責,想到田園即將荒蕪,本應回家,但是卻身在官場不能自主,深感可悲,第二層則是自我安慰,陶淵明現已明白走上仕途實際上是個錯誤的決定,為如今歸隱的決定深感欣慰。
第二部分主要描寫的是陶淵明歸隱後的田園生活,也可以分成三個方面。一方面表達了回家途中輕鬆愉快與想要到家的渴望,第二方面描寫了他回家後的日常生活,而第三個方面則寫了陶淵明在農村的出遊經歷。文章的第三部分主要抒發了陶淵明樂天安命的情懷。
整部作品陶淵明主要通過對景物與活動經歷的描寫,營造出一種恬靜閒適、無憂無慮的意境,寄託了他的生活理想。
停雲 陶淵明
《停雲》是陶淵明所作的一首四言古詩,整首詩歌分為序與四章內容,詩歌的主題正如序中所寫的“思親友也”那樣,整首詩主要抒發了作者陶淵明對自己好友的深深思念之情,同時表達了對世道的擔憂。
陶淵明像
《停雲》這首古詩大約創作於晉安帝元興三年的春天,陶淵明安閒居住在家鄉潯陽柴桑時期,整首詩除了序之外,共有四章內容。《停雲》的短序主要是講明瞭陶淵明創作這首詩的目的,同時也説明了當時創作《停雲》這首詩時所處的環境,以及描述了創作時陶淵明的心情。而《停雲》的四章內容則反覆表達了陶淵明對好友的深切思念。
“停雲”這兩個字其實只是陶淵明從古詩的首句古詩中選取出來作為詩歌題目,實際上與古詩的內容沒有什麼關係。詩歌的內容就是序中所寫到的“思親友也”那般,主要描寫的就是對好友的思念。詩中採用了古代詩歌常用的技巧比興以及復沓這種藝術表現手法,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烘托無法與三兩好友邊飲着美酒邊愉快聊天的感慨和失落,藉此抒發陶淵明對好友們深深的思念之情。除此之外,陶淵明還藉助“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平陸成江”等詩句表達了他對當下世道的關懷與擔憂。
總之,《停雲》這首四言古詩是陶淵明為他思念親戚好友而作的,從內容安排上以及古詩的寫作手法上都可以看出這又是陶淵明的佳作。
陶淵明性格
不論是從陶淵明的出仕歸隱,還是平常生活中的飲酒賦詩,從他一生的生平事蹟中就可以看出陶淵明的真性情。從陶淵明創作的那些獨具特色的田園詩中也可以看出,他的坦率性格、曠達的胸襟以及對自然田園生活的喜愛。
陶淵明畫像
從小陶淵明就受到儒家的教育與道家思想的薰陶,因此年輕時期陶淵明頗有一番濟世之志,渴望建功立業,然而在黑暗的官場中沉浮十餘年,本性真淳的陶淵明並不喜歡那般充滿利益黑暗的生活,甚至在最後一次出仕中發生了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美談,最後作出了辭官隱退,迴歸自然田園的決定。從中就能看出陶淵明不隨波逐流、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以及追求身心純真樸實的本性。
陶淵明歸隱田園後,從他的那些詩作中可以看出他的農村田園生活過得相當愜意滿足,雖然仍有着不能施展抱負、建功立業的不滿與苦悶,但總體來説還是對田園生活非常稱心滿意的。從那段時間中陶淵明所創作的《雜詩》、《飲酒詩》等都可以看出陶淵明聽任自然,開朗豁達的樂觀性格。陶淵明為人非常真摯友善,相當重感情,從他的《歸去來兮辭序》、《命子》、《移居》等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對家人、好友、鄰人深厚真摯的感情。
人們常説一個人的興趣愛好能夠直觀地反映出一個人的內在性格。陶淵明嗜酒的事情世人皆知,他也曾作過不少關於飲酒的詩歌,更何況還有這酒醉後詩興大發而作的十二首《飲酒詩》聞名於世。與常人不同,陶淵明飲酒只是一種閒情,並且深知從飲酒中能夠得到的樂趣。此外,陶淵明還是一個愛菊之人,從他對菊的摯愛中可以看出他恬靜,與世無爭,淡泊名利的性格。
陶淵明的人生態度
陶淵明在不同階段有着不同的人生態度,可分為前期與後期之分。陶淵明前期有着積極入世,大展抱負的的人生態度;到了後期,人生態度開始發生轉變。他鄙棄官場,淡泊名利,追求安逸知足的生活。
陶淵明
陶淵明自小勤奮好學、博學儒家與道家的思想,深受儒家孔子濟人救世思想的影響,有志之年心中就抱有遠大的志向,渴望為人民、為社會、為國家奉獻出自己的熱情。在二十歲時,陶淵明就開始了為實現政治理想的宦官生涯。
然而,十多年的官場生涯並沒有實現陶淵明的理想,反而令他憎恨。官場的黑暗、朝臣的姦污和政治的昏庸,讓陶淵明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態度。最終,在督郵劉雲檢查公務時,他保持着自身高尚的人格“不為五斗米折腰”,毅然選擇辭官歸隱田居。這個時候,陶淵明的人生態度已經發生了大轉變。
陶淵明看透了仕途生涯註定是一條失敗的道路,與自己的人格背道而馳。於是,他選擇了隱居的生活。回到家鄉耕耘着幾畝田地,農作之餘飲一杯薄酒,賞一片菊花海,遠離世俗的紛擾,追求內心的平靜,享受歲月的美好,如此生活妙不可言。
陶淵明後期追求隱居生活的人生態度有積極和消極的意義。從積極的方面來講:面對官場黑暗社會腐敗,儘管陶淵明沒有力量去改變它,但也沒有被它改變,在這渾濁的塵世中仍然保持着自身的樸質純潔,此高潔傲岸的品質是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反之,陶淵明隱居田園生活不過是一種逃避現實的消極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