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閉關鎖國的歷史背景資料介紹 為何清朝要閉關鎖國

閉關鎖國的歷史背景

閉關鎖國的國內歷史背景是關外民族入主中原建立了清朝。清朝的統治者是滿人,滿人建立清朝,有很多漢人反抗清朝的統治,經常起義。在東南沿海,很多起義勢力聚集在海上,清廷對於他們束手無策。

乾隆皇帝雕像

為了壓制漢人的反抗,清廷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禁止海上貿易,聚集在海上的起義勢力都是做海上貿易的,沒有了收入,他們只能選擇解散。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也使得南洋地區的漢人無法同國內聯合反清。

閉關鎖國的國際歷史背景是西方殖民者入侵東方。在清朝的時候,西班牙與葡萄牙這兩個殖民先鋒已經到達了東南亞。而後起之秀荷蘭也侵佔過台灣。清朝擔心這些殖民者支持國內的漢人反清,因此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阻止這些西方人進入內地。

在清朝時,西方世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些殖民國家已經將腳步踏遍了全球。而且西方國家的科技進入了一個新時代,殖民國家的殖民軍隊都是攜帶着火槍火炮,一些使用冷兵器的土著根本無法抵抗熱兵器的傷害。

清朝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下,並沒有感到危機感,反而沉醉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清廷的統治者只看到了國內的繁榮昌盛,而沒看到世界上的新變化,最終只能落後於世界,被世界拋棄。清朝最後在西方殖民者面前一點反抗力量都沒有,也算是自食其果。

為何清朝要閉關鎖國

關於“為何清朝要閉關鎖國”這個問題,不妨先從經濟這個重量級的因素來看。封建王朝施行“小農經濟”,其特質迎合了普通民眾對生活的要求,封建經濟也因此得到了快速發展,古代中國的經濟在整個世界都屈指可數。

閉關鎖國資料

清朝時期,小農經濟的穩固發展使得統治階級產生了“天朝上國”的思想,認為西方國家不足為患,絲毫沒有在意經歷過工業革命的西方國家的實力早已大幅增加的事實,所以當西方國家進入中國的時候,清朝毫不猶豫的選擇了閉關鎖國,對西方國家不予理會。

進一步探究“為何清朝要閉關鎖國”這個問題,不難發現,民族衝突也是一個很大的原因。封建時期的統治者大多是漢人,而清朝時期則是滿族人一統天下,這就使得統治者和漢族人民的矛盾愈加尖鋭。當時很多明朝殘留的人士以“復興明朝”為噱頭掀起了許多運動,滿族貴族甚是恐懼。於是在順康年間,清政府實施了殘酷的禁海遷界政策,把鄭成功等抗清力量趕到海上。因此,在西方國家入侵之時,清政府怕海上的“賊寇”與外國人互相勾結,危及清政府的統治,便選擇了閉關鎖國。

深究“為何清朝要閉關鎖國”這個問題,政治因素也不容忽視。眾所周知,封建君主統治在清朝時期達到頂峯,而在此時,西方許多國家早已邁向資本主義的行列。這兩大階級本就是不同的,所以,清政府在接觸西方國家的時候,沒有選擇打開國門,而是奉行閉關鎖國政策也不足為奇。

海禁與閉關鎖國

許多人都會把海禁與閉關鎖國混淆起來,實際上兩者有許多的差別。簡單的説,閉關鎖國是指不與外國往來,包括經濟、貿易、文化等眾多方面。而海禁是當時的政府為了禁止私人出海貿易而頒佈的政策。

閉關鎖國時期的乾隆畫像

從細微方面來説,海禁與閉關鎖國實施的背景不同。海禁是為了抵制沿海地區肆意掠奪的日本倭寇;閉關鎖國是清朝為了抵制國內的反抗勢力,以及可能存在的外來侵略者的威脅。

其次二者的主要針對對象不同。海禁主要是針對日本倭寇,閉關鎖國政策首先是針對沿海的反抗清朝統治的勢力,後來又用於防範日漸強大的外來勢力。

第三點是二者的具體內容、程度有所不同。海禁主要是限制經濟領域的發展,規定私人不得出海進行貿易,但是對來華交易的外商沒做限制。同時對於外界的先進技術以及物產,並未盲目排斥。而閉關鎖國政策,規定中國私人不能出海貿易,同時也對外國商人來中國貿易做出了限制。而且閉關鎖國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包括經濟、文化、貿易等多方面。

最後所產生的危害程度不同。海禁的實施,影響了中國海外貿易的發展,但是相比之下,海禁帶來的危害沒有清朝閉關鎖國的嚴重。而在閉關鎖國政策的指導下,清朝的制度、經濟、技術以及思想文化都遠遠地落後於世界。

總的來説,海禁是出於政治目的,對經濟進行一種順帶的封鎖。而閉關鎖國政策更多的是一種經濟政策,從眾多方面進行了限制。


閉關鎖國是誰提出的

關於閉關鎖國政策,相信許多人並不陌生。自古以來,有不少國家都實行過閉關鎖國政策。就拿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的清朝來説,由於男耕女織的農業社會基本上滿足了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自傲的清朝便認為自己國家物產豐富,生活富足,所以完全沒有再和外國人進行貿易的必要了。再加上為了維護自身統治的需要,清政府便推行了閉關鎖國政策。

明太祖畫像

雖然其本意是為了保護自身的發展,卻沒想到在多年以後,嚴重限制了國家的進步,導致了清朝的落後與衰敗。人們不禁疑惑於閉關鎖國是誰提出的這個問題。

有關閉關鎖國是誰提出的問題一度成為熱門話題,據史料記載,最先提出閉關鎖國政策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平民出身的朱元璋,一心想恢復一種簡譜的小農社會,他制定了限制中國人與國外交往的海禁政策,其實也是為了維護和鞏固自身的統治。而到了清朝乾隆時期,有關閉關鎖國的政策就更加激進了,也正是因此,加快了清朝衰敗直至滅亡的步伐。

在《明太祖實錄》這本書中,可以找到閉關鎖國是誰提出的這個問題的答案。書中記載當時實行海禁的禁令包括“濱海居民不許與外洋番人貿易”;“敢有私下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將人口軍器出境及下海者,絞。”由此可以看出,閉關鎖國的政策最初不僅是明太祖制定的,而且當時的海禁還非常的嚴格。

閉關鎖國的危害

清朝在落後的自然經濟中出現閉關鎖國,那麼閉關鎖國的危害有哪些呢?

閉關鎖國時期的明成祖畫像

閉關鎖國的危害在於它限制了中外正當往來,遏制了商品經濟的蓬勃發展。早在明朝的中後時期,中國的經濟內部系統已經孕育出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商品經濟也隨之發展,遵循着這種歷史軌道的話,資本主義萌芽最終會生長成為真正的資本主義。但是,長期的重農政策以及閉關鎖國的危害使得萌芽無法衝破束縛,生長為與封建經濟不相符合的資本關係,而事實恰恰是封建經濟得到了廣闊的發展機會,商品經濟沒有得到發展反而落後。

這種做法不僅在當時遏制了歷史進程,同時對於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也有着深遠的影響。這項政策不僅阻礙了中外友好的交流,同時對於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消極影響,關閉了向別國學習優秀文化與技術的大門,而這本身便是一種作繭自縛的做法,使中國與發展隔絕,與世界隔絕。

清朝的封建統治者被封鎖在一個有限的小小天地中,沾沾自喜,從不睜眼看世界,極度缺乏發展和持續的眼光,頑固而守舊,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我國的閉塞,使得中國在這個時期始終處於滯留狀態,在別國經濟蓬勃雄厚的發展中,我國大大落後於世界。閉關鎖國嚴重遏制了中國社會的持續發展以及進步。它阻礙了中國從農耕經濟向商業和工業經濟的邁進,使得原先地大物博的中國落後於西方國家。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13 字。

轉載請註明: 清朝閉關鎖國的歷史背景資料介紹 為何清朝要閉關鎖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