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簡單三句話,就能輕易打擊一個孩子的積極性

由 司徒元基 發佈於 經典

在每個孩子的幼年時期,他對於生活是很熱情和積極的,但是由於我們成年人的干涉和打擊,孩子慢慢的沒有自己的做事目標,沒有做事熱情,只是一味地聽從安排,慢慢你會發現,孩子甚至變得越來越懶,十幾歲了的大孩子了,不會做家務,更不會主動幫忙做家務,當你要發火時,請你認真回憶一下,孩子在小時候,他很積極的要去做,要去幫忙,你是什麼態度?嫌棄?不屑?拒絕?干涉?

只需要三句話,很簡單的就能打擊掉一個孩子的積極性,哪三句呢?一起來看看:

一,你不行!

幼兒園放學時,家長來接,老師讓孩子們收拾自己的物品,裝好小書包,排隊走到門口,家長接自己家孩子,有的老人把孩子肩上的書包拿下來,自己挎着,孩子不願意,非要自己揹着,結果家長來了一句:你不行!還是我拿吧。

時隔兩週,再次碰到那位家長來接孩子,只見孩子見到老人,一把就把書包拿下來,甩給老人,自己去玩了。

説多了“你不行”這樣的話,孩子就不再努力證明了,反正又不用他幹活,不行就不行吧,別説做自己的事情,也許連給別人幫忙的積極性也沒有了。

二,你不會。

孩子對世界總是充滿了好奇,總想嘗試新鮮事物,這和家長作為成年人的淡定和無趣,產生了鮮明的對比。

當面對孩子無窮盡的活力時,家長真是苦不堪言,總是會回覆孩子:你不會,算了吧!以此來打消孩子孩子的好奇心以及探索的慾望。

我們幼兒園剛開展沙盤遊戲時,有一箇中班的孩子,總是等老師來問他:怎麼了,怎麼不開始呢?他才會怯怯地看着老師,去哪他想要拿的玩具,每次都是這樣。直到有一次老師問他,是不是不喜歡這種新的桌面遊戲,他搖搖頭,説:我怕弄壞了。

老師覺得孩子缺乏自信,可是其他活動都還好,只是新活動時,這孩子不會太積極。正好我們有一次親子活動,老師就留心觀察了一下,發現孩子媽媽和孩子配合時,總是會説:你不會,我來吧,你太慢了。一次活動下來,老師並沒有看到孩子有多開心,反而有些詛喪。活動後,老師單獨面談了家長,和家長聊了聊,希望家長可以多給孩子一點耐心和時間,不要老是説他不會這,不會那得,不能總是打擊孩子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三,煩死了,説幾遍了!

家長對於孩子會沒有耐心,孩子有時候會和家長去分享自己的事情,學校的事呀,和同學的事呀,可是有些家長沒有耐心去聽孩子絮絮叨叨的,尤其是6歲之前的孩子,他們對關注度的要求要比大齡孩子高,他會不厭其煩地跟你説好幾遍同樣的事情,不斷去重複同樣的話,為什麼呢?因為孩子很敏鋭地感覺到你心思不在這,不在他這裏,沒有用心傾聽他説話,所以他要不斷重複,引起你的關注,可是家長有時候不明白,會嫌孩子煩,一件事總是説上幾遍。

比如你回家,你的孩子在你進門時就高興地説:媽媽,你回來了。你“嗯”了一聲,過一會兒,等你換好衣服,坐在沙發上時,他又會跑過來抱住你:媽媽,你回來了。這時候,你親親他,對他説:對呀,寶貝,媽媽回來了,有沒有想媽媽?你們成功地開啓了新的對話,你的積極耐心的回應,讓孩子安心了,不然的話,他會一直跟你説:媽媽,你回來了。

孩子為什麼會重複這一句呢?因為你剛進門時,心思並不完全在他身上,他沒有安全感,必須要再確定一下,直到把你的心拉過來才罷休。

當孩子與你分享或是講述他的美術作品,手工作品時,請你要聚精會神地聽他説,這會使得孩子更加積極地去表達,去分享,去交談,你再提點你不明白的小問題,那真是錦上添花,他會樂於去思考,而且效率很高,思維比平時要活躍很多,因為他很開心被接受,被認可,這是一種變相的鼓勵和欣賞。

不要再説“煩死了”之類的話,説得多了,你孩子就慢慢閉嘴了,他與你交流分享的積極性也就慢慢沒了。

保護孩子的天生能力並不容易,可是你會發現,孩子原有的一些能力如果被保護下來,他會事半功倍,成就他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