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志迪飾演的包公形象分析 包公是哪裏人

白志迪包公

86年的白志迪版的電視劇《包公》應該是很多70後的最愛了,也是許多觀眾眼中拍的最好的一部包公系列的劇集。這部劇的劇情跌宕起伏,人物形象突出,雖然略顯樸素,但是演員表演出色,台詞更是印象深刻,非常貼近人物時期的時代背景。

白志迪版的包公

尤其讓人們回味的是,《包公》這部電視劇的配音陣容也是非常強大的,裏面有童自榮、尚華等老一輩的配音藝術家。並且,演員們的功底十分紮實,表演樸實純樸,沒有現在有些演員的做作、浮誇的風氣。

電視劇《包公》主要是從年輕時候的包公進京趕考,路上遇到了危險,得到了展昭的相救。在京城之後,偶然獲得了朝廷清官劉鈞的賞識,並且在京城中還結交了很多的朋友。

包拯在金榜題名之後,被任命為偏遠地區定遠縣的縣令。在定遠縣,為老百姓伸冤,拯救蒙冤的老百姓,從而得到了“包青天”的稱號。出任端州的知州之時,上任的時候就立即給了當地貪官一個下馬威,並且怒斥了當地官場不正的不良風氣,使得當地的貪官污吏有所收斂。

後來通過微服私訪,發現當地的官員趁着為朝廷提供硯台為理由,不顧及百姓的貧苦,將青年人士都徵集去採集硯石,只留下婦女兒童在家裏種地為生。這種行為導致百姓怨聲鼎沸,包拯非常痛恨那些為官不仁的官員,最終因為這個得罪了太師張堯佐,被解除了職位奔赴京城去請罪。

包公是哪裏人

包拯是廬州合肥人,也就是今天安徽合肥人,包拯中進士之後,做過一段時間的監察御史,之後又擔任三司户部判官,包公多次彈劾大臣,為掃去朝中惡勢力努力,後被授予龍圖閣學士。

包拯雕像

嘉祐六年的時候擔任天章閣待制的時候被人們尊稱為包待制。包拯清正廉潔,他敢於替百姓申冤,所以有包青天的美名,後人將他當作神明來崇拜,認為包拯是文曲星轉世。包拯生平在國家治理上做出傑出貢獻,他主張改革,主張對現有的體制進行改變,他注重生產發展,認為生產力是國家富強的基礎,要提高生產力才有資本談論國家建設。他認為要鞏固國防,加強對邊疆的把守,只有防止外部干擾,才能專心治國,一心一意發展經濟,建設國家,富強民族。他主張選賢舉能,選拔有才能的人才,成為朝廷中必不可少的力量,他提倡為民請命,為民辦事,是老百姓眼中的大清官,是傑出的清廉的代表。

包拯善惡分明,是真正為民的好官,包拯因為他的功績和品行被人愛戴,在包拯去世的消息傳出後,全城上下一片哀悼,都感嘆包拯的去世是當朝的一大損失。

包拯在社會享有盛譽是因為人們對他的事蹟的廣泛傳誦,加上藝術化的渲染,南宋的時候有一包拯為主題的戲曲,元雜劇裏更有大量讚美包拯的段落。

包拯取得這樣輝煌的成果和他自身所堅持的為官之道密不可分,他把百姓的利益放在自己利益之前的想法,是為官人該遵守的法則。

包公祠

包公孝肅祠簡稱“包公祠”,在合肥環城南路的一個土墩上,位於包河公園古建築羣內,明弘治年間知府在這邊修建了包公書苑,所以叫做包公祠,包公祠 紀念的是宋代龍圖閣直學士,開封府包拯的公祠。

包公孝肅祠

包公祠佔地1公頃,由大殿、二殿、東西配殿組成,整個祠堂風格古樸,顯得極為莊嚴,包公祠裏有銅像,有龍、虎、狗三口銅鍘,象徵了包公斷案的義正言辭,鐵面無私。祠堂內還有包公斷案的蠟像,包公演義等歷史文物資料。

整個祠堂為白牆青瓦構成,像閉合式的三合院那樣的存在,主建築是包公亭,廳內有包拯的塑像,在鑲嵌黑石的包公像面前,彷彿一切貪贓枉法,貪官污吏都能煙消雲散,黑臉包公鐵面無私,凜然正氣的看着你。

包公亭的西面是一條長廊,東面聳立着六角龍井,裏面有一口井,井內的泉水叫“廉泉”,相傳這口井還有個故事,傳説有一個太守喝了這泉水裏的水,非常不舒服,因為他是大貪官,,因為他們都是好人。而有人喝了這井裏的水,卻覺得泉水很好喝,還有一點甜美的感覺。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被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包公祠的西南面是流芳亭,傳説包拯年幼的時候常常來這邊讀書。包公祠內有一塊吸引人的石頭,是從包公墓中清理出來的刻石,是一塊講述了包拯一生的墓誌,對於現在研究當時的歷史,和對包拯人物原型的還原都有巨大的影響意義。

碑中記錄了包拯做官的時候鐵面無私的一些事蹟,據説人們對包拯非常崇敬,在參觀包拯祠堂的時候,在碑石上指指點點,常年累月下,這裏留下了深深的刻痕,可以看出人們心中對包公的尊敬。


包公是什麼生肖

包公是北宋鹹平二年,公元999年生人,是農曆己亥年也就可以判斷包拯是屬豬的。包拯年幼的時候,他二十八歲的時候考中進士,曾經擔任過龍圖閣直學士知開封府,而且出使過契丹,死後被封諡號“孝肅”。

包公像

包拯是中國北宋時期有名的官吏,在人們心中他是清官的典型代表,老百姓親切的叫他“包青天”説明他執法就像青天一樣嚴明透徹,不含半點污濁。

他的政績和特點可以總結成以下幾點,他執法嚴明,號稱鐵面無私,從不會被親情這樣的羈絆矇蔽了雙眼;他關心百姓疾苦,主動為民請命;他提倡改革,想要找尋更適合國家的方針政策,試圖在摸爬滾打中摸索前景的方法;他嚴懲貪污,自己做到清正廉潔,嚴於律己,為維護公堂上的嚴明而努力。

包拯的行為,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從根本上説是維護和強化了北宋王朝的根基做準備,他企圖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抑制或者説是減輕的方法,來緩和王朝各個階級的矛盾。起到對當下政局的鞏固作用。他的很多主張和做法在當時看來,都是發揮了一定積極作用的。

包拯的故事被很多人傳誦,那句經典的“開封有個包青天”,就是百姓對包拯最好的信任,他們願意將自己的土地交給包拯來管理,他們願意生活在有包拯的年代,因為做官就應該為民考慮,一些冤假錯案,往往因為普通民眾的權力過低容易被忽視,包拯將這些當作自己做官的準則,才能受到百姓愛戴。

包公神像

包公神像中的包公正襟危坐,沒有任何的表情,一副大義凜然的樣子,不過現實中的包公跟這個形象還是非常貼切的,為人清廉、鐵面無私、英明決斷這些詞用在他的身上再合適不過了。

包拯

包拯在二十八歲的時候考上了進士,開始了自己的官職生涯,後來到了晚年做到了樞密副使的職位,可以説是相當厲害了。包拯這個人很會斷案,而且又非常鐵面無私,即使自己的親戚也是一樣對待。包拯在廬州做官的時候,他的舅舅犯了法,被人告到了他那邊。包拯依法辦案,照樣讓自己的舅舅吃了一頓板子,本來有些親戚想利用包拯來做自己的靠山,那樣一弄,他們也沒有其他想法了。

後來,包拯被調到了京城中當官。在京城有許多的皇親國戚,仗着自己有後台便胡作非為。有一個叫做張堯佐的人,仗着自己的侄女是貴妃,所以他擔任了包括三司使等好幾個職務。三司使是宮中處理財政賦税的地方,包拯認為他並沒有這個才能來擔任這個職位,於是一連寫了五道的奏着,來彈劾這個人物。為了這件事情,包拯竟和宋仁宗在朝堂上爭吵起來。在包拯的再三要求和反對下,最後宋仁宗免去了張堯佐的職位。

雖然包拯做了大官,但是他的生活還是非常簡樸,跟普通的老百姓沒樞密差別。包拯平生非常痛恨那些貪官,在他的家訓中寫道:後代子孫做了貪官,不許回老家,也不許葬在老家的祖墳中。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34 字。

轉載請註明: 白志迪飾演的包公形象分析 包公是哪裏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