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孟子的義利觀是怎樣的 孟子論孝

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孟子的義利觀

在《孟子》中,有這樣一段對話,對話的雙方是孟子和梁惠王。一開始,梁惠王發問:老先生不遠千里來到我國,一定是有什麼對我國有利的見解要指教了。孟子就回答道:大王為什麼非要講利呢?我們説仁義就行了。

儒家的義利觀

這是孟子對於“利”和“義”的最直接的看法了。但是否孟子認為人應該一味地取義而拋棄利益呢?答案是否定的。首先,無論身處哪個年代,哪種生活環境,利益都關係到切身的利害。雖然孟子提到過“重義輕利”,但竊以為,他的原意是教導人們要在“義”的前提下才能取得“利”。

他認為,“義”和“利”的衝突有三個方面:一是國家治理方面,當義和利發生衝突時,首先應該“先義後利”。二是民生方面,他認為只有當百姓都得到利益的時候,國家才有利益可言。第三是生死和利益的衝突。孟子説“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兩者不可兼得,捨生而取義也。”他認為“義”可以高於一切,包括國家、利益,甚至於生死。

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七國之間戰爭不斷,人們因為戰亂常常食不果腹,他雖認為人民應該先保障基本的生活條件才能講義,但民生的小利又豈能與大國之間的大義相比。只有君王首先對人民講義,使人民安居樂業,再教化人民講義。也就是説,義是要在建立一定的利益基礎上的。

孟子在義利問題上的思想,在當時來説,是有一定的進步性的,也影響了中國數千年的文化。

孟子的思想主張

相信朋友們對孟子都不是很陌生,不管是從教學課本上,還是從文言故事裏。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孟子的思想主張。嚴格的説,孟子是孔子的後世弟子,當然作為孔子的弟子他傳播的也是儒家的思想精髓。

孟子畫像

作為儒家思想的主要人物,孟子無論是政治思想還是社會地位在戰國時都是深有影響的,孟子對當時最主要的影響就是關於仁政的思想主張,戰國時期孟子曾遊歷於各個國家,遊説推行自己的思想和主張,這對於當時戰亂頻繁的時代具有深遠的意義。

孟子在人性,社會觀點,仁政,禮儀,民本,價值觀等多個方面都有不同的思想主張。在人性方面,孟子的思想主張是仁善,與人為善,主張每個人都有自己天生的品德,要求人們多注意檢討自身;在社會和政治觀點上,同樣是仁政治理天下,讓王者一定要仁義治國,重視人民的自身意願;在民本方面,它的思想是注重民心所向,主張得民心者得天下;價值觀方面更是強調自己的一言一行,主張禮儀來約束自己的言行。

孟子的家鄉是現在的山東,他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同時也是世界人學習的榜樣,他的思想影響了後世的很多的人物和國家,他將儒家的思想傳播久遠,對人類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起到推動的作用,世人都稱他為“亞聖”,並建“亞聖廟”供後世人敬仰。

孟子的智慧

在中國儒家思想一直被當作封建王朝的統治思想,影響了中國人兩千多年。人們一般把儒家思想説成是“孔孟之道”,孟子也被稱為“亞聖”,是在儒家學派中僅次於孔子的第二號人物。不過因為孔子至聖先師的地位,所以人們對孔子的思想討論的很多,大家也很熟悉了,但是孟子的智慧是什麼呢,為什麼他會得到這麼多人的尊重和推崇呢,他憑什麼能與孔子相提並論呢。

孟子的智慧

孟子教給我們的第一個智慧就是人的幸福的很重要的一個來源就是內心的坦蕩,內心的愉悦,這比很多外在的所謂成功要真實的多。孔子曾經説過“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孟子具體説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有捨生取義的精神,一個人只要活得不愧於心便沒什麼好怕的,也就會心胸坦蕩,無所畏懼,幸福自然而然就來了。

第二個就是人都有惻隱之心、不忍之心,這是一個人區別於禽獸的一個重要特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看到別人受苦受難自己就像幫一把,看到百姓受苦就會心中悲傷而不會視而不見,這也是人之常情,人是有感情的,寬厚待人,為人和善才會有好人緣,幫助別人其實就是方便自己。

第三個就是孝順父母很重要,提高自身修養很重要,施仁政要講究方式方法,對於不同的見解要批判,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要重視教育的作用等等,總之孟子教給我們的智慧非常多,學習孟子的思想,瞭解孟子的為人處世之道對我們的學習工作是非常有用的。


孟子論孝

“孝”是儒家思想最重要的論斷之一,是儒家的理論基礎,在封建社會的歷朝歷代無不把“孝”作為治國最重要的理論根基之一,比如西漢所有皇帝的諡號都有一個“孝”字,比如漢武稱為孝武帝,“孝”還是當時舉孝廉的考察標準之一,漢代選拔人才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孝順,一個不孝順父母的人是沒有資格做官的。

孟子論孝

而且在中國社會,歷來就孝順作為人的一個重要的美德,孝順父母的人會得到別人的讚美,而一個不孝順父母的人,所以人都會唾罵他,認為他沒有道德。

孟子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孝順父母的人,“孟母三遷”的故事流傳千古,所以孟子也把“孝”作為他的一個學説的重要論斷。孟子認為孝順分為五種,就是不能遊手好閒,不幹正事,不顧父母私活,也不能偏袒妻子兒女,虐待父母,也不能逞強好鬥,讓父母蒙羞,更不能與人結仇危害父母的生命。

總之就是要努力養活父母,善待父母,不讓父母為自己的擔心,同時還要處理好家庭矛盾,不能娶了媳婦忘了娘。一切以父母為重,因為孟子認為父母生養子女是非常艱難的,所以父母是子女最親近的人,最應該孝敬的人。現代社會,父母通常會望子成龍,包攬子女的一切,為子女操心一輩子,也是這個道理,因為中國人向來是非常重視家庭親情的,有時候甚至可以為了家庭的利益,犧牲自己的事業前途等,因為中國人覺得無論自己的事業多麼輝煌,如果沒有家人的分享,那也不能算成功。

孟子學説

孟子本來的名字叫作孟軻,因為他的思想觀點影響遠大,所以被後代人們成為孟子。他是戰國時期儒家大賢,他也效仿孔子講學,教出了許多學識淵博的學生。孟子去過許多諸侯國推行自己的仁政學説,在這期間他的言論都是非常精彩的。那麼讓我們來看看孟子都有哪些學説呢?

《孟子》書影

總的來説,他的學説都是從人性本善出發的,主要有“仁政”、“王道”學説,他主張德治,不提倡用戰爭的方式解決問題,而是主張和平。

首先,對我們今天最為認同的是民本思想。孟子説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把人民、社稷、均值按照重要性排序,最重要的是人民,接着是國家社稷,最後是國家的君王,他認為君主是為人民服務造福的。所以孟子認為君主應該愛護自己國家的人民,保護他們不受到傷害,保障他們的權利。

其次,仁政學説。孟子將孔子學説的“仁”發展為仁政學説。他主張君主張實行仁政,用寬厚的政策使人民得到修養和發展,這樣國家也才會越來越富強,君主也才會得到人民的愛戴,國家的統治根基才會更加穩固。當然我們看看在古代實行仁政也是有很大好處的,仁政可以緩和階級矛盾,避免一些內亂。仁政學説是孟子思想最重要的部分,是核心。

第三就是,道德倫理。孟子被後來朝代運用最多的就是他的道德倫理了,孟子認為仁、義、禮、智是我們最基本的道德規範。孟子最看重的是仁和義,它們最為重要。仁和義的基礎是孝、悌,他認為如果每個人都堅持這些道德規範,那麼我們的社會就會非常和諧了,人們的生活也就更加幸福了。當然孟子的道德倫理學也有利於我們今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孟子像

我們大家都很熟悉孟子吧,他的原名叫孟軻,字子輿,他是戰國時期鄒國人。他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名篇名句,是儒家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據資料記載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是孔子孫子的再傳學生。

孟子畫像

他學成以後,到過許多國家,想推行自己主張的仁政學説,但我們直到戰國時期戰亂不斷,強大軍事實力才能不被滅國,所以他的主張一直得不到各個諸侯國的採納。如果説孔子學説的精髓在於“仁”,那麼孟子的突出貢獻則在於繼承孔子的仁,進而發展成為“仁政”思想,他也被後世歷代人尊稱為“亞聖”。那麼讓我們來看看歷代孟子的畫像吧。

亞聖孟子畫像

從上面歷代的孟子畫像我們可以看出孟子眉目炯炯有神,不失風采。非常具有精氣神,一身的浩然正氣。當然這和孟子的日常修養是分不開的,孟子曾經説過:“吾知言,吾善養吾浩然之氣”這裏是説孟子自己明白他有兩個有點,一個是知言,也就是知道怎麼説話,換句話説就是自己善於言辭。第二個就是善於培養自己的浩然正氣。

孟子也對弟子解釋過這種浩然之氣:首先,這種浩然之氣無處不在,而且非常強大,其次浩然之氣是心中存在正義,具有高尚道德在經過慢慢積累才能形成的,如果人心中沒有正義和道德是不可能形成浩然之氣的,偽裝之人也只能形成假的浩然之氣,是經不起考驗的。由此可見,養成浩然之氣需要人心中充滿正義和道德加上時間的磨礪才能形成。這對我們當今社會培養名族精神是很有啓發意義的。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048 字。

轉載請註明: 淺析孟子的義利觀是怎樣的 孟子論孝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