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雍正王朝這部電視劇的朋友,一定對裏面的權臣年羹堯印象深刻,雖然電視劇有藝術誇張的成分,但整體來看,這部劇裏對年羹堯的生平展現,還是基本符合歷史事實的。
那麼年羹堯從萬般恩寵的位極人臣,到一朝敗落淪為階下囚,最終家破人亡,到底是雍正的“狡兔死走狗烹”,還是年羹堯的“不作不死?”,歷來眾所紛紜。
但歸納來看認為雍正的“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説法更多一些,其實要想説透這個問題,在我看來只要把他們的關係放到皇權、人性兩個方面加以分析,就能很明白的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年羹堯的死,純粹是他入戲太深,忘了自己到底是誰?
官二代的出身,卻又才華橫溢,年少成名
年羹堯安徽鳳陽人,隸屬漢軍鑲黃旗,因功累至四川總督、川陝總督、撫遠大將軍,加封太保、一等功。屬於雍正早期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絕對人物。
年羹堯出生於公元1679年,年家的好運始於年羹堯的爺爺年仲隆,他爺是順治年間進士,自此年家開始脱離奴籍。之後年羹堯的父親同樣是進士出身,歷任兵部主事、刑部郎中、河南道御史、工部侍郎、湖廣巡撫等職,可以説年羹堯的家世還是很不錯的,放到現在那就是一個世襲的官二代。
但是生在這樣的官宦之家,年羹堯並沒有成為一個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反而是非常的有才華,公元1700年,年羹堯就中進士,時年他才21歲,之後改庶吉士,授職翰林院檢討。這可是一個很不得了的職位,為什麼呢?這裏就要説一下庶吉士到底是個什麼職位了?
庶吉士是中國明、清兩朝時翰林院內的短期職位。主要是從通過科舉考試中進士的人當中,選擇有潛質者擔任,為皇帝近臣,負責起草詔書,有為皇帝講解經籍貫等責,是為內閣輔政大臣的重要來源之一。
進士是古代沒有背景的普通人,晉身仕途的唯一途徑,相當難考,有人終其一生也只是中個秀才,已經是謝天謝地了,更了不得的中個舉人,那已經是祖墳上冒青煙了,再中進士,那絕對是祖墳上埋炸彈,要昇天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一下古代科舉的流程和難度,這裏不多説。
簡單一句話學子先要中秀才,然後等3年再考舉人,然後再等3年考進士,而庶吉士更是優中選優,一氣呵成者,絕對是人中龍鳳,而年羹堯一個官二代,憑真才實學,硬是做到了頂尖,可見其人才華之驚豔。
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
這一職位,也為他以後的青雲順風人生,拉開了一張堅固的大帆,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從這一刻起,年羹堯的才華引起了康熙的注意,康熙很是看好這個年輕人。
從1700年之後開始,年羹堯多次擔任四川、廣東鄉試考官,累遷內閣學士,1709年,因為康熙的格外欣賞,年羹堯出任四川總督,相當於現在的四川省長,而此時他還不到30歲,就已經成為了一個封疆大吏。
在任職四川巡撫期間,年羹堯矜矜業業,協助剿平西藏叛亂,1718年,因功升任四川總督,兼管巡撫事,統領軍政和民事。
1721年,即康熙60年,又被升任為川陝總督,同時節制管轄四川和陝西兩個大省,此時的年羹堯年僅41歲。
因為用擁立之功,成為雍正的左膀右臂,心腹重臣
時間來到了公元1722年11月13日,這一天康熙帝駕崩了,雍親王雍正繼承皇位,從這一刻起,年羹堯迎來了他生命中最高光的時刻。
康熙一生,文治武功都不愧為一代聖祖稱號,但是康熙晚年卻被九子奪嫡弄得精疲力盡,也許是康熙太優秀了,因此他的九個兒子也十分的優秀(不止九個子女,主要參與奪嫡的幾個),他們都想當皇上,康熙晚年精力不濟,一時之間難以定下決心,致使九子爭位事件,朝野皆知,而偏偏在最後時刻,是之前一直不顯山不漏水的四阿哥雍親王雍正順利繼位。
雍正的順利繼位除了他自身過硬的權謀之術外,兩個關鍵人物對他功不可沒,一個是九門提督隆科多,相當於現在的北京軍區衞戍區司令員,一個就是時任川陝總督的年羹堯,而年羹堯的功勞最大,為什麼這麼説呢?
因為在康熙病逝之前的數月,本來青海的叛亂已經暫時解除,邊疆無憂,但是康熙偏偏又把十四阿哥胤禵調往前線。胤禵當時擁兵24萬,是當時清朝兵馬的一半,而且在與準噶爾部戰鬥中,獲得了大量俄羅斯火器,並且都是久經沙場老兵。
當時朝廷內外一致揣測,康熙選中的繼承人是十四阿哥胤禵,但從康熙的這一手安排來看,康熙選的人明顯不是他,所以後世很多人説的雍正牀愛遺詔一事,純粹是子虛烏有。
但是十四阿哥是個剛直的軍人阿哥,他內心也認為老爸康熙有意讓他繼位,正當他坐着美夢之時,公元1722年11月14日,雍正繼位的第二天,他就收到了雍正讓他交出兵權,回京覆命的詔令,此時手握雄兵的他,完全可以一舉殺進北京,但是他最終卻沒有這樣做,為什麼呢?不是他不敢,也不是他不想,而是他做不到一呼百應,因為年羹堯在。
年羹堯此時是川陝總督,雖然胤禵為三軍統帥,但是在收復西藏的過程中,主要還是年羹堯親率部隊作戰,沒有年羹堯的支持,這支24萬大軍根本就不會隨胤禵一起造反。而此雍正已經獲得了年羹堯的支持,所以縱然胤禵有一萬個不願意,也只能乖乖就範。
胤禵回京交出兵權以後不久,即雍正繼位後的第二年,青海發生羅卜藏丹津叛亂,西北邊疆戰火又起,此時雍正讓年羹堯總攬西北一切事物。
總覽西北一切軍政大權,人生達到了高潮
“若有調遣軍兵、動用糧餉之處,著邊防辦餉大臣及川陝、雲南督撫提鎮等,俱照年羹堯辦理。”年羹堯是雍正在西北的代理人,年羹堯也不負雍正期望,只用了6個月就平定了青海的叛亂,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年羹堯是個能文能武的社稷棟樑之才。
年羹堯的這一次勝利,對雍正來説,可謂是雪中送炭,因為朝野都對雍正的突然勝出繼承大位,一直有不同的聲音,如果此次戰事失敗,那麼雍正剛得來不久的皇位就會岌岌可危,但是這一次的青海勝利,為雍正的皇權穩固打了一劑強心針,雍正龍顏大悦。
遂予以年羹堯破格恩賞:在此之前,年羹堯因為平定西藏和平定郭羅克之亂的軍功,已經先後受封三等公和二等公。此次又以籌劃周詳、出奇制勝,晉升為一等公。此外,再賞給一子爵,由其子年斌承襲;其父年遐齡則被封為一等公,外加太傅銜。
此外,雍正在給年羹堯奏摺的硃批中寫道:“爾之真情朕實鑑之,朕亦甚想你,亦有些朝事和你商量。”年羹堯進京期間,即與總理事務大臣馬齊、隆科多一同處理軍國大政。雍正還因為他“能宣朕言”,令其“傳達旨意,書寫上諭”。年羹堯儼然成了總理事務大臣。
更為甚者,雍正身為皇帝,竟然稱年羹堯為自己的“恩人”,他也知道這樣説有失至尊的體統,但還是情不自禁地説了。為了把年羹堯的評價傳之久遠,雍正還要求世世代代都要牢記年羹堯的豐功偉績,否則便不是他的子孫臣民了:不但朕心倚眷嘉獎,朕世世子孫及天下臣民當共傾心感悦。若稍有負心,便非朕之子孫也;稍有異心,便非我朝臣民也。
高處不勝寒,做人要低調,不作不會死
從這一系列的恩寵可見,雍正對年羹堯是真心實意的好,如果此時的年羹堯能夠明白,雍正對他再好,他也始終只是一個臣子,如果他能夠明白伴君如伴虎,需時時小心;如果他能夠明白功高震主,當急流勇退;如果他能夠明白,權力財富乃過眼煙雲,差不多就可以,低調做人,他的下場也不至於那麼悽慘!
然而,處在極度大功中的年羹堯,加上皇帝的格外恩寵,以及在朝臣之間的一枝獨秀,年羹堯迷失了自我,年羹堯忘記了他的身份,年羹堯忘記了他早就讀過的那些聖賢處事名言,他更忘記了儒家的修身格言“温良恭儉讓”,年羹堯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遠。
簡單來説,年羹堯之後才是恃寵而驕,作威作福,把同朝羣臣視作腌臢庸才,不屑一顧,對雍正的詔令不行跪拜之禮,結黨營私,貪財斂富,對外以皇帝身份要求下屬及各位封疆大吏,可以説年羹堯一些子把同朝羣臣和皇帝得罪完了,他不死才是沒有天理了!
主子永遠是主子,皇權不容褻瀆,不服不行
最終從1725年51月開始,雍正開始採用温水煮青蛙式的懲罰方式,一步步的把年羹堯從權利的巔峯,整到了獄中,讓他清醒得認識到一個道理;“誰才是主子,對你好是情分,不懂感恩就別怪我翻臉不認人。”
最終在經過了1年多,對年羹堯的心理折磨之後,雍正在羣臣的彈劾舉證之下,給年羹堯開列九十二款大罪,這九十二款中應服極刑及立斬的就有三十多條。
但雍正念及年羹堯功勳卓著、名噪一時,“年大將軍”的威名舉國皆知,如果對其加以刑誅,恐怕天下人心不服,自己也難免要背上心狠手辣、殺戮功臣的惡名,於是表示開恩,賜其獄中自裁。
其父年遐齡及其兄年希堯罷官,免其罪;斬其子年富;諸子年十五以上皆戍極邊,親屬披甲為奴。雍正三年十二月十一甲戌日(1726年1月13日),叱吒一時的年大將軍以身敗名裂、家破人亡告終。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帝赦免了年羹堯諸子之罪,交年遐齡管束。
年羹堯一個文武雙全的幸運之人,本身才華橫溢,又有皇帝賞識,本可以富貴一生,但就因為他在極度恩寵之下,忘了自己的身份,目中無老大,天下我最牛,最終落得一個家破人亡,獄中自裁的悲劇收場,實在是讓人惋惜哀嘆。
原創不易,據説點關注我的朋友,都是好運滿滿,沒有點關注我的朋友,也歡迎以後還能持續支持我的文章,你同樣福運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