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山水畫風格特色評鑑 趙孟頫是個什麼樣的人
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趙孟頫山水畫是元代初期山水畫的代表之一,他的山水畫有着很多的可觀賞之處,所以他的山水畫作品市場價格比較高。趙孟頫的山水畫有着濃厚的個人特色,是不可多得的的佳作,同時收藏價值非常的高。
趙孟頫山水畫局部
趙孟頫的繪畫作品,題材豐富,風格變化多樣,精通花鳥、山水、人物和鞍馬。趙孟頫山水畫技藝精湛,表現的非常的豐富多樣,而且都非常的精通。趙孟頫在元代初期,曾經提出過“復古潮流”,這就是書法和繪畫追求前人的風骨,這裏的風骨指的是東晉、唐朝的繪畫作品。
唐朝的繪畫作品特別注重寫實風格,但是到了宋朝以後,風格得到了很大的改變。宋朝的經濟文化發展非常的不錯,這也就帶動了書法和繪畫的不斷變革,商業的發展會導致社會功利性加強,同時一些不符合社會特點的浮誇也出現了。這也就導致宋朝書法和繪畫,變得更加浮誇、做作。
趙孟頫出生宋朝末年,成長於元朝初年,他受到東晉和唐朝書畫文化的影響,特別推崇寫實的書畫技巧,講究“實踐寫生”。所以,趙孟頫山水畫,博採眾長,形成自己的繪畫特點。他的山水畫,筆法嫺熟,古雅俊秀,特別是清山綠水之景,將水墨畫和山水非常完美的結合在一起。
趙孟頫山水畫的代表作有很多,如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鵲華秋色圖》和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水村圖》,就是其代表中的精品之作。
元趙孟頫浴馬圖
元趙孟頫《浴馬圖》是一幅描寫唐代馬官給馬洗澡的鞍馬畫作,趙孟頫比較推崇唐代人物畫和鞍馬畫,所以他的人物畫和鞍馬畫的主角都是唐朝的人物。趙孟頫的鞍馬圖,注重寫實,有着濃郁的生活色彩,對於人物神態的刻畫也非常的到位。
趙孟頫《浴馬圖》局部
元趙孟頫《浴馬圖》縱向寬為28.1釐米,橫向長為155.5釐米,總面積為0.43平米,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這是一幅趙孟頫鞍馬圖的代表之作,代表了趙孟頫鞍馬畫中的典型風貌,是件形神兼備,風格高雅的藝術精品。另外這幅《浴馬圖》只趙孟頫在觀看前人相同類型的作品,自己揣摩而來,因為他不是生活在唐朝,所以不太瞭解唐朝人們的穿着習慣。趙孟頫在觀看了大量的同類型的浴馬圖之後,做了改進加工,有了比之前人更加出色的作品流傳了下來。
元趙孟頫《浴馬圖》畫的是溪水一灣,有着清澈透明的溪水,旁邊栽種着梧桐垂柳,溪水兩側綠蔭成趣,岸邊有着駿馬數匹,馬官九人。畫中的馬匹姿態各異,神態生動,有的立於水中,有的飲水吃草,有的昂首嘶鳴,有的卧立顧盼。旁邊的馬倌們牽馬臨溪,或衝浴馬身,或於岸邊小憩,一片祥和安寧的場景。
《浴馬圖》共有三個部分,分別為入池、洗浴、出池,唐人對於馬匹是非常的重視,馬匹在他們的生活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官署對於馬匹的養殖和看護是非常的重視的。這幅圖通過很多的細節描繪,不但體現了趙孟頫的高超技藝,同時也表現出現唐人對馬匹的愛護。
元趙孟頫《浴馬圖》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後世仿品還是比較多的,價格在1500元左右。
趙孟頫人騎圖
趙孟頫《人騎圖》是他在四十三歲所作的鞍馬題材的作品,這是趙孟頫早期的鞍馬題材的作品。趙孟頫曾經説過:“宋人畫人物,不及唐人遠甚,予刻意學唐,殆欲盡去宋人筆墨”,這句話表明了趙孟頫對宋代人物畫改革的決心。
趙孟頫《人騎圖》局部
這張趙孟頫人騎圖縱向寬度是30釐米,橫向長度是100釐米,面積為0.3平米,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人騎圖》中多用鐵線描及遊絲描繪,整體畫風細勁秀潤,人物造型生動自然,體現出濃郁的唐代遺風。作者在此圖中表現出對唐人畫法的刻意追求和對古人精華的繼承發揚。趙孟頫還在畫中自提道:“此圖不愧唐人”,表明他對此圖是非常滿意的。
趙孟頫人騎圖上作者的落款為“元貞丙申年作,子昂”,同時畫上還加蓋了兩方大印,分別是“趙氏子昂”“澄懷觀道”。趙孟頫除了本名以外,也給自己取了好多的別名,趙子昂就是他眾多別名之中的一個。《人騎圖》之上還有乾隆所提的古詩一首,並加蓋了大印,整個《人騎圖》之上後半部分都是後代各位大家的印章,光是趙孟頫同時代的就有17方,後世的印章更是有很多,多達200多方。
趙孟頫的鞍馬圖學自畫馬大家李公麟,這幅《人騎圖》更好的吸取了唐代人物畫的精髓,同時也加入了李公麟畫馬的筆韻,再加上趙孟頫對於鞍馬圖的自我理解。
趙孟頫人騎圖真跡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但是後世他的仿品也是比較多的,他的仿品的市場價還是很便宜的,大約在1200塊左右。
趙孟頫秀石疏林圖
趙孟頫秀石疏林圖是趙孟頫古木石竹畫的代表之作,石頭和竹子,是古代畫家比較喜歡的創作題材。因為這些東西都能表現一些特有的風骨,竹子的筆直挺拔,石頭的穩重敦厚,這都是古代君子的一些品格。
趙孟頫秀石疏林圖局部
趙孟頫一直提倡繪畫的“復古運動”,還提出了繪畫的“技藝八法”,並將這“八法”廣泛的應用到自己的畫作之中,特別是古木石竹畫中。趙孟頫的古木石竹畫運用的就是宋朝的文人水墨寫意筆法,這是米芾和蘇軾等人提倡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繪畫手法。這種手法在在趙孟頫的時候,已經形成了一個比較成熟的體系。
趙孟頫在秀石疏林圖中的跋上提的一句話是這樣説的:“飛白畫石,籀筆描木,八法寫竹”,這是一句傳授書畫技藝的話語,趙孟頫希望自己的這幅畫作,能夠給後世觀看之人一些啓示,從而發揚自己的書畫技藝,推動書的“復古運動”。
趙孟頫秀石疏林圖的題材是很簡單的,就是以=一塊普通大石,旁邊生長着稀疏的竹子,所以才被叫做秀石疏竹圖。整篇圖畫,構圖簡單,但是意韻豐富。竹子雖疏,但是各有特色,石頭雖然呆板,但是非常的秀氣傳神。
趙孟頫的秀石疏林圖,對後世古木石竹畫的影響還是非常大的,因為他開創出了一種新的繪畫筆法,為中國繪畫的發展做出了非常出色的貢獻,後世很多的書畫家都將這幅圖當成文人畫的經典之作來學習。
趙孟頫鵲華秋色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是趙孟頫回到老家浙江吳興的時候,為自己家鄉好友周密所作,這是一幅典型的文人山水畫。這幅圖的有趣之處在於,趙孟頫畫的是濟南之景,作畫之處是在自己的家鄉浙江。
趙孟頫鵲華秋色局部
趙孟頫回到家鄉之後,見到了自己的好友周密,周密的祖籍是山東濟南的,可是周密卻從沒去過自己的故鄉。恰好當時的趙孟頫剛剛從“華不注山”和“鵲山”遊玩歸來,“華不住山”就是現在“華山”的古稱。所以他就向周密説起了濟南的美麗風光,説到高興之處,不免畫興大發,就在周密的家中,準備好筆墨紙硯,即興創作了這幅《鵲華秋色圖》送給了周密。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現在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此圖縱28.4釐米,橫90.2釐米,是一幅圖卷設色畫。圖中共有兩座山,左邊圓頂的是“鵲山”,右邊尖頂的是“華不注山”,山前是水澤和樹林,一派漁舟隱現,平和安寧的農家生活。
此幅圖畫的用色非常講究,主色是青綠為主,兩座山峯佔了圖畫的大部分配色,這兩座山峯用的是花青和石青兩色,兩色雜糅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藍色。樹木和水澤所用的顏色,都是為了配合兩個山峯,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比較舒服的視覺體系。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雖然只是趙孟頫的即興之作,但是即興之作,才會更加容易的出珍品,所以這幅畫作的藝術價值非常之高,他代表了趙孟頫文人畫的一個新的境界。
趙孟頫與管道昇
趙孟頫與管道昇是元代聲名遠揚的才子佳人。趙孟頫與管道昇在至元二十五年相互認識併產生好感,不久二人珠聯璧合,成為當地的一段佳話。趙孟頫與管道昇在文學才華上不相上下,各具特色。
趙孟頫與管道昇泥像
趙孟頫(1254年—1322年),字子昂,自號松雪道人。趙孟頫是宋太祖兒子秦王的後嗣,亦是元代傑出的詩人、畫家、書法家。宋朝滅亡後,趙孟頫迴歸老家居住。至元二十三年,程鉅夫將趙孟頫引薦給元世祖,元世祖欣賞他的才華,就召喚趙孟頫回朝當官。趙孟頫歷仕五朝,擔任過翰林學士、榮祿大夫等,被封為衞國公。趙孟頫離世後,追諡文敏。
趙孟頫才學博眾,擅長繪畫和書法,這兩者的成就開創了元代新的文學畫風,人稱“元人冠冕”。趙孟頫擅長畫鞍馬人物,描繪的《秋郊飲馬圖》栩栩如生,將馬兒的各種姿態、動態躍於紙上,造型活潑又堅定;造構圖上也佈置的恰到好處,既表達了主題,又體現了繪畫的高超技術。趙孟頫在書法領域上也是一枝獨秀,精通各種書寫,最精湛的是寫楷體及行書,還創造了“趙體”書法。趙孟頫的《赤壁賦》書法秀逸、筆鋒遒勁,被譽為元代楷書四大家之一。
管道昇(1262年—1319年),字仲姬,與趙孟頫是夫妻關係,先後被封為吳興郡夫人、魏國夫人,人們稱管夫人。管道昇是元代傑出的詞曲創作家、畫家及書法家。管道昇的書法受趙孟頫的影響,兩人所寫的楷書大體相同,筆法工絕。在繪畫方面,管道昇擅長畫梅蘭墨竹,首次創作的作品為晴竹新篁。
趙孟頫與管道昇在文學上的出眾,讓人可望不可及。
趙孟頫 王羲之
趙孟頫,是元朝初期的著名書畫家,王羲之,是東晉時期的著名書法家。趙孟頫王羲之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那就是書法家,而且兩人都比較擅長行書。王羲之的行書作品《蘭亭序》有着“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但是也有人將趙孟頫的行書地位提升到和王羲之相同的地位。
王羲之蘭亭序局部
趙孟頫最初學習的行書作品,就是王羲之的書法作品,畢竟在趙孟頫之前,是沒人能夠在行書之上比王羲之厲害的。趙孟頫是一個非常有創造力的人,他並沒有迷信王羲之的筆法,而是通過大量臨摹王羲之和其子王獻之的筆法,找出其中的優點和適合自己的地方,然後開創出了有着自己特色的行書書法。
人們喜歡將一些名人進行比較,那麼同為書法大家,趙孟頫王羲之這兩個人,有很多人將他們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可是很難分出強弱。因為,趙孟頫雖然是學習王羲之的行書,可是他卻形成了和王羲之截然不同的書法特點。
王羲之的行書瀟灑飄逸,就拿他的《蘭亭序》來説,行書書法如行雲流水一般,俊秀飄逸,有着一種乘風歸去之感。另外,王羲之的行書又顯得比較剛健優美。而趙孟頫的行書則顯得更加沉着恬靜,書法的變化更加的平穩。
其實趙孟頫和王羲之,本來就是不可比較的,兩人都是比較著名的書法家,而且兩人的書法學習之路也是非常的相似的,都是通過學習前人的書法,來進步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