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知乎日報:如何評價電影《黑色彌撒》?

由 展東明 發佈於 經典

  沒有。這樣一個有傳奇色彩的好故事(黑色彌撒主人公原型 - 詹姆斯巴爾傑介紹(劇透)(黑色彌撒 影評)),拍的居然比《The departed》(無間道風雲)爛的多,編劇先得擔上責,然後是執導、剪輯,非常缺乏調度能力和推陳出新的勇氣,全片能稱道的只有配樂,能拿出來説一説的只有鏡頭了。

  今天給大家玩個拉片。不過不是劇情拉片,用鏡頭拉,聊聊電影的 Framing(構圖)、Lensing(透視)和 Screen depth(置景區間),來探討其中的意趣。從鏡頭語言上來看,《黑色彌撒》具備傳統的好萊塢風格,也有向舊黑幫片致敬的意向,但是,止於平庸。

  黑幫片的開頭如何處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影片的氣質,我們可以回想一下《教父》,以盛大的婚禮開頭,正符合原著的開篇語:“在巨大的財富背後,都隱藏着罪惡”。這個婚禮越奢華、越喜慶,越可反襯後續的淒涼和殘忍。而《黑色彌撒》的開頭呢?

  一盤正在運轉的錄音帶,鏡頭在眼高(Eye height)的審訊人員和罪犯面部特寫,這是非常規矩的一個開頭,規矩到無可指摘,好像就是碎碎念:我要拍紀實,我要拍紀實,我要拍紀實……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切已經塵埃落定,開始從頭清算,這樣的感覺非常乏味。

  然後進入酒吧敍事,鏡頭高度為 Waist height(腰高),黑幫片酒吧場景最常用,遠近兼顧。

  主角亮相,又是個特寫!雖然是做了背景處理(靠牆、弱光)和細節刻畫(配角不停的動作,主角端坐,只有眼神變化),德普也努力的秀表情,但實在不足以白描出人物的性格特點。接下來一幫人出酒吧處理打架,再次刻畫巴爾傑的時候拉出景深,強調其兇悍,到此影片開篇算結束了,總體氣勢比較弱,實在不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此後劇情的發展由大量的對話來交待,影片用大量的淺景深鏡頭拍特寫和近景,讓觀眾注意談話內容,捉摸人物心態,這裏就不贅述了,這是最省力的一種拍法。這種拍法要拍好,首先要人物給戲,其次要敍事節奏張弛有度,十分頂多打個八分,沒有出彩。

  你要問我覺得應該怎樣,我覺得不如多用超長焦去突出人物表情,就像《盜火線》裏史賓諾蒂刻畫阿爾帕西諾那樣,可惜德普還弄了一雙藍眼睛,真是浪費。

  接下來重點看一些場景。

  室內拍攝,拉不拉窗簾是個很重要的信號,術語叫做 Block the window。通過封閉的置景和晦暗的光線,既可以表現人物同樣陰沉的內心,也可以渲染氣氛隱喻其處境。但是我們看影片就明白了,導演總是在不合適的地方去把氣氛拉下來,等於在帶壞劇情,節奏被拉的鬆鬆垮垮。

  相反的,如果帶上窗景來增加景深,則可增加另一種戲劇性。下面兩張截圖都是表現情節交待完後,人物獨處,內心彷徨惆悵。所用方法就是把焦距放遠,突出空間的縱深,近處失焦而模糊,鼓勵觀眾去關注演員在深景演出。問題是我們去關注了,然後呢?後續的表演沒跟上,你不是白玩了?

  康納利和巴爾傑的會面,通過焦距轉換來敍事,觀眾可以通過變形鏡頭形成的焦外光斑逐漸清晰來轉移關注點,這種古老的手法來源於愛森斯坦,他的理論是用景深來代替剪輯,讓觀眾的眼睛自行遊移來輔助完成。導演給了緊張的配樂,敍述警匪交易的達成,也給出了後續事件的進展,但是…給的太少了!才吸引觀眾來點精神,又神展開去談家務事了!

  下面講點動作戲的佈置,以上是巴爾傑第二次殺人的外景鏡頭。你拍外景,地平線的位置一般有三种放置方法:上三分之一、下三分之一和中線。很明顯,片中天空、湖水和草地各佔三分之一,選擇上三分之一,也就是橋的位置,那就是打算強調前景發生的故事。然後一行人一路走來,地平線的位置比例是不變的,只是鏡頭不斷的前推,把人物從中景變成近景,迅速完成這個敍事。

  殺手下姘頭的一場戲,用旅館的狹長過道來做景深,進入房間後,女人已經快走到房間中央的位置上,巴爾傑開始勒殺,幾個後退步又回到門口,重新形成深景鏡頭。鏡頭繼續推拉,忽略殺人場景特寫佛萊米,這時候不見其人只聞其聲。完事後鏡頭反打拉遠,我們只能看到死者的小腿和佛萊米。這是比較典型的向舊黑幫片致敬,殺人不見血,不着墨於當事人的動作表情,而更多用環境渲染來體現壓抑、殘酷的氣氛。

  以上這兩場,實話實説,單從鏡頭上我就可以早早預料之後發生的情節,所以要説拍的中規中矩就這點不好,沒有新意。

  那麼有沒有哪些場景的設計讓人不能預判情節呢?有的。

  這本該是一組非常完美的鏡頭剪輯,在毫無預兆的情況下,司機先被一槍爆頭,巴爾傑順光進來,端槍就打,逼的布萊恩海朗倒車撞到車尾,驚慌失措;巴爾傑腳步不停,切個鏡頭示意走近車子,然後鏡頭低位,對方在地上掙扎恐懼,巴爾傑腳步逼近;側面中景,回低位上拉,再切正面中景,槍殺完畢,巴爾傑逆光離開。

  可惜本來還算乾淨利落的一場戲,加上一個路人驚惶的鏡頭也就罷了,還非要再給個巴爾傑側過頭來觀望的鏡頭,再加上他坐車離開,顯得畫蛇添足,拖泥帶水。

  淫靡勁爆的聲色場所和冷寂駭人的兇案現場交叉快切形成強烈對比,這個太常見不説了。

  最後一場動作戲,簡單的正反打,人物表情切個鏡頭,敍事效果是展現巴爾傑的氣急敗壞、陣腳已亂。至此,整部影片的水平已經定型了。

  最後一幕,年邁的巴爾傑顫顫巍巍,從一個樓梯過道進停車場被捕,這個場景設計的不錯,配合他窮途末路的狀態,鏡頭給了遠景,展示了一個落寞背影,暗示了他此時力量的喪失。

  全片不算老生常談、真正談的上有創造力的一個鏡頭,是康納利在警局大樓與同事爭辯時,遠景和近景交叉,最後留他一人,又回到遠景,恰如其分的表達了他孤家寡人的狀態。

  就這麼不温不火、難脱窠臼的典型好萊塢鏡頭製作,加點致敬的成分,遠不足以使癱軟的劇情出彩,到底是浪費了演員的才華。我一直沒有看到警探康納利首鼠兩端的狡黠和瞞天過海時的心理鬥爭,只能看到他的軟弱驚惶;也沒有看到匪魁巴爾傑的深謀遠慮和他在警匪之間週轉敷衍的危情,對家庭事務的描寫對人物性格缺乏指向意義,只能看到他的心狠手辣。加之格侷促狹、場景失調,把德普搞的簡直像一個混混,哪裏有點黑幫老大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