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是啥時候開始失去尚武精神的呢?

春秋戰國時期,國人崇拜的是專諸、要離,荊軻這樣的壯士!秦皇漢武,國人一直崇尚勇武的精神,霍去病、李廣、衞青、張騫這些勇於冒險,能征慣戰的男人是全社會的偶像。

一直到唐代,詩歌創作繁榮,文化先進,但是知識分子依然是一手握書,一手持劍,“寧做百夫長,勝做一書生”,豪情滿懷。可是國人,特別是知識分子,啥時候失去了勇武精神狀態呢?看來就是宋朝!宋代疆土就不大,對遼國幾次大戰都一敗塗地,於是就賠款認慫。

宋代經濟極為發達,文化藝術是登峯造極。幾乎每座大城市都是歌妓與知識分子的狂歡,從皇帝開始就成天唱歌寫詞畫畫,整個社會瀰漫一種精緻華麗婉轉嬌弱味道。“悽悽慘慘慼戚,怎一個愁字了得?”北京有很多博物館可以看到歷代的文物,從中可以解讀出很多有趣的現象。看看這些宋代的陶俑,知識分子們的萎靡不振的形象!成天在閣樓裏和歌妓們喝酒唱歌,哪有啥家國情懷,哪有啥仗劍走天涯的衝動!

這種尚文缺武的狀態一直延續到了整個明代!清代之所以擁有了很大的國土是因為東北入關的滿族的新鮮血液的刺激。清代後期鴉片戰爭下次把大家打回原形,一直到後來的八年抗戰,差點就亡國,這才徹底驚醒了國人!一個強大的民族,缺不得尚武精神呀!

《亮劍》這部電視劇多次重播,一直受到歡迎就説明了這個價值觀念的重要性!別忘記,喜馬拉雅山脈的紛爭對峙、波濤洶湧的南海的矛盾、海峽兩岸的對峙……都還沒有解決呢!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72 字。

轉載請註明: 國人是啥時候開始失去尚武精神的呢?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