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忠的寶藏是否已完全挖掘?考古學家笑:150萬件文物被留在
簡介:“石龍對石虎,黃金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這是一首童謠歌曲,已經在四川成都唱了幾百年了。其背後是明末清初起義軍首領張獻忠的寶藏。隨着2017年張獻忠江口沉銀的考古發掘,它已遍佈大江南北,成為全國人民飯後討論的話題。
據當地人説,閩江自古就有傳聞。近幾十年來,一些漁民偶爾會撈銀錠和金幣,但他們並沒有引起文物部門和考古隊的注意,而是稱之為盜寶賊。2005年,根據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説,這些專業盜寶賊在閩江發掘了大量珍貴文物,其中包括張獻忠國寶級金璽。在此之前,文物部門認識到張獻忠銀礦的真實性,立即進行了調查和保護。
經過十多年的研究和準備,2017年初,考古隊正式開始挖掘張獻忠的閩江銀礦。當時雖然是旱季,但深達兩米多的河水仍然給挖掘工作帶來很大的麻煩。據考古學家介紹,當時考古隊採用圍堰的方法將河底20000平方米的面積圍起來,然後用20台台泵晝夜抽水,可以清理河牀中上3米厚的卵石。
為了排水,考古隊首先在現場挖了一條引水渠,在挖掘過程中發現了大量珍貴文物。據説當時考古隊裏有個志願者負責拍照。一開始他很興奮能拍照。他給每一個都寫了説明,但只在最後編號。因為文物太多,沒有時間寫解釋。
這次挖掘的總面積為20000平方米。最終出土文物3萬餘件,包括張獻忠妃嬪金卷、西王功勳金幣、明代封臣金卷等國家級珍貴文物。
在考古報告的最後,記者許多提出了一個非常敏感的問題。當時,考古發掘現場每天都出土數百枚銀錠和金幣,現場還有許多工人和志願者。如何保證沒有人渾水摸魚,盜取文物?一位負責安保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們,考古隊在發掘現場專門設立了安保部門,並配備了相當於機場的安保系統。每個人都要檢查通道,不可能丟失的文物。
對於這次考古發掘的結果,人們最關心的是張獻忠記載的銀礦是否全部被發現?河裏和寶藏?
針對這一問題,考古專家和隊長解釋説,目前確定的水下遺址面積約為100萬平方米,2萬平方米的發掘面積僅佔總數的1/5。據史料記載,當時沉船數以千計,所以水下應該有大量的文物。按出土面積比例劃分出土面積和文物比例的,沿岷江海岸河底可埋藏文物150多萬件。在此情況下中,考古隊將適時再次挖掘,儘可能恢復江口中張獻忠的銀沉積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