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場中國隊的排球比賽我竟然搞通了晉國六卿輪換制度
昨天閒來無事看了一場在寧波北侖舉行的2019年東京奧運會女排資格賽的實況錄像,因為事前已經知道了比賽結果,主要看一些技術細節。然而,我竟然聯想到了歷史,看着場上中國隊的六個球員我不禁想到了歷史上的晉國六卿。
球場上教練郎平調兵遣將,運動員不時打出一波進攻小高潮,當然也有對方反超的時候,發球權不時的交換。排球發球輪換規則如下:若得分則繼續發球,當對方得分後,對方開始發球;在對方發球時,本方得分,則隊員按順時針進行輪換各前進一個位置,由新1號位球員發球。那麼晉國的六卿是按照什麼順序輪換的呢,正卿死了以後誰成為正卿,空出來的一個位置又怎麼替補,是不是和排球的發球輪換規則類似呢?
我們首先來認識一下晉國的六卿制度,再來看看六卿的輪換規則。所謂六卿,指的就是三軍中的六位將佐,三軍將佐均屬卿爵,習慣上稱之為六卿。一般認為晉楚城濮之戰前夕晉文公做三軍設六卿是六卿制度的開始。
初期六卿只是軍事將領,較少參與行政事務,朝中由執政大夫以及太傅、太師執掌朝綱,軍隊將領貴為中軍主帥也沒有行政權。但是隨着晉國爭霸過程中對軍隊的倚重和晉國國君權力的削弱,中軍主帥開始兼任執政官。據《左傳?文公六年》記載:
"宣子於是乎始為國政,制事典,正法罪。闢獄刑,董逋逃。由質要,治舊污,本秩禮,續常職,出滯淹。……以為常法。"
這裏的宣子就是趙盾,是晉國第一位將執政大夫與中軍元帥軍政大權集於一身的卿士,被稱為正卿,正卿的權力自然凌駕其他卿士之上。至此晉國六卿制度正式確立,三軍將佐兼任執政官,作為三軍主帥的中軍將成為首席執政官。
後來晉國還短暫的出現過六軍十二卿、四軍八卿,和三軍六卿如出一轍,仍然是中軍將出任正卿與其他將佐共同執掌朝綱,這些職位都被十一家傳統卿族壟斷。
到晉悼公時因為智罃、士魴的繼承人年幼去除了新軍又改為三軍六卿,至此六卿成為六家比較穩定的家族,把持晉國朝政,國君已經奈何不了他們了。
六卿地位從高至低分別為中軍將、中軍佐、上軍將、上軍佐、下軍將、下軍佐,中軍將作為正卿,總理朝政,領導其他卿士共同執政,因此也有人認為晉國的六卿制是後世內閣制的雛形。
六卿只有死亡、被驅逐晉國、自己主動告老才會出缺,空出的位置則按照"長逝次補"原則進行遞補。這裏的"長逝次補",就如同排球場上換位發球一樣,只不過六卿的輪換前提是有人退出。
正卿出缺如何替補
正卿如果出缺,將由中軍佐出任正卿。因為正卿兼任中軍將,比中軍將低一級的是中軍佐,因此由中軍佐來順位繼承正卿之位。然後後面的將領級別各升一級,空出最低一級的下軍佐(八卿則為新軍佐,十二卿則為新下軍佐),留給原來的正卿家族的繼承人來繼承。
其他卿士的替補
如果其他卿士的位置出缺,則從這個卿士的所在位置開始,下級的將佐各升一級,仍然空出最低一級的軍佐,留給出缺卿士家族的新宗主來繼承。
如果本身就是最低一級的軍佐出缺,那就直接由最低一級的軍佐所在家族繼承。
當然凡事都有例外,六卿的輪換次序也是,當君主或正卿特別強勢的時候,會介入六卿的安排。
國君強勢重組六卿
晉文公之後的晉國國君,從晉襄公到一直到晉悼公的還都算比較有作為的君主,基本能掌控六卿,或者説至少有與六卿一搏的實力。所以儘管有"長逝次補"的原則,但是這些君主時不時會介入六卿的安排。比如中興晉國的晉悼公一繼位就破格提拔韓厥為正卿,並對六卿排序做出安排。
此次調整是因為晉厲公誅殺三郤,欒書、中行偃害怕被誅殺,於是殺死晉厲公迎晉悼公繼位,晉悼公雖然剛回國根基不牢,但是面對國內的局面還是做出了安排。首先安排欒書退出,正卿弒君無論怎麼説也不適合再次擔任正卿了直接被罷官,但作為他迎自己回國繼位的回報,安排他的兒子欒黶進入卿的行列。而此前範燮已死,安排他的兒子範匄進入卿的行列。同時安排韓厥為正卿,越過弒君的中行偃。
從這份名單上看,仍然是晉悼公與六卿妥協的產物,智罃與中行偃同宗,範匄與士魴同宗,魏相與魏頡同宗,主要還是打擊了欒氏。但情況很快發生了變化,魏相在這一年死去,韓厥建議悼公啓用被晉景公滅族的趙氏的後代趙武,於是士魴和魏頡各上升一級,趙武成為新軍佐。
卿之間相互謙讓
六卿之間雖然互相碾壓,但是也有正直的卿士謙恭禮讓的時候,比如上面提到的韓厥。
因為智罃的能力得到晉悼公的賞識,已經七十多歲的韓厥於是告老讓出正卿之位由智罃擔任。晉悼公為了補償韓厥直接讓他的兒子擔任上軍佐,卡在欒黶之前。可惜智罃沒幹幾年就死了,士魴也死了,執政班子不得不進行調整。按照遞補次序應該由範匄出任正卿,但是範匄認為自己才能不如中行偃,讓中行偃為正卿,自己仍然為次卿。這樣按照順序改韓起升任上軍將了,但是韓起有想讓給趙武,但趙武之前還有欒黶,欒黶本不受悼公待見,也順勢謙讓,這樣趙武升任上軍將,韓起上軍佐不變。欒黶在晉悼公一朝的幾次六卿調整中原地踏步走始終是下軍將。下表是韓厥任正卿到範匄謙讓中行偃的幾次六卿調整情況。
左傳對晉國的卿士之間的謙讓大家讚美,在《左傳?襄公十三年》中有如下記載:
荀罃、士魴卒。晉侯蒐於綿上以治兵,使士匄將中軍。辭曰:「伯遊長。昔臣習於知伯,是以佐之,非能賢也。請從伯遊。」荀偃將中軍,士匄佐之。使韓起將上軍,辭以趙武。又使欒黶,辭曰:「臣不如韓起。韓起願上趙武,君其聽之!」使趙武將上軍,韓起佐之。欒黶將下軍,魏絳佐之。新軍無帥,晉侯難其人,使其什吏,率其卒乘官屬,以從於下軍,禮也。晉國之民,是以大和,諸侯遂睦。
這裏荀罃史稱智武子,也稱為智罃;士匄史稱範宣子,也稱為範匄;荀偃史稱中行獻子,也稱為中行偃。
對晉悼公來説最高興的應該還是取消新軍減少了兩卿,士魴死子年幼,智罃死,子亦死,孫幼,都無法成為軍中主帥,這樣新軍無帥,併入下軍,自此晉國進入六卿時代。
權臣對六卿重組
正卿如果是權臣,也有能力根據自己的意願對六卿進行重組,最明顯的就是趙盾。在盟友先克被刺後,趙盾殺政敵先都、士縠、先蔑、箕鄭父,至此六卿中只剩下趙盾和聽話的荀林父,趙盾強力主導六卿重組,安排自己人以及資歷低的人進入六卿,甚至自己的家臣進入六卿。《左傳?文公十二年》中就指出臾駢是趙氏的下屬。
趙盾將中軍,荀林父佐之。郤缺上軍,臾駢佐之。欒盾將下軍,胥甲佐之。……趙氏新出其屬曰臾駢。
另外六卿中某一家族特別強勢的時候也會變成權臣,主導六卿的重組。典型的是晉景公、晉厲公時代的三郤。三郤的代表人物是郤錡,晉景公時趙氏滅族後,卿位留下較多空缺,郤錡因為是誅殺趙氏的功臣安排其堂弟郤至為新軍佐,郤氏之勢大增。後來郤錡、郤至二人聯手將叔父郤犨拉入八卿,為新軍將,三郤正式成型。《國語?晉語八》中的叔向賀貧中説道:
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軍,恃其富寵,以泰於國。其身屍於朝,其宗滅於絳。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寵大矣,一朝而滅,莫之哀也,唯無德也。
此時的郤氏家族實力鼎盛,諸卿皆懼,然而三郤無德,為晉厲公誅殺。
預留卿位由人暫代
六卿世代輪替,總會有父死子幼的情況,這時候可以預留下一個位置,有別人暫時代替,等幼子成人再繼承卿位。
比如趙盾就給自己盟友先克的幼子留了一個位置,由自己的家臣臾駢暫代,等先克的的兒子先榖成人後還還給他。
智罃的兒子死得早,所以智罃死後要由孫子繼承,但孫子智盈年幼無法繼承,等後來欒氏被逐出晉國後,六卿出缺,智盈在同族人中行吳幫住下佔據了一個卿位,由同族人程鄭暫代。
晉悼公、晉平公兩朝短暫的對正卿之子的特殊待遇
前面講到的的韓厥提前讓賢於智罃,作為回報他的兒子韓起沒有從最低的新軍佐做起(當時為八卿),而是越級升任上軍佐。此後在晉悼公以及晉平公兩朝漸漸形成慣例,就是正卿之子直接擔任上軍佐。此後的正卿荀偃死後,他的兒子中行吳也是直接擔任上軍佐。但其後範匄的兒子就沒有獲得如此待遇,而是直接從最低的下軍佐做起。
結語
晉國的三軍六卿制度初期使晉國走向了強大,但後來培養了一大批權臣,掏空了晉國公室。自晉平公後,晉國國君再也無力控制六卿,六卿也進入到了穩定發展階段,形成了韓、趙、魏、範、中行、智六大家族。六卿的升任也完全符合規律,類似於排球場上的站位輪轉,只不過這裏的輪轉條件是有人死亡或退出。正卿的權力最大,能成為正卿能為自己的家族帶來更多的利益。但是誰能升任正卿完全憑着運氣和壽命,如果運氣好前面的沒幹幾年就死了下面的次卿就可以接任正卿,或者壽命足夠長能熬死別人自然能成為正卿。比如韓氏的韓厥和韓起父子都是活到了70多歲,兩代都做過正卿,才使這個趙氏的小跟班穩居六卿之列,其後代參與了三家分晉,所建立的韓國後來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參考資料:
《春秋左傳》
《國語》
《史記?晉世家》
《春秋左傳人物譜》
《晉國六卿世系表》
吳曉霞《試析晉國的六卿制》2007年
劉玉斌《春秋晉國荀氏試探》 2013年
李朝燕《春秋晉國中行氏家族研究》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