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黨爭有多嚴重?三朝皇帝都沒能解決好王安石與司馬光的黨爭
北宋的黨爭,是新黨與舊黨的鬥爭,兩個派別此起彼伏,也給北宋朝政造成了巨大的損耗。要了解新黨和舊黨之爭,這就要從王安石變法説起。
公元1069年,宋神宗趙頊與王安石聯手發動了一場變法,就是著名的“王安石變法”。當時參與王安石變法的官員被稱為“新黨”,反對變法的官員就被稱之為“舊黨”。王安石變法目的是為了改變北宋內憂外患的局面,變法所指定的方針也很多,有富國之法、強兵之法、取士之法,內容涵蓋了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多方面。
王安石
變法的本意是好的,但是這場變法在客觀上卻擾亂了北宋的政治生態。在王安石變法以前,雖然也有政治鬥爭,但鬥爭中有一條共識,就是不管之後哪一派上台,都不能搞打擊報復,要容忍反對派的批評。這雖然不是什麼口頭規定,但也算是約定俗成。
王安石卻破壞了這個規矩,變法出台以後,就遭到了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的反對,王安石就在神宗的支持下,把反對派統統趕出了京城。這種行為打破了先前黨派之間的共識,從此,新黨和舊黨之間的黨爭就成為了一個嚴重的政治問題。
宋神宗趙頊
宋神宗算是宋朝比較有抱負,有作為的一位皇帝了,但他卻沒能活得更久,38歲就因病去世了,他的兒子宋哲宗趙煦繼位。因為當時宋哲宗年齡尚小,國家大事就先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代替處理,垂簾聽政。高太后很賞識司馬光,所以在她執政期間,又開始重用司馬光。
司馬光
司馬光掌權後,也開始以牙還牙,把新黨的人全部趕走。但好景不長,沒過幾年高太后就因病去世了,宋哲宗親政,他覺得舊黨以前總是在高太后身邊,對他這個皇帝很不尊重,於是他就又重新啓用了新黨,又對舊党進行打擊報復。當時司馬光已經去世,但他作為舊黨的靈魂人物,依舊沒能逃脱被打擊報復的命運,他的墓碑都被人給推到了。
新舊兩黨之間冤冤相報,矛盾積怨越來越深,即便最初的兩位核心人物司馬光和王安石都已經雙雙去世,但黨派鬥爭依舊打得如火如荼。更嚴重的是,這種黨爭使得王安石的新法時而廢除,時而恢復,政府朝令夕改,使老百姓也無所適從。
宋哲宗趙煦
公元1100年,年僅24歲的宋哲宗去世,因為他沒有留下兒子,所以他的弟弟趙佶繼承了皇位,就是宋徽宗。吸取了前兩任皇帝的教訓,宋徽宗決心終結新舊兩黨的黨爭,他的想法是在兩黨之間搞平衡。在他即位後的第二年,就把年號改為了“建中靖國”,意思是在兩黨之間保持中立,聯合兩黨,恢復國家的安定團結。
宋徽宗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當時有一位名叫曾布的大臣,建議宋徽宗同時任用新舊兩黨大臣,對兩黨的意見都要聽取,然後從中選出最合理的意見。這個建議聽起來很合理,宋徽宗也重用曾布,讓他去聯合新舊兩黨。事情聽上去很美好,但是做起來卻十分困難,很快事態的發展就超出了預期。
宋徽宗趙佶
首先,舊黨根本不願意與新黨合作,並且又對新黨開始攻擊。就連曾布這樣的中立大臣也不放過,説他是兩面三刀的小人。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是因為舊黨和新黨背後有着很深的區別。
舊黨成員大多在民間擁有大片土地,屬於既得利益集團,而新黨是依靠王安石變法的機會才得以上位,屬於政治新秀。王安石頒佈的新法,很大程度上衝擊了舊黨的利益。比如,新法中有一項叫“青苗法”,就是在每年青黃不接的時候,由國家出面向農民提供低息貸款,然後等農民有收成之後,再連本帶息一塊還給國家。但是在青苗法頒佈以前,擁有大片土地的地主就是給農民提供高利貸來賺錢,如果農民還不上錢,那就依照雙方簽訂的合約把農民的土地給兼併了。
但如今政府出面放貸,利率比地主放的要低,這就斷了地主們的財路。這些地主的利益受到損害,就向朝廷裏的靠山告狀,這些靠山就是所謂的舊黨。所以,舊黨當然要反對王安石變法了。舊黨與新黨之間有個顯著的區別,就是舊黨比較看重道德,喜歡説一些大話、空話,新黨卻比較看重具體的行政事務;舊黨喜歡批評皇帝,新黨卻比較聽皇帝的話。這是因為舊黨樹大根深,所以敢對皇帝指指點點,而新黨都是後起之秀,更加依賴皇權。
宋徽宗眼看聯合兩黨是不可能的事,就退而求其次,選擇支持一黨,因為新黨比較聽話,就開始支持新黨,壓制舊黨。但也只是壓制,舊黨依然沒有消失,它還在延續發展。直到1127年靖康之變發生,新舊黨派還是一直在鬥爭,可以説,從宋神宗、宋哲宗到宋徽宗,北宋三朝皇帝都沒能徹底解決掉新舊黨派的鬥爭,之後的宋欽宗趙桓,只在位一年左右,當時忙於對外戰爭,他對黨派鬥爭所做的努力可以忽略不計。
北宋的新舊黨之爭,對北宋朝政帶來了極壞的影響,也影響了北宋的國運,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了南宋,在南宋以後舊黨又重新得到了重視,因為舊黨有一個重要的思想武器,就是“理學”,北宋時期重要的理學大師就是“二程”,程顥和程頤,但因為北宋舊黨被壓制的時間比較長,所以沒怎麼發展。到南宋朱熹等人大力傳播理學,最終在南宋第六位皇帝宋理宗時期,理學獲得了皇帝的認可,被認定為儒學正統,自此理學思想翻身,新舊黨之爭在宋朝就徹底告一段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