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只有八百人,為何可以壓制李淵的幾千禁軍?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在玄武門發動政變,成功擊殺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之後逼迫李淵放權。當時李世民只有八百軍兵,而李淵仍掌握大權,宮內還有數千禁軍將士,為何李世民能成功壓制這數千禁軍?
李世民或提前收買、控制部分禁軍將領
別看李世民可以統領千軍萬馬,幾乎沒有敗績,但在長安城內,李世民也是沒有兵權的,能調動的也只有幾百人。這次政變,不僅要快速解決李建成、李元吉,其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控制住他老爹李淵。
史料記載“且大王素所畜養勇士八百餘人,在外者今已入宮,擐甲執兵,事勢已成,大王安得已乎!”
在政變前,李世民能動用的只有八百多人,而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有兩千精兵,在數量上李世民沒有任何優勢,並且李世民還要用這些士兵逼迫李淵就範,這多少有些不現實。所以以李世民的個性,他必定會做萬全的準備,而以他的能力,完全可以做到這一點。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只有八百人,為何可以壓制李淵的幾千禁軍?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前,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經準備暗殺李世民,當時正當突厥入侵,李建成推薦李元吉統兵前去征討,李淵權衡之後,同意了這個建議。李建成和李元吉準備在踐行之時,在大帳內斬殺李世民。如果讓李建成得手,那麼千古一帝將不復存在。
史料記載“率更丞王密告世民曰:太子語齊王:今汝得秦王驍將精兵,擁數萬之眾,吾與秦王餞汝於昆明池,使壯士拉殺之於幕下,奏雲暴卒,主上宜無不信。吾當使人進説,令授吾國事。敬德等既入汝手,宜悉坑之,孰敢不服!”
關鍵時刻,有人將這條要命的消息透露給了李世民,這才讓李世民下定決心,先下手為強。可見李世民也早已將力量滲透進了皇宮內部,東宮各處,這就是李世民的底牌,那八百士兵只是他明面上的人員,而暗地之中為其工作的人必定也不在少數。
李世民幾乎從不打無準備之仗,所以我們推斷,在政變之前,他已經控制的大部分禁軍部隊,具體操作可能是行賄,也可能是拉攏或者威脅,總而言之,這些人最起碼不能給李世民添亂。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只有八百人,為何可以壓制李淵的幾千禁軍?

除此之外,尉遲恭為何能身穿盔甲、手持武器,見到高祖李淵?難道李淵身邊的護衞都變成了木頭人?那麼尉遲恭是怎麼進入宮中的?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一位渾身是血、殺氣騰騰、手持利刃的武將,就那麼堂而皇之地穿越守備,直接闖到了李淵面前,這事情如此順利,必定是有人早給開了方便之門。於是我們推斷,很多禁軍將領早已歸附了李世民,哪怕禁軍數量再多,也無濟於事。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只有八百人,為何可以壓制李淵的幾千禁軍?

尉遲恭用最快速度,見到李淵,要到了兵權
如果想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就必須在他們沒有任何防備的時候做出選擇,只有率先殺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下一步才能成功。其實李建成還是於心不忍的,畢竟作為大哥,也許李建成不相信李世民敢殺他,所以三番四次的阻止李元吉刺殺李世民,但李建成還是沒料到結局,李建成和李元吉一到宣武門,就遭到伏擊,很快掉進血泊中。這是李世民的智慧。
李世民覺得只要尉遲恭,將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死訊告訴李淵,李淵就必須服從,因為他十分了解李淵的為人和性格特點,當時,雖然太子已經死了,戰鬥還沒有結束,但如果李世民不能及時要到軍權,他可能會成為眾矢之的。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只有八百人,為何可以壓制李淵的幾千禁軍?

因此,尉遲恭的工作非常重要,這次政變之所以成功,離不開尉遲恭的幫忙取得軍權,當然,這裏的軍事力量也包括禁軍,李淵不想讓兒子們互相殘殺
李淵才能雖然不及李世民,但也並不糊塗,眼看着兩個兒子的矛盾一天天鬧大,應該早已預見到,決鬥的日子一定會到來。在李世民政變前夕,如果説李淵根本沒有注意到,那是不準確的,但即使李淵注意到了,他覺得自己無法挽救事情向着不好的方向發展,但是李源已經嘗試過努力緩解兒子之間的矛盾。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只有八百人,為何可以壓制李淵的幾千禁軍?

一次,李建成約李世民去東宮喝酒,酒有毒,李世民吐了很多血。這種毒酒可能是李建成調製的,李淵一聽到這個消息,馬上嚴懲了太子李建成,以防萬一,將李世民分配到洛陽,這樣做的目的是把李世民和李建成分開,不在兵刃相見,如果他們離得很遠,矛盾可能會逐漸解決。
我們也可以看出李淵的好意,然而,李淵的這種想法最終被太子集團搞黃了,他們害怕李世民來洛陽擁有軍地,等於給李世民如虎添翼,等到其勢力不斷壯大起來,就是他們的末日了。
政變那天,也許李淵仍然控制着禁軍部隊,但他不想看到他的兒子們互相爭鬥,如果他派出軍隊進行鎮壓,那麼結局,連李世民也無法活下來,除去皇帝的角色,李淵首先是個父親,當李淵知道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經死了,看到李世民還活着,他用自己最後的理性做出了一個決定,那就是把權力交給李世民。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64 字。

轉載請註明: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只有八百人,為何可以壓制李淵的幾千禁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