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手裏捧的是學生鮮活生命

教師手裏捧的是學生鮮活生命

圖説:於漪老師視頻講話 新民晚報記者 陶磊 攝(下同)

十二卷《於漪全集》修訂版今天上午在上海圖書館首發。

2018年,《於漪全集》第一版出版,這是中國基礎教育領域首部特級教師的全集。2019年9月,於漪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至今,已94歲高齡的於老師仍筆耕不輟,對當下教育教學的困境、成因、出路給予深入的剖析,形成了豐富且獨到的教育新見解。

此次《於漪全集》全面修訂,其中很多文章、報告、書信,寫作於近五年,記錄了這位老教育家對教育的深深情懷和執着追求。

“教師的活兒是良心的活兒。”

上海教育出版社《語文學習》執行主編、報刊分社社長易英華,是《於漪全集》修訂版的統籌人,也是7位責任編輯之一。她在介紹《全集》的重要文章時,特意提到了於漪老師説過的一句話:“教師的活兒是良心的活兒,手裏捧的是學生鮮活的生命,一個個需要精神養料成長的鮮活的生命,要盡心盡力,一絲不苟,把他們培養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

於老師認為,教師的工作意義非凡。這些年來,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教師是教育工作的中堅力量,越來越體會到教師隊伍建設是重中之重,越來越深刻體驗到重中之特重是師德師風的建設。教師在立身處世、在教育活動中追求“善”,是個人的幸福,也是每個學生的幸福,更是人民大眾的幸福。學生受教育的過程應該是人格完善的過程,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本身人格力量所施加的影響。教育是以人育人的工作,教師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引領學生形成美好的人格,以自己的真才實學激發學生旺盛的求知慾,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薰陶感染學生,引領他們形成健康、高雅的審美情趣,而人格完美尤為重要。

於老師認為,當前課堂教學有兩個明顯弊病。一是有些課碎片化,只敲打知識點、得分點,學生受益少。碎片化破壞了學科專業整體性思考,抑制乃至扼殺教學中師生自由思考生髮的靈性。二是怎麼教的方法林林總總,目不暇給,本體知識少得可憐,猶如啤酒一杯,泡沫很多。這兩個弊病究其原因,還在於教師專業的本體知識欠缺,對知識一知半解,缺少判斷,缺少篩選,生搬硬套。這都是依賴教學參考書、依賴電腦下載、聽信“教育時尚”惹的禍。問題的根源在於丟失了自我,被他信力左右。增長真才實學要從樹立自信力開始。教師要教得好,首先要確立自己是“教”的主體地位。猶如學生要學得好,首先要確立自己是“學”的主體地位一樣。角色定位準確,自主性、積極性方能充分發揮。教海無涯學為舟,“教得好”首先是教師要自身“學得好”。

於老師毫不諱言地説,當前還有兩個頑疾,一是超前,二是拔高。受不正確的考試觀、人才觀的影響和指揮,幼兒園教的STEM課程,美其名曰培養科學素養,這個課程的性質、目的、功能、結構、價值等未必弄清楚,也無法確定這個課程的實施是否走了樣,只是因為時尚,能“搶跑道”,可以“繞道超車”。至於小學教初中的內容,初中生學高中的知識等現象已屢見不鮮。有的剛進高中名校,三年高中課程基本上已學了一遍,這豈非咄咄怪事。

教師手裏捧的是學生鮮活生命

圖説:於漪孫女展示《於漪全集》中的其中兩本

“基礎教育是奠基,不是高大上。”

為編輯好這套全集,出版社多次登門拜訪於漪老師。易英華説,熟悉於漪的人、聽過她報告的人,都對這位長者的思想睿智和觀點犀利深感佩服。在上午首發式後舉行的於漪教育教學思想研討會上,與會者紛紛稱讚於老師堅持了一輩子的“教育初心”。

就拿2021年中央出台的“雙減”政策來説,這次新修訂的《於漪全集》裏就收錄了她對這個問題的真切感想。她説,學業減負不只是技術上的增減,要推敲它的質和量。社會上加在學生身上過重的學業負擔減了,學校更要發揮教育的主體功能,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與身心發展的規律,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作業減負的源頭在課堂教學的質與量。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必須思考這節課究竟要學生學什麼?怎樣指導才能讓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地發揮?這節課是否把握住了學科的特質,在單元知識、能力架構中起什麼作用?凡此種種均應想清楚。有時,為了趨時跟風,搞一些不切實際的東西,效果適得其反,給學生增加了不必要的負擔。比如,引進一種教學方法本無可非議,異質、多元的教法可促進師生思考,從中吸取養料,獲得自我提升。但是,如若盲目照搬,就會事與願違。任何教育工具、教育方法都有其使用的價值,運用時須弄清其來龍去脈,把握它的優點與侷限,若亂搬亂套,就會造成五花八門、光怪陸離的現象。比如,有一次於老師去聽了一堂講授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課,令她感觸特別深。整堂課的思維導圖就是給詩中的景、情、物繪色,紅、藍、黃色不夠,還得拼色。滿目導的圖是色彩,詩的意象、意境、語言文字的表現力模糊了、虛幻了,審美情趣的培養走樣了。這樣,學生又究竟能學到什麼呢?這樣的學業負擔合理嗎?她説,在有些課上,教師和學生都在負重前進。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多到古今中外皆有,學生沒有那麼多文化積累,也沒有那麼強的綜合思維能力,只能是蜻蜓點水,聽得雲裏霧裏,學得不切實際,完成作業的難度可想而知。

於老師對基礎教育作用的認識表述得十分直白,那就是“重在打基礎,是奠基,不是高大上,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具有科學性、適切性”。她説,“好”與“深”是兩個概念,切合學生認知規律與身心發展規律,學生學得高興、學得快樂、學有成就感和滿足感,這樣的課堂教學質量才是優質的。

“要有原創的教育教學思想。”

“家國情懷”四個字,是於漪留給出版社編輯們最深刻的印象。易英華説,於漪是位語文教師,但她的站位相當高,曾不止一次地對大家説,語文就是人生,跟隨人的一輩子,教學中進行實用訓練時,切不可弱化或丟棄它的思維功能、審美功能、文化功能等育人價值,使它失魂落魄。

世界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變革時代。於老師認為,我們的教育肯定會碰到很多新問題、新挑戰。放眼全世界,沒有任何現成的模板可照搬照抄。她認為,歐洲也好,美國也好,日本也好,它們沒有社會主義教育,無現成的東西可以讓我們搬和抄,要靠我們自己創造。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現在我們辦教育要海納百川、面向世界,把世界各國教育的精華學過來,擇善而用,豐富和壯大我們自己。

於漪表示,社會主義特色的教育就我們中國有,在人類歷史上進行創造,要有捨我其誰的高遠志向和原創的教育教學思想和精神。我們的教育跟西方的教育、日本的教育有很多相近、相似乃至相同的地方,因為培養人有相似相近的規律。那麼,有沒有不同呢?有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呢?作為一名覺醒了的教師,須想清楚、想明白。改革開放這些年來,我們的教育已經大體量地全面普及,成就首屈一指。但我們不僅要在量上發展,還要在質上取勝,才能有真正的話語權。一百多年前,洋學堂是從西方引進的,規則是人家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必須有我們自己很多原創的東西,這樣才能真正對人類有貢獻。

於漪説,教育工作者思想上必須樹立自信,站在戰略的高度釐清中外教育的同與不同。我們要培養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賡續紅色血脈,能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教育再也不能被分數捆綁。”

“在編輯完這套全集後,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感嘆,太有現實意義了。”易英華説,《於漪全集》以“一輩子學做教師”為線索,多維度展現於漪來自教育第一線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成果。在於漪老師從教生涯漫長歲月裏曾經憂心的一些問題,現在仍舊沒有很好地解決,而於老師當年曾經提出過的許多意見和建議,現在看來卻是那麼歷久彌新。

對於家長普遍存在的焦慮問題,於老師的剖析十分透徹。她説,我們培養學生成人成才,很重要的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者要形成合力。可是,我們家庭教育的生態狀況不很理想,跟十年、二十年以前比,現在家長的焦慮情緒很厲害。一個孩子從兒童到少年到青年的成長,有自然的規律,我們的養育方式應該遵循自然規律。但現在是在不斷強化養育方式,因此就出現了“虎媽”“直升機父母”,還出現了“雞娃”。養育怎麼強化呢?就是拼時間、精力、智力、金錢,加大力度往孩子身上“打雞血”,把成人世界的很多東西加到兒童身上,加到少年身上。

於老師坦言,學校本身、學生之間本不存在多少競爭,我們把成人世界的東西加進去了,把兒童世界需要成長的空間、時間改變了,規律丟棄了,家長就變得非常焦慮了。比比比、爭爭爭,要孩子學習成績好,最好都是第一名,學習的學科越多越好,學習得越早越好,興趣愛好也是越多越好。這樣下去孩子怎麼承受得了?家長希望最好子女都是學霸,但學霸是不是“最好”的呢?有的學霸生活上是巨嬰,連獨立生存的能力都沒有,連一雙襪子都不會洗,這能叫好的教育嗎?

於老師説,兒童入學應該是零起點,但是有的學生早就提前學習了很多,都是“夾生飯”,給教師的教學增加了非常多的困難。這樣一種教育生態,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對黨的教育方針的全面貫徹設置了不小的障礙。

於老師呼籲,教育要撥正航向,再也不能被分數捆綁,不能被各種各樣的“不輸在起跑線上”“要超前”等觀念捆綁,必須讓每個學生都能健康成長。

新民晚報記者 王蔚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611 字。

轉載請註明: 教師手裏捧的是學生鮮活生命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