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現在,未來——復旦舉辦報告會,洞察全球產業發展

過去,現在,未來——復旦舉辦報告會,洞察全球產業發展

  聚焦全球產業發展,解讀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昨天(29日),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吳肖樂、芮明傑分別以“基於數據的產業鏈供應鏈洞見與探索”“認知未來,前瞻佈局未來產業”為題在學校作學術報告。

  “怎麼樣衡量產業鏈的韌性?”報告伊始,吳肖樂的提問開門見山。她的答案是讓數據“説話”,讀懂多方數據資源。

  產業鏈“韌性”如何理解?吳肖樂從供應鏈的吸收、適應和恢復能力三個方面闡明瞭這一概念。面對當今變幻莫測的國際形勢、商業競爭,國家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大挑戰,而它們的“韌性”決定了一個經濟體應對外部衝擊的能力。

  吳肖樂團隊對不同產業數據進行了分析比較,得出了機械、電子、運輸設備製造等行業在加徵關税下韌性較強的結論。逐一分析產業動態,構建實時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圖譜,或許能有助於各級政府研判形勢,出台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前瞻性制定產業發展規劃。

  “哪些國家對中國汽車產業的影響力較大?”運用聯合國全球貿易數據庫,吳肖樂團隊構建各個國家之間的車輛及其零附件貿易網絡,基於此設計算法進行攻擊試驗,從而計算各國對中國影響。“通過測算我們可以看出,除了前三位的德國、日本和美國,泰國和奧地利對於中國汽車產業的影響力近年來顯著上升。”

  5G通信、3D打印、大數據雲計算、ChatGPT......近年來,新興技術不斷湧現,這是一個人類社會加速發展、指數增長的時代。“今天新技術的不斷湧現,人類來到了下一個指數增長的階段”,在芮明傑看來,未來已來也未來。

  芮明傑觀察到,以服裝行業為例,定製化生產正在逐漸普及,與過去大規模標準化生產不同,這是一個全新的生產範式:互聯網支撐的智能化、規模化的定製生產方式。為了實現這一新生產方式,新一輪科學技術創新應運而生、全面展開:工業互聯網優化生產過程、智能裝備自組定製流水線、5G全面革新基礎通訊、AI強力助力智能製造、智慧供應鏈提速增效……

  這樣生產方式轉變的推動力是什麼?針對這一問題,芮明傑這樣説:“生產方式的偉大變革背後,主要原因是因為生產更合適的產品和服務以滿足消費者正在開始不斷增長的個性化需求。許多新技術不斷湧現的背後基本邏輯,就是準備迎接全球消費者個性化時代的到來。”

  不過,前沿技術不等於未來產業,芮明杰特意指出,未來產業的興起,依靠的遠不只是技術的發展。“前沿技術只有經過商業化和產業創新之後才能成為未來產業”,以量子技術舉例,作為一個前瞻性的科學技術,只有應用於通訊領域,成為消費者使用的工具和載體時才會有量子通訊產業的產生與發展。

  芮明傑説,未來產業的形成,需要通用技術、專有技術和工藝生產技術三者的結合,缺一不可。“未來產業佈局若想成功,就必須格外注意各個領域之間資源有效配置和關聯合作,引導良性競爭。”針對未來產業佈局謀劃與發展,芮明傑建議加強未來學學科構建、對未來科學技術發展和未來產業進行預見性研究,重視複合人才培養、深化創新制度的創新以及對重點通用技術、應用技術和工藝生產技術的連貫性投入。

  新民晚報記者 張炯強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39 字。

轉載請註明: 過去,現在,未來——復旦舉辦報告會,洞察全球產業發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