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人民日報談家長羣變味:應理順家校關係,家長與老師的角色要擺正

由 夏侯依絲 發佈於 經典

在孩子教育這條路上,老師和家長攜手同行,彼此應該充分尊重與信任。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獨自完成培養孩子成才的使命。

現實中,一些教師和家長對家校共育的理解還不到位。個別教師把分內的工作轉嫁給家長,如讓家長代替自己批改學生作業,部分家長成為“編外教師”。個別家長認為,把孩子送到學校,教育孩子的責任就移交給了學校和老師,自己可以當“甩手掌櫃”。理解出現偏差,就會造成家長與教師之間的責任邊界趨於模糊,導致家校共育停留於表面,難以實現預期效果。

孩子們的成長過程,大部分時間都在校園。學校應該是教育的主陣地。無論是學習知識、培養素質,還是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學校教育都至關重要。同樣,孩子的教育也離不開家庭,家庭教育要與學校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如果責任邊界模糊,就會阻礙家校之間的順利溝通,影響家校共育的效果。有的家長羣成了老師佈置任務的地方,有的成了老師疲於應付的“加班羣”,有的成了家長曬娃炫娃的“攀比羣”,還有的成了家長盲目點贊老師的“誇誇羣”……對於部分家長和老師來説,家長羣成了日常“壓力羣”,失去了家校溝通的本意。一方面,一些家長本身工作節奏快、壓力大,卻又不得不花費很大精力盯着家長羣,哪怕深夜也不能錯過,生怕漏看了信息、漏跟了回覆,影響孩子的學習生活。另一方面,班級學生多,水平情況各有不同,老師的時間精力有限,如果逐一回復家長們頻繁的詢問和要求,也會耽誤了備課時間。就此而言,家長羣變味兒,表面上看是羣規缺乏或者得不到遵守,實質上是由於家校關係沒有理順、家長與老師的角色沒有擺正。

家校共育,關鍵在“共”。學校和家庭的互相配合程度,影響着孩子的成長和發展。學校教育是主體,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最重要場所;家庭教育是基礎,是對學校教育的必要補充。首先,老師應當盡職盡責,擔負起教書育人的本職責任。同時家長也不應忘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學校教育不應當由家庭代勞,同樣的,家庭教育也不能一股腦兒推給學校和老師。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家校合作協同育人,才能達到“1+1>2”的效果。那些關注孩子情感的交流、關於教育目的的探討、關乎成長經歷的分享等,都能在教師與家長之間架起一座心意相通的橋樑。

家校共育,目標在“育”。説到底,家校雙方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孩子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真正的家校合作,需要學校儘可能調動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熱情,獲得家長對學校管理和發展的認同,也需要家長了解學校的教育教學目標,使家庭教育配合學校教育。在此基礎上,劃好家校共育的“經緯線”,釐清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任務分工、職責邊界,才能各負其責、同向而行。

家長與老師有效配合,形成家校共育的整合優勢,有助於為學生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和校園環境。各方不缺位、不錯位,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效果導向,疏通家校共育不同步、不合拍的堵點,才能促進孩子健康成長,取得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突破。《 人民日報 》( 2020年11月19日 第 05 版)

延伸閲讀:

壓垮成年人只需一個家長羣?矛盾根源其實是這件事

近日,江蘇一家長在自己發佈的短視頻中大呼:“我就退出家長羣怎麼了”。從視頻內容來看,這位家長認為老師要求家長批改作業、輔導功課使得自己承擔了老師應負的責任和工作。

視頻結尾處

這位家長問道

教是我教,改是我改

之後還要昧着良心説老師辛苦了

到底誰辛苦?

江西一所學校三年級的家長羣中

老師甚至直接點名批評了

幾名沒給孩子批改作業的家長

家長羣裏出現的問題

引發不少家長共鳴

不敢屏蔽

生怕錯過什麼重要的消息

可又會經常收到一大堆沒用的消息

看也不是

不看也不是

本應是家校溝通的橋樑

無形間成為“壓力羣”

壓垮成年人,只需一個家長羣

今年國慶前夕,一位孩子的爸爸在家長會突然情緒崩潰

因為他經常不回覆家長羣的消息,在被老師點名提醒後,突然失控。他邊哭邊解釋,自己加班、開會又要盯着孩子,怎麼看得過來……

對於這位爸爸的情緒失控,家長紛紛表示:特別理解。

“本來上班的壓力就很大,手機上還得看看老師又發了什麼通知。晚一點回復,就會被老師點名,每天下了班還要看着孩子做作業。有時候顧不過來,就被説成不關心小孩,是挺委屈的。”

10月13日,浙江還有一所學校,為了迎接檢查進行大掃除,要求家長自願參加打掃。

一位家長因沒看到羣通知,沒有參加打掃,被老師要求面談,並被指責不尊重集體和老師。

這並不是個案。

不少家長反映,自己不光要打掃教室還要去學校食堂幫忙打飯。

家長羣是如何“變味”的?

原本,家長羣是為了方便老師和家長間的溝通,但之後卻演變為“誇誇羣”。

家長們為了替孩子在老師面前博得好印象,開啓稱讚、感恩模式。羣組內甚至會出現“爭寵”、炫富、爭吵、辱罵等行為……

由此,家長羣也開始慢慢變了味。

老師的壓力同樣不小

不光家長抱怨,老師同樣對家長羣有諸多不滿。

有老師甚至感慨:自從進了微信羣,每天都是家長會!

北京一所中學的劉老師稱,在班級家長羣中,發一條學校通知,家長就“轟炸式”回覆。

劉老師一方面感謝家長對自己工作的支持,但另一方面也很苦惱,“這樣回覆,容易讓後來的家長看不到重要信息。”

因手機總有點不完的未讀信息,劉老師感覺自己對手機產生了“恐懼”。

南昌市一所幼兒園的陳老師,每天花費精力最多的事情就是追着孩子們拍攝短視頻。

“從孩子進園到放學,從教室裏到教室外,我幾乎是跟蹤拍攝,一天要在家長羣發至少10個短視頻,讓家長們知道自己孩子在幼兒園裏的情況。”

媒體觀點

北京日報:讓家長羣變味的其實是分數指揮棒

並非懷疑老師的認真負責,也不能指責老師的要求高,更不能否定讓家長參與的方法,但現實生活中的很多家長羣,的確淪為視頻中家長痛斥的樣子,成為家長的“作業羣”。説實話,估計很多老師也覺得冤枉,因為這都是為了學生好,甚至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在一浪接着一浪的減負呼聲下,學校和老師已經不敢再留大量作業,而家長又迫切希望孩子能接受更多的教育以便考出好成績;再加上嚴苛的輿論壓力,又讓老師不敢動用好不容易爭取來的“懲戒權”,減負與成績矛盾相互交織,剪不斷理還亂。怎麼辦?只能讓家長承擔起過多的責任。

家長過分參與,壓力自然增大,家長羣也成為名副其實的“壓力羣”。為了你們的孩子,老師們師出有名、理直氣壯;為了自己的孩子,家長們忍氣吞聲、委曲求全。其實,比帶給家長壓力更值得關注的,是家長羣裏的價值觀扭曲。教育不只是知識,更是為了做人,老師要為人師表,家長要甘作表率。但很多家長羣裏充斥的,是虛偽的客套、違心的點贊、錯位的安排,甚至聯袂作弊……告訴孩子不能説假話、不能做違心事,不能表裏不一,老師和家長卻在家長羣照做不誤。一個家長羣就是一面鏡子,能照出社會和人性的複雜,也照出了當前的教育生態。

表現在羣裏,根子在現實。家長羣暴露出的問題,並非個別學校和老師有,而是具有普遍性,涉及當前教育大環境。當分數和升學還是説一不二的指揮棒,當把每一個孩子都當全才去培養,當難以抵禦社會上販賣的各種教育理念的裹挾,特別是當老師的要求與家長的希望不在一條線上,類似家長羣裏的這些問題,估計會長期存在。

壓垮成年人,只需一個家長羣;但培養未成年人,不止需要一個家長羣,起碼不需要畸形變異的家長羣。

紅星新聞:退羣不能解決問題

退羣,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可能激化老師與家長的矛盾,衍生更多困擾。退出了家長羣,就可以不管老師對家長的各種要求嗎?這無異於掩耳盜鈴。沒了家長羣,還有電話、短信等等交流工具,更原始一點,還可以“請家長”。退羣,只會增加彼此的溝通成本,也會讓自己失去和其他家長溝通學習的機會。

家校溝通必不可少。家長羣雖然受到部分人的詬病,但其終究還是當下家長老師認可和接受的溝通渠道,也是網絡時代賦予家校互動的便捷場所。和家訪或家長會相比,家長羣的溝通效率更高,理應解放家長和老師,減輕他們的負擔,但因為及時溝通的功能,家長羣常常帶來的巨量信息、複雜關係,又成了不少老師和家長的困擾根源。

從本質看,家長羣只是家校溝通的工具而已。家長和教師的矛盾根源,還是在於雙方對各自在教育孩子上承擔的責任或分工有異議。家長應不應該批改作業、打掃衞生?教師有無權利下達指令、督促家長執行?一個基本的共識是,教育不是教師或家長任何單方面的作用,它需要家校聯動,需要家校配合。二者雖有矛盾,但目標卻是一致的:為了孩子好。

基於共同的目標,雙方不妨各退一步,體諒彼此難處。站在孩子的角度,合理安排彼此的任務;或利用好家長羣這個溝通平台,適時明確彼此應承擔的責任。學校也當設立相應機制,加強對家長羣的管理,教育部門也要出手推出一些辦法,就如近日山西出台的《關於進一步做好中小學生減負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嚴禁要求家長批改作業、打掃教室衞生、點贊轉發各類信息等。

家長羣到底是壓垮成年人,還是促進孩子教育,願這一次討論能引起各方反思,也願家長羣不再成為新聞池。

澎湃新聞:一個安靜的家長羣,對家長和老師都是福音

家長羣的異化,根源是家校關係扭曲,家校責任錯位。

在家校協同育人的過程中,老師和家長的職責不同,但地位是平等的。但在異化的家長羣中,老師把很多屬於自己的責任轉嫁給了家長,讓家長不堪重負。這背後的邏輯在於,一些老師把育人的責任轉換成唯我獨尊的權力,大搞一言堂,享受着一呼百應、阿諛奉承的感覺。家長一個不到位,輕則點評批評、公開示眾,重則開除“羣籍”。

敢於“怒而退羣”的家長畢竟是少數。因為在權力不對等的家校關係中,孩子成為了某種意義上的“人質”。家長們作出任何舉動,都要考慮到一旦自己得罪了老師,孩子可能要被“穿小鞋”。

讓家長羣靜下來,迴歸服務老師與家長的定位,立規矩是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讓老師和家長明白家長羣的定位,知道應該通過家長羣做什麼、不該做什麼;除了必要的溝通,平時不妨就讓它“涼着”。更重要的是,這些規矩能否得到落實。如果無法落實,該如改進,又該由誰來監督。這需要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進行必要的監管,更需要老師們擺正自己的位置,尊重家長,遵守家校邊界。

這不僅是為了家長,也是為了老師自己。因為一個“變味”的家長羣,往往也會反噬老師羣體。有老師感慨,有了家長羣之後,時刻都是家長會。一個安靜、清爽的家長羣,對家長來説是福音;對老師來説,也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干擾和負擔。

原標題:人民日報:家校共育 攜手同行

來源:綜合人民日報 北京日報 紅星新聞 澎湃新聞等

流程編輯:u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