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馮琪)“就是勞動教育的邊界到底是什麼?勞動教育在過去一段時間被弱化了,被淡化了,更主要的是被泛化了。”12月14日,教育部教材局一級巡視員申繼亮在發佈會上強調,勞動教育要突出以體力勞動為主。
勞動教育到底是什麼?對於這個問題,很多人給出不同的答案:到實驗室去做兩個小時的實驗,算不算勞動教育?師範院校的同學去實習講一節課,算不算勞動教育?晚上做練習題、複習到半夜的腦力勞動算不算勞動教育?……
申繼亮指出,上述情況實際上是用文化課的學習去取代真正的勞動教育,這樣一來,我們真正想要的勞動教育效果就沒有了。“所以。無論是中央還是教育部的文件中,都明確強調了勞動教育以體力勞動為主。”
申繼亮認為,強調體力勞動首先是還原了勞動教育本身的基本特徵,“勞動教育是幹出來的”,學生如果沒有親身經歷體驗,就會出現“講勞動”、“聽勞動”等有教育無勞動的現象。
因此,申繼亮表示,為避免這個問題,還是要強調有經歷、有體驗,突出以體力勞動為主,做到有勞動、有教育,教育和勞動有機結合。
此外,一提到勞動教育,還有很多人都會覺得就是讓學生去掃地、做家務。對於這一觀點,申繼亮指出,“做家政肯定屬於勞動內容。”
實際上,教育部印發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已經明確強調,第一階段應該是以家務勞動內容為主,因為很多孩子能從事的勞動主要是發生在家庭裏。隨着年級的升高,勞動範圍會擴大,從家庭到學校到社會,具體的勞動內容除了傳統的家政、園藝、陶工之外,還要注重運用新知識、新方法、新工藝,來開展有時代特徵的勞動。
“大家可以關注下高中通用技術課程裏面的選擇性必修模塊,裏面涉及的大部分都是現代化的勞動,比如電子控制技術、工程設計基礎等,體現了時代的特徵。”申繼亮指出,勞動教育一是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另外要結合學校所擁有的資源,把傳統勞動和現代勞動有機結合起來。
新京報記者 馮琪 校對 李世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