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省萍鄉市山口巖村的山上,坐落着一處烈士陵園,陵園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座高達7米的雕塑,上面刻着楊得志將軍題寫的8個大字:盧德銘烈士紀念碑。
盧德銘,這位當年秋收起義的總指揮,毛主席的第一位軍事搭檔,又有着怎樣的人生傳奇呢?
盧德銘1905年出生於四川省自貢市沿灘區仲權鎮,自幼聰明伶俐,功課年年第一,先生們讚不絕口,父親盧炳安更是臉上有光。
在盧炳安的心裏,盧德銘日後要麼做官,要麼經商,都可以光宗耀祖,但是,盧德銘卻選擇了棄筆從戎。
原來,在成都公學學習時,盧德銘接觸到了進步思想,產生了從軍報國的想法,他曾對同學們説:“今日之中國若想強大,對外則要打倒列強,對內則要剷除軍閥,建立一個為老百姓做主的政府。”
1924年,當盧德銘聽説廣州的黃埔軍校要招生時,就找到父親盧炳安,把自己的想法説了出來。
盧炳安一聽,大為吃驚,因為在老一輩人的眼裏,當兵是很沒有出息的,所謂“餓死不當兵”,因此盧炳安極力反對兒子去報考黃埔軍校。
但是,盧德銘沒有放棄,找來家族裏幾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慷慨激昂地闡述了當今國將不國,民不聊生,作為有志青年,自己有義務為國效力,造福百姓。
在老人們的支持下,盧炳安也只好同意了,但告誡兒子,一定要活着回來,為盧家傳宗接代。
但是,盧炳安萬萬沒有想到,盧德銘這一走,就再也沒能回來。
盧德銘抵達廣州時,黃埔軍校第二期的招生工作已經結束,但盧德銘沒有放棄,又跑去拜訪當時在廣州的四川老鄉,曾參加過同盟會的謝惠生和盧思諦。
二人被盧德銘的赤誠之心所打動,就給他寫了一封推薦信,讓他去見孫中山。
孫中山看完信後,也對這個年輕人產生了興趣,就問他:“你這麼想進入黃埔軍校,是為了什麼呢?”
盧德銘正色道:“孫先生,晚輩來黃埔的目地,就是為了保家衞國,振興中華,造福百姓!”
孫中山點了點頭,又説:“現在第二期招生已經結束了,我現在給你出幾道題,如果你能回答得好,我可以批准你入學。”
孫中山出完題後,盧德銘立即開始答題,只用了半個小時,就全部做完了。
孫中山接過來一看,拍手稱讚道:“好,好,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啊!”
就這樣,在孫中山的推薦下,盧德銘進入了黃埔軍校第二期學習。
黃埔二期雖然沒有第一期和第四期那麼耀眼,但也出了不少名將,比如鄭介民、邱清泉、覃異之、鍾松、周逸羣、袁也烈、餘灑度等等,而盧德銘,更是其中的佼佼者,畢業時,每一門科目都名列第一。
在黃埔軍校第二期畢業典禮上,孫中山在台上發表演講,對着全校師生説道:“革命需要大批有為青年,大家要以盧德銘為楷模!”
從黃埔軍校畢業後不久,盧德銘就投入到了當時的北伐洪流中,在葉挺獨立團擔任2營4連連長,就是在這次戰爭中,盧德銘給葉挺將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26年5月底,葉挺獨立團剛到湖南永興後不久,就接到了正在安仁苦戰的唐生智的求援電報,這支孤軍正在遭受兩面夾擊,局勢岌岌可危。葉挺在接到電報後,隨即向各營下達了作戰命令,火速支援在安仁的唐生智部。
接到命令後,盧德銘所在的2營直撲安仁,猛打猛衝,解了唐生智之圍。
按理説,任務完成後,部隊應該返回,但是,盧德銘認為,敵軍現在丟盔棄甲,人心惶惶,正是一舉殲滅他們的好機會,於是,來不及請示葉挺,直接率領全連繼續追擊敵軍。
在盧德銘的指揮下,4連如下山猛虎,追擊敵軍,一路殺到了攸縣城下。此時的攸縣,守備空虛,盧德銘又繼續指揮部隊攻打攸縣,最終將攸縣攻克,大獲全勝!
戰鬥結束後,不少人對盧德銘未經請示擅自用兵的做法頗有微詞,建議葉挺處罰他,以正軍法。
但是,葉挺卻説:“盧德銘打得很好,這次佔領攸縣,不是我在指揮他,而是他在指揮我。戰場上隨機應變,帶領部隊拿下了如此輝煌的戰果,我怎麼可能會處罰他?”
1927年8月的南昌起義時,盧德銘正擔任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警衞團團長,奉命參加起義,但可惜因行程耽誤了,盧德銘最終沒有趕上這次南昌起義,去了湘鄂贛三省交界的修水待命。
到了9月,盧德銘見到了久聞大名的毛主席,兩人一見如故,商量起了秋收起義事宜。
按照計劃,起義部隊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由盧德銘擔任起義總指揮,打響了轟轟烈烈的秋收起義。
不過,起義的過程並不盡人意,起義部隊遭到了敵軍前所未有的反撲,傷亡慘重。盧德銘非常着急,就去找毛主席商量對策,毛主席下令收攏部隊,撤退到文家市。
當部隊集結到文家市後,盧德銘一點人數,心裏大吃一驚,起義前的5000多人,現在只剩下了1500多人,損失太大了!
下一步怎麼走,在當時的起義軍中產生了兩種意見,毛主席認為,應該將隊伍拉到羅霄山脈中的廣大農村地區,那裏敵人控制力度薄弱,便於開展工作。但是師長餘灑度認為,應該繼續攻打長沙,擴大“革命果實”。
這個餘灑度是盧德銘的黃埔二期同學,當時正擔任起義軍第一師師長,地位僅次於盧德銘。他説完後,有不少人表示贊同,但是盧德銘站了出來,一針見血地説道:“餘師長,現在只剩下1500多人,怎麼去打長沙?部隊恐怕還沒打到長沙,就會被敵人吃得一乾二淨了!毛委員的提議非常好,向農村地區發展,我覺得有利於下一步的革命發展!”
盧德銘一錘定音,最後大多數人都支持了毛主席的意見,於是,部隊在休整改編之後,決定向羅霄山脈一帶開進。
9月25日,當起義部隊途經江西蘆溪縣時,遭遇了江西軍閥的伏擊,擋住了起義部隊的去路。如果一直被拖住,等到敵人援軍趕來,整個起義部隊就會有全軍覆沒的危險!盧德銘顧不上多想,對部下説:“你們一定要保護好毛委員,不得有任何閃失!”説完後,盧德銘就率領一個連衝了上去。
不幸的是,在戰鬥中,盧德銘被敵軍一顆子彈擊中胸膛,壯烈犧牲,年僅22歲!
當盧德銘的遺體運回去後,毛主席撲過去痛哭失聲,仰天長嘯:“還我盧德銘!”
在那段日子裏,毛主席心情非常低落,經常説:“就算給我3個師,我也不換盧德銘!”
38年後,1965年,毛主席重上井岡山,還跟大家説起了盧德銘,説:“他是一個很好的同志,有智慧,能吃苦,當年我提出進軍羅霄山脈的建議後,他非常支持,正是他的支持,才得以保留住了那支革命隊伍,從萍鄉一帶轉移到了羅霄山脈。他是一位出色的軍事指揮員,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奮鬥的一生。”
試想,如果盧德銘沒有犧牲,以他的資歷和地位,足以授元帥軍銜。
1982年,在盧德銘當年犧牲的江西萍鄉市蘆溪縣,修建了一座盧德銘烈士革命陵園,由楊得志將軍親自題寫紀念碑,成為當地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