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團隊-文定
字數:3216,閲讀時間:約15分鐘
編者按:近些年來,網絡上為秦檜翻案,聲稱“岳飛該殺”的一羣存在,特別喜歡舉“淮西之戰”當炮彈,説岳飛不肯出戰,導致友軍被擊敗,甚至説他是想謀反。那麼作為岳家軍謝幕的淮西之戰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本文就來梳理下。
紹興十一年正月,新年的煙火還未散盡,金軍統帥完顏宗弼集結兵馬再次對南宋發起進攻。儘管完顏宗弼和他的心腹都十分清楚,如今宋金兩軍的精神面貌和實力對比都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今之南軍,其勇鋭乃昔之我軍;今之我軍,其怯懦乃昔之南軍”,此時再發動大規模戰爭已非上策。但是,紹興十年宋軍北伐的中止使完顏宗弼更加確信,畏戰求和才是宋廷的主流力量,無論岳飛、韓世忠、劉錡等大將如何生猛,也難以改變宋廷隨時準備投降的政策,因此,金朝仍有望抓住機會殊死一搏。即使將來戰果對金朝不利,也會對趙構君臣形成巨大的軍事壓力,在宋金和議時也可佔據主動。
▲宋金對峙圖
同以往不同,完顏宗弼的這一次出擊,把主攻目標放在了淮西地區。淮西戰區是淮西宣撫使張俊的轄區,有宋軍8萬餘人。金軍號稱13萬人,實際是10萬餘人。接到金軍再度南下的消息後,南宋一面敦促淮北宣撫副使楊沂中率領3萬部隊,火速從臨安馳往淮西支援,一面又命令駐紮在太平洲的淮北宣撫判官劉錡率2萬人緊急趕赴淮西前線。所以,從兵力上看,南宋的優勢比金朝還要多一些。然而,金軍準備充足,來勢洶洶。宋廷還在調兵遣將之際,金軍已然渡淮河南下,一路攻城略地,宋軍一時處於捱打局面。
▲宋朝調兵遣將,準備防禦金兵南下
面對十萬火急的軍情,宋高宗自然馬上想起之前被他冷落的岳飛。他連連下詔,命令岳飛向江州進軍,然後馳援淮西。高宗再次表現了他性格中“能屈能伸”的鮮明特點,為了安撫岳飛,緩和他二人之前的矛盾,他在手詔中不吝溢美之詞:“卿忠智冠世”,“破敵成功,非卿不可”……“朝夕需卿出師之報”。
▲宋高宗趙構
其實,宋高宗實在低估了自己這位臣下的心胸和品質。他以為岳飛會像其他大將一樣,即使不是按兵不動,也會趁機向朝廷要價。他不知道的是,在岳飛的心中始終銘記“精忠”二字。岳飛從來就不相信完顏宗弼等人會真正息兵止戈,因而一直令人關注金軍動向。早在金軍行動之前,岳飛就已經接到諜報説完顏宗弼準備渡淮南下,並且極有可能進攻淮西重鎮壽春。他連夜擬製出一套抗擊金軍的方略上報朝廷,沒想到奏報如泥牛入海,杳無迴音。後來才得知這封《乞命諸帥兵破敵奏》被秦檜等人私下扣壓了。
▲宋朝名將岳飛畫像
雖然先機已失,但就在宋高宗要求出兵的詔令下達前,岳飛再次上奏朝廷請求出兵。他在奏摺裏詳細分析了當前形勢,提出宋軍可採用“圍魏救趙”的策略,即趁金軍舉國來犯,老巢空虛的大好時機,千里馳騁,突襲開封、洛陽。顯然,這是一個極其膽大又並非不可能的計劃,如果成功的話,一定能夠取得出奇制勝的效果。南侵的金軍不得不班師,則淮西之圍可解;宋軍可乘勝追擊,趁金軍疲累之際進行圍殲,收復河南地區也就易如反掌了。岳飛信心百倍地指出:“會合主帥,同共掩擊,兵力既合,必成大功。”不過,以上僅是作為軍事家的岳飛的宏大構想。對於一個看慣宦海沉浮,同時又經歷了多次希望復失望打擊的岳飛,十分了解宋高宗對金軍的畏懼和對收復故土的冷漠。因此在冷靜下來之後,他覺得宋高宗很可能不會接受這個兵行險招的計劃。於是,他又重新提出了一個更為“穩妥”、也更容易為宋高宗所接受的方案,即按照朝廷的旨意前去淮西支援,但不能由江州入淮,因為那條路線世人皆知故而容易被金軍阻截;他建議改道黃州、蘄州,然後深入,可出其不意地繞到金軍後方,從而與淮西各軍對金軍進行南北合圍,最終將其消滅在江淮之間。
▲岳飛馳援淮西
果不其然,兩個方案先後上奏到宋高宗那裏,恐“金”至深的宋高宗毫不猶豫地否決了第一方案,對於岳飛的第二方案卻很快同意了。紹興十一年二月,這一年的春天來得似乎比往年晚一些,寒氣依然逼人,岳飛不巧患上重感冒,咳嗽不止。儘管如此,他仍然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好部署,帶領八千多背嵬軍騎兵作為岳家軍先行部隊,匆匆趕赴淮西戰場。金軍果然率先攻佔了壽春,控制了淮河上游,然後兵分三路分別向濠州、滁州、廬州方向進攻。宋軍的幾支隊伍中,劉錡最早率軍到達廬州,發現廬州城牆不夠牢固,多處殘破不堪,根本無法固守,於是撤退到東關,據險紮營,列陣以待。廬州隨即為金軍所佔。
二月初,楊沂中部隊、張俊所屬王德部隊先後渡江,與劉錡會師後再次向廬州推進。完顏宗弼手下大將韓常和完顏宗敏率領金軍主力10萬餘人,主動退到柘皋,分左右兩軍夾道而陣,準備與宋軍一較高下。金軍之所以選擇柘皋作為戰場,一是因為這裏地勢平坦,有利於騎兵作戰;二是因為柘皋南面有河,向西一直通到巢湖,便於防守和撤退。然而,地利不如人和。金軍沒有料到,三支宋軍英勇異常,配合默契。先是劉錡的重甲兵部隊搶佔橋頭堡掩護大軍過河;接着王德率部猛衝金軍右翼騎兵,射殺一名金軍將領,致使右路金軍陣腳大亂;然後當金軍“枴子馬”從兩側襲擊宋軍時,上游的楊沂中部隊數萬人手執長斧,形成巨大的斧陣,如一座座移動的城牆直砍馬腿,最終大破“枴子馬”。遭受柘皋大敗的金軍,被迫向壽春撤退,宋軍乘勝收復廬州。未曾親臨戰場的主帥張俊聞訊大喜,他又聽説金軍元氣大傷,準備渡淮退回北方,於是毫不猶豫地命令劉錡的部隊返回太平洲,他自己則和密友楊沂中繼續北上,準備“耀兵淮上”。
▲宋朝武將圖
然而,張俊高興得太早,狡詐的完顏宗弼只是撤走了少部分兵馬,大多數部隊則虛晃一槍轉而攻打濠州。張俊接到諜報大驚失色,急忙派人追回劉錡,要他一起回援濠州。三月初九,張、楊、劉三軍到達濠州附近的黃連埠,並在此安營紮寨。前方傳來的偵察情報顯示,金軍攻佔濠州城後已經全部撤離,濠州如今已是一座空城。張俊讓劉錡守營,派楊沂中和王德率2000名騎兵先行,其餘萬餘精鋭步兵隨後跟進。他的算盤很明顯,收復濠州城的首功應該由自己人——楊、王二人來立。可是一心想爭功的他卻沒有想到,這是金軍設下的一個陷阱。宋軍的先頭部隊進城以後,原本埋伏在城外的金軍一擁而入,對宋軍進行左右包抄。楊沂中驚慌失措之際下錯命令,宋軍頓時人慌馬亂,掉頭回撤。逃命的騎兵迎面撞上後續的步兵,上萬人猶如決堤之水,丟盔棄甲,四顧逃竄,被殺者、踩踏者死傷無數,最後只有楊沂中、王德等少數人僥倖逃回。此時,金軍仍然在後面緊追不捨,留守的張俊和劉錡聞訊後,來不及跺腳嗟嘆就緊急拔寨向南逃命。
▲中興四將三人蔘與淮西馳援
濠州混戰時,韓世忠部隊也由水路趕到,尚未與金軍交手,就收到情報説金軍正在淮河下游的赤龍洲採伐樹木,準備在他返程時堵截宋軍船隊。韓世忠生怕後路被截,立即下令部隊掉轉船頭,且戰且退,直接回駐地楚州去了。岳飛率軍經過長途跋涉到達舒州時,宋軍已經取得了柘皋之捷。他按照慣例派人和主帥張俊聯繫,詢問下一步的安排。因為比較瞭解這位昔日的老上司,知道其為人好大喜功,且心胸狹隘,所以岳飛進入淮西戰區後一改往日的主動進取,一直按部就班地行動。搶功心切的張俊告訴他“敵已渡淮”北去,“前途糧乏,不可行師”,字裏行間都是排斥之意。岳飛進退維谷,只好上報朝廷請求決斷。
三月初十,宋高宗以《御札》回覆説:虜已渡淮,卿只在舒州聽候朝廷指揮。此見卿小心恭慎,不敢專輒進退,深為得體,朕所嘉嘆……韓世忠等夾擊,可望擒殺兀朮,以定大功。此一機會,不可失也。岳飛接到宋高宗的回覆後立即北上,前往廬州。然而噩耗傳來,進入濠州城的宋軍幾乎全軍覆沒,張俊、韓世忠率部隊敗逃。聽聞消息,一口惡氣油然而生,岳飛破口大罵:“國家了不得也,官家又不修德!”他指着張憲説:“像張俊的部隊,你帶一萬人就能踏平!”又指着董先説:“像韓家軍,你不用一萬人就能踏平!”在岳飛的一生中,如此狂妄、失態實屬罕見,可以想見,自北伐被迫中斷以來,憤懣之氣長期鬱結在胸,今日遇到如此兒戲般的戰敗,讓他再也忍無可忍,終於爆發出來。三月十三日,當岳飛率部抵達濠州以南的定遠縣時,盤踞濠州的金軍聽聞岳家軍的行蹤立刻北撤到淮河對岸。敵人跑了,張俊、楊沂中、劉錡等人也跑了,岳飛只好帶領部隊撤回舒州待命。
▲張俊逃跑導致防線一觸即潰
淮西一役,宋廷先贏後輸,一場穩操勝券的戰役卻落得如此結局。作為主帥的張俊盲目相信不實情報,判斷形勢失誤,大將楊沂中貪功冒進,指揮不力,均責無旁貸。可是,為了推卸責任,張俊卻“栽贓”劉錡和岳飛,指責淮西戰敗是因為劉錡“作戰不力”、岳飛“逗留不進”。南宋朝廷也不問青紅皂白一味地偏袒包庇,結果張俊、楊沂中沒有受到任何譴責和懲治,反而是岳飛被扣上進援淮西不力的帽子,並在不久以後成為那些奸佞小人構陷他的一項重要罪名,而千里馳援也成為岳家軍在抗金戰場上的最後一次露面。
參考文獻: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鄧廣銘《岳飛傳》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文定,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