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歡讀漢朝的歷史,你會發現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漢朝的“外戚勢力”和“太監勢力”非常強大。前者比較典型的便是呂后和大將軍何進,後者比較典型的便是東漢末年的“十常侍”了。
看到這裏,你也許會問了,身為皇帝不應該是要重用有能力的大臣嗎?不應該是那些所謂的賢臣嗎?即所謂的豪族官僚集團!
但事實並非如此,在漢朝,特別是後漢時期,皇帝並不喜歡重用這些所謂的“賢臣”,而只喜歡用外戚或者是宦官,即我們常將這類人稱為賢臣的對立面,即“小人”。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就得來看一下這“賢臣”、“小人”和皇帝之間的關係究竟是怎樣的。
首先就“賢臣”來説,即那些所謂的官僚貴族,他們與皇帝的關係一直以來都很緊張,為何這麼説呢?因為皇帝雖然是作為國家的一把手,看似至高無上,但“皇帝”本身只是作為一個名稱而已,想要將國家治理好,他就必須要依靠官僚體系。
而只要一運用到官僚體系,那麼就會出現很多問題,因為一般的豪族官僚對社會都有一定的組織力,他們能控制帝國的税收,因而皇帝不容易動得了他們。更重要的是,他們還能在觀念上批評皇上。
在後漢時期,豪族集團的勢力很大,他們對皇權有着較大的制約力,因此皇帝很多時候都受到他們的制約。
實際上,豪族集團從後漢時期開始,一直到隋唐時期都存在着,如果你熟悉隋唐歷史的話,應該還知道有一個名叫“關隴軍事貴族”集團的存在。
所以這樣一來的話,皇帝肯定就不幹了,畢竟皇帝才是這個國家的絕對領導,怎麼能允許這些所謂的豪族集團騎在自己脖子上胡作非為呢!
於是,皇帝為了能夠鞏固中央集權的統治,便變着法的與這些豪族集團做對抗,其中最重要的手段,便是培植新的勢力,而這些新的勢力,就是“外戚”和“宦官”。
那麼,為什麼會將“外戚”和“宦官”稱為小人呢?實際上這一稱呼並不是哪一個歷史學家給他定義的,而是他們的對立面,即“賢臣(豪族集團)”給他們定義的。
畢竟當時的豪族集團掌握着官僚體系,也控制住輿論,因此這些皇帝的支持者,自然就會被指責為小人了!
那麼這兩種勢力,又是如何和豪族集團做對抗呢?
首先就“外戚勢力”來説,所謂“外戚”也就是皇后的家族。當然了,雖然外戚也有不少是出生於豪族集團的,但是一旦他們和皇帝結了親,馬上就會有一種莫名的優越感,總覺得自己超過了那些原本同等級的豪族,因此她們會藉此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而這又會與其他的豪族之間發生矛盾。
至於説宦官集團,也就很好理解了。這類人出身卑微,幾乎所有的權利和地位都是來自於皇帝,先不説他們能力有多高,就衝着這股“死忠粉”的態度,皇帝也樂於用他們。
而這些宦官一旦有了權力,便會變着法的去對抗那些豪族,而這也是皇帝默許了的,因此宦官勢力在後漢時期發展得非常迅猛。
當然了,宦官和外戚之間還有着很多矛盾,他們之間也常常相互掣肘,時不時的就互懟一下。而這正是皇帝所希望看到的!
關於宦官和外戚的互撕,最典型的事件便是“十常侍”殺害外戚代表大將軍何進了!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後漢時期,皇帝、宦官、外戚、豪族這四者都是在相互博弈的,皇帝作為名義上的老大,但他不能操控豪族集團,因而利用宦官集團和外戚集團來進行對抗。
外戚集團和宦官集團又經常互懟,因此皇帝才能在這樣的環境下,繼續自己的統治。
但不管是豪族集團也好,還是外戚、宦官也好,都只是皇帝中央集權的工具而已。這樣複雜關係下的底層邏輯,不過就是皇權和豪族集團的權力鬥爭而已。
當然了,這樣的關係還不止存在於漢朝,在魏晉南北朝,乃至是後來的隋唐都有這樣的情況出現!
以上圖片均選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