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特邀作者食堂
近日陝西考古研究院在唐朝元氏家族墓地裏的一座夫妻合葬墓裏發掘出土了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手書的墓誌銘。
這一下,將顏真卿又帶進了世人的目光中,提起顏真卿,很多書法愛好者都知道“顏筋柳骨”之説。
可大家知道顏真卿是怎麼遇難的嗎?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淮西節度使李希烈發動叛亂,攻陷汝州。
當時奸相盧杞建議朝廷派顏真卿出使,前往李希烈軍中,傳達朝廷旨意,希望化干戈為玉帛,和平解決爭端。當時,很多人都知道盧杞這是借刀殺人,陷害顏真卿,但顏真卿毅然決然決定奉命出使。
不久,李希烈僭越稱帝,國號楚,和唐朝決裂,顏真卿被囚禁。興元元年(784年)八月初三日,奉命出使的顏真卿誓死不屈從叛逆,最終遇害,顏真卿忠義之名,流傳千古,永垂不朽。
等等,顏真卿是個使臣,不是説“兩國交戰,不斬來使”嗎?怎麼顏真卿會遇害呢?
“兩國交戰,不斬來使”,相信很多朋友都聽説過這句話,説的是古代兩個國家、勢力發生戰爭或進行外交時,不會斬殺對方派來的使臣,甚至禮遇使臣。
實際上,這句話是明清小説裏才有的一句名言,最早出自《左傳·成公九年》:“欒書伐鄭,鄭人使伯蠲行成,晉人殺之,非禮也。兵交,使在其間可也。”
説的是,晉國攻打鄭國的時候,鄭國派使臣伯蠲出使晉軍大營,結果被晉國殺了,這是不符合禮制的,兩國交兵,應該讓使者安全地往來兩國之間。
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兩國交戰,不斬來使”其實是春秋時期一種禮制。顏真卿是奉命出使,他也是使臣,按這個禮制,李希烈不應該殺他,殺他也不符合先秦之禮。
當然,春秋史上有一句著名的話,“禮崩樂壞”,這個禮制其實早就被破壞得支零破碎。
古往今來,使臣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被殺害的事例不知道有多少。
比如,東漢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名將耿恭孤軍鎮守疏勒城,被北匈奴圍攻數月,耿恭彈盡糧絕,仍然誓死不降。
當時,北匈奴單于知道耿恭已身陷絕境,便派使者去招降耿恭説,結果耿恭引誘使者登城,親手將他殺死,並在城頭用火炙烤北匈奴使者屍體。這就是岳飛名作《滿江紅》“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出處,很多人只記住了耿恭忠義乾坤,卻忽略了那個倒黴的匈奴使臣。像這種採取殺死勸降使臣,以示自己決不妥協、抵抗到底的事例,史書上可謂是數不勝數,殺使臣甚至成為表決心的最佳手段。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情況,使臣也會被殺。
楚漢爭霸時期,劉邦著名謀臣酈食其建議劉邦勸降齊國,並主動請纓出使齊國,遊説齊王田廣降漢。
酈食其很厲害,不費吹灰之力,坐在車上跑了一趟,憑藉三寸不爛之舌便遊説成功。
結果韓信聽説後,心中很不服氣,起了爭功之念,趁機偷襲齊國。酈食其被韓信賣得一乾二淨,最終稀裏糊塗的被田廣烹殺。
以上這幾個例子,都是秦朝之後的,那春秋戰國時期,還有沒有使臣被殺的案例呢?
還真有,除了鄭國使臣伯蠲被晉軍殺害之外,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筆者就列舉最有名的一例。
楚莊王十九年(前595年)派大臣申舟出使齊國,但楚國去齊國,宋國是必經之路,申舟曾經得罪過宋國。
因此他斷然拒絕道:“鄭昭宋聾,晉使不害,我則必死(成語鄭昭宋聾出處)。”
鄭國是聰明人,宋國是笨蛋,晉國使臣去宋國沒事,我去宋國就死定了。
但楚莊王所謂,安慰他説,你去,放心的去,大膽的去,宋國敢殺你,我就攻打宋國為你報仇。
申舟翻了個白眼,有這麼勸人的嗎?我都被殺了,你再跟我報仇有什麼用。但是申舟沒辦法,楚莊王主意已定,他説什麼也沒用,楚莊王可不是什麼好商量的人,申舟是不去也得去。搞不好楚莊王就是故意讓他這個宋國的大仇人去宋國,好挑起楚宋戰爭,要不然楚莊王幹嘛非得找他?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申舟這一出使到宋國,就被殺了,不幸的成為又一個被殺的使臣。
果然,申舟一遇害,楚莊王馬上起兵攻打宋國,把宋國首都商丘團團包圍起來,一圍就是九個月。
期間宋國趕緊派人向老大哥晉國求援。當時楚莊王如日中天,晉國不敢惹楚國,並不打算出兵救宋,不過很無恥的是,晉國卻派解揚出使宋國,叫宋國不要投降。
結果解揚這次出使途徑鄭國,不幸被鄭國人給抓了,鄭國是楚國小弟,他轉手就把解揚送給了楚國,楚莊王當時就叫解揚騙宋國人,晉國不會派兵來救宋了。
楚莊王不知道的是,這不叫騙,晉國真沒打算出兵救宋。
解揚想了想,假意答應楚莊王,等到楚莊王讓他登上樓車喊話時,解揚卻對宋國人大喊道:晉國將舉全國之兵來救宋,宋國兄弟,你們目前的形勢雖然危急,但不要擔心,晉國的救兵馬上就到了。
楚莊王這才到知道自己被解揚給騙了,楚莊王認為他不守信用,勃然大怒,想斬瞭解揚以泄心頭之恨。
結果解揚面無懼色,理直氣壯地答道,我根本沒有失信,我是晉國使臣,我答應你的條件就是為了完成這個使命,現在我完成了使命,我死得其所,沒什麼可怕的。
楚王聽完後怒氣頓消,事已至此也再殺解揚也於事無補,楚莊王就把解揚給放了,這就是著名的解揚守信的故事,解揚是遵守了他對晉景公的信用,但實際上他也欺騙了宋國人,宋國永遠也等不到晉國的援兵。不過他走運沒有被殺。
沒了晉國援助,宋國在楚軍圍困下已經到了易子而食,析骸以爨的地步,實在堅持不下了,於是宋軍主帥華元來了一次非常特別的出使。
華元有如鬼魅、夜闖楚營,神不知鬼不覺的挾持楚軍主帥子反,最終和楚國簽訂城下之盟,立下“我無爾詐,爾無我虞”的盟誓。
整個華元出使過程,其實楚軍後來有機會殺死華元,但楚國沒殺,相反對華元這個“使臣”頗為禮遇。
事實上,一方面被殺的使臣很多,得到雙方禮遇、尊重的使臣也很多。
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劉宋進行了著名的元嘉北伐,北上攻打北魏。
宋軍先勝後敗,軍事重鎮彭城被包圍,鎮守彭城的江夏王劉義恭和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展開激烈大戰,雙方誰也奈何不了誰。
於是拓跋燾派名臣李孝伯為使節,出使彭城,希望勸降劉義恭;劉義恭則派張暢與李孝伯進行談判。
這是中國古代史上最為有名的兩國交戰,使臣談判交流的最經典的名場面。
張暢與李孝伯都是雙方名士,風度翩翩,享譽盛名,兩人唇槍舌劍,辯答如流,又話吐温雅,華朗不凡,文質彬彬,禮貌周全。
當然,若論不殺,使臣、禮遇使臣,最有名的當屬北宋和遼國。
景德元年(1004年),北宋和遼國達成澶淵之盟,宋遼約為兄弟。
此後從1005年到1121年這116年之間,宋遼兄弟倆,以各種各樣的名義,總計派遣使臣643次,宋朝這邊名臣富弼、包拯、歐陽修、王安石、沈括、蘇轍等人都曾出使遼國。
這麼多人次出使,除了正常的一些外交層次上的交鋒,比如遼國經常會故意羞辱宋朝使臣,宋遼雙方從來都沒有出現一次使臣被傷害的事例。
非常有意思的是,澶淵之盟達成後,宋遼雙方有一個特殊的溝通橋樑——王繼忠。
王繼忠是宋真宗的潛邸心腹,澶淵之戰時,他浴血奮戰,卻不幸成為遼國俘虜,當時宋朝以為他殉國了, 給他舉辦隆重的追悼會,追贈其為大同軍節度使,給他四個兒子加官進爵,結果萬萬沒想到,王繼忠沒死,投降了遼國,澶淵之盟,遼國首先請和,就是王繼忠給宋真宗寫的信。
澶淵之盟達成之後,王繼忠繼續就在遼國,宋真宗非但沒有怪他,每次派使者到遼國,都會重賞王繼忠,而遼聖宗也非常看重王繼忠,耶律顯忠(後改名耶律宗信),封其為楚王。王繼忠竟然成為宋遼雙方溝通的橋樑,兩國對他都好得不要不要的,這樣的事蹟古今罕有。
問題來了,是宋遼兩國都很有禮貌,道德素質很高,所以才遵循“兩國交戰,不斬來使”的規則嗎?
其實不然,宋遼兩國之所以遵循這個規則,是因為雙方實力相當,誰也不能奈何誰,誰也不想撕破臉皮,徹底搞僵,所以才禮遇使臣,讓雙方都留有餘地。
因此決定使臣出使待遇的其實並不是對方的素質,而是自己的實力。
有件事情可以證明這點。楚靈王四年(前537年,晉平公二十一年),晉楚兩國進行聯姻,晉國派中軍將、執政韓起和名臣叔向出使楚國。
結果楚靈王這哥們堪稱是使臣惡魔,平生最喜歡和使臣過不去,捉弄使臣是他最喜歡乾的事,晏子使楚故事裏的楚王指的就是楚靈王。
韓起和叔向一到楚國,結果楚靈王本性發作,想扣留韓起、叔向兩人,讓韓起做個守門人,讓叔向做個太監。別驚訝,這事正常人幹不出來,楚靈王還真有可能幹得出來。當時楚國人都驚呆了,不知道怎麼反對這麼瘋狂的計劃,最後名臣蒍啓強正話反説,把晉國實力一一列出來,立馬就讓楚靈王慫了,終止瘋狂辱使計劃。
綜上所述,“兩國交戰,不斬來使”,在古代,只是雙方的一個道德約束,並不能限制雙方做出侮辱、殺害使臣的行徑,每當衝突雙方認為有必要採取激烈手段,往往就會殺使臣。
決定使臣待遇、結局的,其實是當時的形式和代表方的實力。
“兩國交戰,不斬來使”體現的其實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在外交方面的影響,弱國無外交,自然也不會讓對面遵循這個規則。
參考文獻:《左傳》;《南史》;《舊唐書》;《宋史》;《明史》;《資治通鑑》;《續資治通鑑長編》等